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3年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车站被袁世凯派人暗杀身亡。4月,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以充军费,准备对南方革命党人动武。5月,又发布针对革命党人的所谓“除暴安良”令。6月,袁世凯以江西都督李烈钧等反对大借款,不服从中央  相似文献   

2.
关于1914年4、5月间,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我东北地方财政窘困、金融紊乱,制造奉天挤兑风潮事件,本刊已于1983年第二期公布了有关档案。其中,虽提及奉天借款一事,但日本帝国主义拟利用借款,谋取奉天农田、矿山、森林、江河水域资源的侵略活动,以及当时农商总长张謇拟借欧美实力代垦农田两者间的关系,档案中未能有所反映。现将张锡鸾为奉天借款与袁世凯政府之间往来密电四件,予以公布,以补前遗,并供研究。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等有关张振武案的电文一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2年8月张振武被害后,全国震动,各方向袁世凯政府提出质问。1912年8月15日袁世凯为处置张振武案致黎元洪电,已见于1912年《东方杂志》第九卷第四号,惟内容较档案中所有者为略,且所刊有关张振武案的电文,仅此一件。兹特以档案中所存袁世凯处置张振武案致黎元洪一电为主,选辑一组电文,公布于后,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武昌起义也称辛亥革命,主要指1911年3月广州起义到1912年4月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段事件过程。狭义是指10月10日武昌起义到1912年1月中华临时革命政府成立,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这  相似文献   

5.
民国初年日本制造奉天挤兑风潮档案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我东北地方财政窘困、金融紊乱,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挤兑风潮,对奉天地方当局进行要挟。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其大陆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迫使袁世凯与其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并在袁世凯败死之际,通过奉天当局与朝鲜银行的借款合同,扩张了其在东北的特殊权利。现选辑一组有关这一时期日本在奉天制造挤兑风潮的史料,供研究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史和东北地方史参考。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临时大总统职位.1912年10月6日,袁世凯胁迫国会选其为大总统,不久又解散国会,篡改《中华民国l临时约法》,规定大总统“总揽统治权”等,实行独裁专制。  相似文献   

7.
南京《临时政府公报》是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后,于1912年1月29日创刊,至4月5日停刊,共出58号。 北京《临时公报》是1912年2月13日清帝退位,袁世凯组织北京临时政府时创刊。该公报每日一期,至1912年4月29日参议院移至北京,袁世凯正式组织北京政府,5月1日起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与“中日盟约”的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再度流亡日本,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进行第三次革命。日本政府为了讨好袁世凯,控制和监视孙中山和革命党人,使讨袁革命难以实现。1915年1月18日日本政府命驻华公使日登益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阴谋灭亡中国,引起全国人民掀起强烈的反日运动。在二十一条中日交涉过程中,在日本出现1915年2月5日孙中山签署“中日盟约”、“日中盟约”,及3月14日孙中山给小地造信、“盟约案”十一条。这些文件的性质与二十一条极其相似。但这些文件当时日本并没有公布,亦不为外界所知。其真伪问题,国内外学者历有…  相似文献   

9.
刘学 《兰台世界》2006,(8):66-67
自民国政府创立以来,经历了两次国都选址之争──南京、北京。一次是孙中山与袁世凯之争,一次是蒋介石与北洋势力之争,其结果,南京、北京都做过国都。但不是因为“两京”的优越条件使然,而是因为谁掌握了政权,谁就主宰都城之所在地。第一次国都之争1912年元月1日,孙中山在17省代表的推荐下,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日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选举了副总统、秘书长、各部总长,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定南京为临时政府首都。临时政府刚刚成立,国事初定,面临诸多困难。财政拮据,军饷无源,贷款无着,革命先人因争权夺利发生分…  相似文献   

10.
袁世凯有一妻九妾。 原配于氏,是河南一个财主的女儿,不识字,也不大懂得礼节,袁世凯不喜欢她,生了长子袁克定后,就不再与她同居,只把她作为主妇看待。到袁世凯接任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场面大了,这位原配夫人就更加不能胜任“第一夫人”这一角色了。有一次新年,袁世凯接见各国公使,第一夫人陪同接见。  相似文献   

