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辛亥武昌起义的主体,是革命化、军事化的湖北近代知识分子。此前,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各地举行的众多次起义均告失利,湖北武汉的革命党人却取得武昌首义之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武昌首义的主力是湖北新军的革命士兵与部分中下层军官,他们大多是湖北近代教育培育的先进知识分子,整体素质远高于会党。由于张之洞的倾力推动,湖北近代教育的发展遥居全国各地之先。湖北近代教育对武昌起义的重要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证实:其一,辛亥首义前,本地区近代知识分子成立不少革命社团组织,其名称和章程都直接反映近代教育的重大影响;其二,湖北武汉地区民主革命活动新颖多样,染有鲜明的近代教育色彩;其三,革命党人借张之洞兴办新式学堂之机,也创办了数所教育机构直接培育革命知识分子。历史表明,湖北近代教育保证了本地区实业与新军的持续发展,为辛亥武昌首义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武汉码头号子,可谓是武汉码头文化的一种活的见证。它是对码头文化的一种阐释,更象征着武汉的码头文化精神,是一笔极为宝贵的历史财富。它是武汉城市发展历史上的活化石,是我们生活所依托的城市的最原始形态的阐释,深深影响了武汉一代又一代人。  相似文献   

3.
武汉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崛起的一颗明星城市。城市地名鲜明打上了时代的印痕,浓缩了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武汉城市地名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其原由有三:与观察者的历史方位有关,与武汉城市与时俱进的品格有关,与武汉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命运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推翻清王朝的武昌首义中,有一位几乎被人们遗忘的重要人物,他就是来自贵州的少数民族领导者、武昌起义副总指挥——王宪章。他不仅是武汉主要革命团体文学社的副社长,而且是起义的实际组织者,对辛亥革命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武汉是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740万。武汉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也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现有普通高等院校30所,教职员工6万,在校学生25万。这些高等院校作为我市的宝贵财富和战略资源,是建设武汉现代化城市的先导力量和发展动力,高校为武汉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99年上海会议后,我市在教育部的关心支持  相似文献   

6.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文化形象逐渐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一部分,而城市媒介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方面发挥重要的职能。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城市文化形象得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建构。武汉作为湖北省省会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媒介资源,但公众对于武汉城市文化形象的认知多以负面的形象出现,以当下热门的武汉城市文化形象宣传口号:"武汉,每天不一样!"为例来分析武汉媒体在报道城市口号时的特点、受众对武汉城市文化形象口号的认知来探讨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武汉媒体在城市文化形象构建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应当发挥的作用,并提出相关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7.
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是新时代湖北省委赋予孝感发展的新定位和新使命。从历史维度来看,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是孝感发展定位的延续拓展、发展共识的时代深化、发展使命的凝练升华。从理论维度来看,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的理论逻辑是政策和行动的观念体系,关涉概念、内容和价值三个方面。从实践维度来看,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通过保持战略定力、聚焦战略重点、强化战略实施层面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8.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新批为“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圈中城市鄂州如何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该文认为,鄂州作为武汉城市圈中离武汉最近的沿江城市,也是“依武(汉)而昌”的新兴工业城市,理应率先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城市,并重点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规划、行政体制的改革和推进政策创新几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热点链接】武汉是湖北的省会城市,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2020年春节前夕,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武汉,进而迅速蔓延全国。14亿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打响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湖北和武汉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历史上从来没有被艰难险阻压垮过,只要同志们同心协力、英勇奋斗.  相似文献   

10.
阳夏之战是指1911年10月18日至11月27日,武汉革命军为保卫汉口、汉阳而进行的两场战役,一般称之为“阳夏战争”。这是武昌首义后,革命军为保卫首义成果,以少敌多,以弱敌强,以劣敌优的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革命军虽然由于多种原因失败了,但它的意义却是不可低估的。 武昌首义后,清统治者慌了手脚,立即派陆军大臣(广阴)昌率北洋军两镇(二镇和六镇)、又令湖南驻岳州的巡防管带王鼎华、夏占川所部及河南第五十二标张锡元所部两  相似文献   

11.
黎元洪是武昌起义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在武昌期间,他逐步完成了由一个封建旧军官向革命党人的转变。起义前,一方面,黎元洪的身份和个人利益决定了他的态度是要反对革命;另一方面由于他接受过新思想,对革命有种自然的同情。起义中,黎元洪对革命毫无信心,他害怕革命一旦失败,自己将会成为罪魁祸首,因此他拒不担当都督一职。而武昌起义以后,鉴于形势向着革命的方向好转,黎元洪对革命的信心增强,决心投身革命,向革命党人转变。  相似文献   

12.
武昌首义到底是谁打响了“第一枪”?该文查证了大量史实,并引据武昌首义及有关研究专家、知情者的著述阐明:打响首义第一枪的人物是程正瀛,而非熊秉坤。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关于新疆"9.25"起义成功举行的原因多被归结为陶峙岳将军个人的深谋远虑与处变不惊,而对中国共产党对于起义的作用缺乏全面的揭示。为此文章拟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入手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一起义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影响,其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作家的精神气质、城市的历史与形态、城市文学的文本、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个性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汉城市文化的特点和作家方方创作风格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楚风汉韵造就了方方个性张扬、无拘无束的艺术思维,码头文化让她在创作倾向上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市民文化让她形成大俗通雅、平易自然的审美取向,首义文化赋予她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艺术追求,精英文化则让方方在创作中坚守着城市知识分子的立场。  相似文献   

15.
武昌起义爆发后约3个月,清帝退位,清朝灭亡,持续了2100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垮台。辛亥革命并未按照革命前孙中山设计的革命战略进行,且孙中山、黄兴等当时都不在武昌,因此表现出了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辛亥革命的发生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清廷统治日趋腐朽及资产阶级革命派长期斗争、资产阶级立宪派和广大民众对其失望转而支持革命的结果,有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一方面,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另一方面,从我国的未来发展来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三农“问题是和谐社会视野中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长期治理的湖北武昌成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他所创办的近代实业在客观上为武昌首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他所创办的近代教育在客观上为武昌首义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坚强的骨干力量。他所编练的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种豆得瓜”,张之洞确实不自觉地充当了辛亥革命酿造师的主角。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习跃,为后来的历史性巨变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开户了国民政治意识现代化的闸门;辛亥革命的化革新奠定 了“五四”新化运动的基础;辛亥革命促成了民族工业的第一辉煌期,武昌起义的成功标志着孙中山武装革命学说和辛亥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武昌首义的成功决不是从天而降的"圣果",而是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均已成熟使然。武昌首义之成功,革命党人发挥了巨大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主要原因。由于湖南与湖北在地理位置上同处大湖南北和长江中游地区,晚清末年同属湖广总督管辖范围,又同受荆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而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习惯。两湖革命党人在反清革命斗争实践中,长期合作,并肩战斗,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毫无疑问,武昌首义的成功自然也记载着湘籍志士的一份劳绩。湘籍志士在首义地点的选择、首义依靠力量的找寻、促成首义之区新军向革命方向转化以及策动各省光复、巩固首义成果等四个方面功勋卓著。  相似文献   

20.
清朝末年,为自救国强清政府编练了新军。这支军队的编练,来源及所受到的影响带有明显的革命化倾向,以至武昌新军起义后,全国新军大都站在了清朝的对立面,对结束清朝统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学术界在论述辛亥革命的时修往往只强调了资产阶段革命党人运动新军,才有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笔者以为,武昌新军乃至全国新军举行反清起义关键在新军本身,即这支军队从编练从编练之始就逐步具有革命化倾向,可以说是辛亥首义的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