11.
赵四小姐,学名赵纟是,又名一荻和绮霞,她终生苦恋少帅张学良,至今传为佳话。女中才女赵四小姐祖籍浙江兰溪,1912年出生在香港。父亲赵庆华是津浦铁路局局长,娶有三房妻妾,生下七男四女。四女中赵四最小,家人都称她“四妹”,天津中西女子中学,是一所著名的贵族学校,那时,很多在北洋政府做大官的人,子女多在这个学校读书。赵四在该校读书时,与北洋政府代总理朱启钤的六小姐朱洛筠、财政总长李思浩的二小姐李兰云,驻日公使陆宗舆的大小姐陆静嫣等人,同窗共读,朝夕相随。在这些粉红黛绿的名门闺秀中,赵四学习认真,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加之生性…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期间,为谋求日本的借款,孙中山及南京临时政府欲与日本合办汉冶萍公司。张謇坚决反对,认为铁业关系到中国与日本国力的兴衰;中国铁矿资源丰富,而日本铁矿资源缺乏,临时政府不能为区区数百万借款就将汉冶萍拱手交与日本,这将会给中国铁业的发展造成无穷的困难,同时正中其长期控制汉冶萍的阴谋。在张謇等人的坚决反对下,孙中山及临时政府被迫取消了中日合办汉冶萍案。袁世凯统治时期,汉冶萍公司因资金困难向日本提出1500万元的大借款。因公司所负日债甚重,且借款关涉到汉冶萍的独立发展,作为北京政府农商总长的张謇加以干预,严重影响到借款的顺利实施。日本轮番施压,迫使北京政府承认了借款。为挽救和维持汉冶萍公司,张謇向袁世凯及北京政府提出通过官商合办,最后达到"国有"的目标。由于北京政府财政困窘,无法提供"国有"汉冶萍的资金,同时还会遭到日本的严重阻挠,张謇良好的愿望最终无法实现。张謇设法保护汉冶萍保护实业的责任感是主要原因,同时棉铁主义的影响和对日本的高度警惕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徐修宜 《历史档案》2000,1(4):132-133
1912年孙中山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让给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孙中山让位的确切时间在我国的有关重要书刊中说法不一,值得探讨。以《中国国民党史纲》等为代表的专著,称孙中山于1912年2月13日让位袁世凯。此说较为普遍。以《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为代表的专著,称孙中山于1912年2月14日让位于袁世凯。以《近代史研究》等为代表的书刊,称孙中山于1912年4月1日让位袁世凯。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报》为同盟会系统各报中,反对袁世凯最为坚决的报纸。创刊于1912年7月,在《本报一周年之回顾》中,自称“自出版以来,讨袁之声无日或断。”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要人纷纷东渡日本,国民党报馆经济来源突然告绝。《中华民报》被袁世凯政权控告“诽谤政府罪”。诉讼结果,报社总经理邓孟硕被判六个月监禁,  相似文献   

15.
94年前老报纸的故事:
  1912年至1928年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皖系军阀段祺瑞、直系军阀冯国璋、奉系军阀张作霖轮流控制着政府大权。自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至1920年,皖系军阀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控制着北洋政府大权。他为了扩充与壮大自己的势力,与日本政府于1917至1918年,秘密地签订了总额达5亿日元的一批借款,其中西原龟三代表日方与段祺瑞政府签订的八项借款就达1.45亿日元。通过这一借款,段祺瑞政府将我国山东和东北的铁路、矿山、森林等大量权益出卖给日本。1918年5月6日,日本陆军少将与段祺瑞政府代表靳云鹏,在北京秘密签订了《中日陆军共同防敌的军事协定》,19日中日双方又签订《中日海军共同防敌的军事协定》。两个“协定”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日本在战争期间可以进入中国境内,中国应派兵支援。通过协定,日本派出大批军队进入中国东北,中国面临被日本独占为附属国的危险。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记录了《国民公报》因披露北洋政府向日本借款真相而被查封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6.
杨飞 《湖北档案》2010,(6):41-43
王克敏,字叔鲁,原籍浙江杭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873年出生于广东。王克敏天生聪慧,1903年参加乡试高中举人.此后历任清廷直隶观察使、驻日公使馆参赞、直隶交涉使等职,辛亥革命后又投靠袁世凯,先后任中国银行总裁、财政总长、盐务署督办等要职。  相似文献   

17.
论保定军校的历史地位——纪念保定军校建立80周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国北洋政府时代,保定军校是很有名气的。它的全称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这所军官学校成立于1912年,即民国元年的10月20日。当时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陆军总长是段祺瑞。保定军校是陆军部主管的一所正规的近代化军事学校,相当于日本的士官学校。到1923年第一次直奉战后,由于军阀混战的破坏而结束。共计存在11年。在11年当中,它办了9期,培养了6000多中上级军官,其中出了不少在民国史上曾是颇有影响的风云人物。我作此文,对它的历史地位试作一番检讨并论证它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11年辛亥革命起于武昌,但是在北京,直到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才开始民国纪元.当时,由于军阀内部和南北两方势力斗争激烈,无暇顾及地方的政权建设.临时参议院虽然决定北京为国都,而北京所在地的顺天府,却仍由清朝任命的府尹丁乃扬留任维持.1912年12月24日袁世凯任命的顺天府尹张广建,是民国以后第一任北京的地方官.1913年1月8日公布《划一现行中央直轄特别行政官厅和地方各级行政官厅组织令》,规定顺天府尹公署设内务、财政、教育和实业四科.至于地方治安、市政建设等项工作,并不归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日本帝国主义借机大肆扩张在华势力,妄图独霸中国。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当面递交"二十一条"文书,其亡华之心已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20.
1912年3月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直到1916年6月败亡时止,为适应其独裁和帝制的需要,北洋政府的文书工作制度,几经变化。兹概略介绍如下: 一 公文程式的几度变化 袁世凯上台之后,开始时仍沿用南京临时政府的公文程式。直至1912年11月6日,才公布了新的《公文程式令》,规定公文的名称有令、布告、状、咨、公函、呈、批七种。其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