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修辞活动从发生到结果都与词的语用意义的生成保持着某种一致性,两者具有思维与心理活动的相通性。一定修辞手法可以使词义超越静态意义的规约性,并在特定语境条件的作用下实现词义的变异,使词语某些或全部语义成分运动到一个新的概念上,最终促使词语语用意义的形成。这种语用意义生成的修辞联想主要体现在比喻联想、借代联想、反语联想和拟人联想上。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共时层面上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语义、语法、语用相结合的多维视角,分析了动态词义与静态词义的关系,动态词义形成的语言条件(语音、语法和语义条件)和交际条件(语境要素和交际过程),以及根据科学交际和日常交际两种不同的语境形成的动态词义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3.
动态词义的形成机制及词义语境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了动态词义的形成机制 ,分别从词义“由动态到静态”和“由静态到动态”两个阶段来说明这一过程。其中前一过程分为“完全动态成分 1———中间型成分 1———静态词义成分”三个阶段 ,后一过程则包括“完全动态成分 2———中国型成分 2———静态词义成分”三个阶段。同时 ,对动态词义形成的条件———词义语境进行了结构分析 ,分为系统结构和过程结构两种类型 ,并结合动态词义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 ,力图为动态词义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词的语用意义与语备意义关系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考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文章把词义重新划分为:语备意义和语用意义,提出的“语备词义”的名称,是用以描述处于静止状态下的词义。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目的词除表达一定的语备意义外,又由于语境因素的影响,会发生某种变异,形成临时性的语用词义。两者的关系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表示就是:语用词义〉语备意义,包括:1.语用词义:语备意义+临时附加义;2.语用词义≠语备意义,即语用词义=临时转义。  相似文献   

5.
义位从静态进入到言语动态中,形成语用义位,其变化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用",一种是"变"。"用"是指静态义位进入言语中通过使用得到正常的实现,"变"是指静态义位进入言语之后由语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变异。这种"变"也就是义位从一个概念运动到新的概念,并以新的概念为基础形成新义,负载功能,实现交际,本文称之为语用义位的非常规变体,其内涵和外延与原义位(义位本体)不同。从义位本体到义位变体的转化有三种情况:义位本体的整体变异、义位本体的某个义素变异和义位本体整体成为变体里的义素。  相似文献   

6.
语言及其使用是语文的核心,而语义则是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言语的全部内容。语言的概念义使语言具备了工具的性质,语言的附加义则使语言体现了人文的性质,而要使语言的交际功能变为现实,必须使语言的认知意义转化为特定的语用义,所以语言在其功能的显现过程中具有语用的性质。静态的概念义、附加义和动态的语用义使语义具备了工具性、人文性和语用性的特点,工具性、人文性和语用性的三位一体,也应该是语言和以语言及其使用为核心内容的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7.
浅论现代汉语中的静态词义和动态词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综述了各家对词义的界说,接着提出了我们对词义的认识:词义根据存在样态分为静态词义和动态词义。静态词义是语言中的词义;包括词汇间意义和语法意义;动态词义是言语中的词义,它在静态词义的基础上,根据两种不同语境而发生种种变化。  相似文献   

8.
任丽花 《考试周刊》2009,(1):207-208
词汇语用意义研究将词汇意义的研究引入到语用层面.强调语境、背景知识对语言解释的作用和影响。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我们研究词汇的语用意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本文从认知语境及词汇语用层面两个维度入手.指出词汇的理解与使用是受制于特定的认知语境,词汇的理解过程不是静态的原型意义的直接再现过程,而是一个以语境为基础的寻找语用关联的动态推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讲静态语言规则还是教动态言语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静态语言规则还是教动态言语经验内蒙古/韩雪屏(一)当我们确认一篇课文是作者个人的言语成品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向学生说明作者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表达某种思想观点或情感态度,采用了什么样的语言材料和手段?换言之,这篇课文给学生提供...  相似文献   

10.
深层隐含词义就是潜伏在人们的经验性认识中,隐含在词义底层的意义,它是词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次要理性意义、内涵意义和联想意义。其具有非明确性、附属性、体验性和易变性的特征。深层隐含词义是语用意义形成的水之源、木之本:为语用意义提供依据;为修辞手段提供来源;为言语意义提供解释。  相似文献   

11.
词义的动态建构过程是多种认知因素互动的结果,词义的变迁和新义项的产生是社会的、认知的、语用的和心理的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晒”词义构建过程的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进行研究,力图解释词义变化和词的新义产生的动态过程和认知推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现有的义素理论主要用来分析静态语言中的词义,但对义位进入动态环境中所呈现出的丰富内涵,就显示出了揭示全面词义的局限性,而我们却可以从隐含义素的分析中找到贴切的答案。从认知角度看,隐含义素有其根本的属性:认知结构的动态性和主观情感评价性。并在交际中体现出重要的语用价值:表义的提示作用和为某些修辞的构成手段。  相似文献   

13.
在特定语境条件下,原本明确的(或字面的)词义会因说话人的表达意图而被调整或修饰,包括收窄(narrowing)、近似(approximation)、隐喻化(metaphorizing)等词义语用化现象。按照关联理论分析框架,这些语用现象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同一个语用加工过程的结果,而且遵循相同的认知机制,即最佳关联假定。交际中词语解码后的语义表征通常只是一模板或假设图式,尚需经过不同程度的语用加工才可能将其重构为交际者希望表达的意图信息,而且正是交际双方对最佳关联的追求,才引发、引导并完成了话语中词语语用意义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论词语语用意义的交际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用学将词语意义的生成和确立看成是一种社会行为,因而十分关注话语上下文、语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充分注意交际双方在动态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对词语在会话中含意确立的磋商、推理和建构。因此,词的语用意义常因人因事而异,具有附属性、体验性、不明确性等三大特点,且在言语交际中的表达功能和作用方式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交际价值。  相似文献   

15.
模糊语言在语言中大量存在,由于其语义的模糊性,产生了一系列的语用效果。根据认知语言学,语言是人们认知过程中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的符号表征,而范畴本身具有不同形式的模糊性。尤其体现在词的语义上。  相似文献   

16.
英语词汇的语用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洁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0):144-146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关联理论和语用学理论研究词的语用意义的定义、性质及理解。研究表明:词的语用意义与语言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词的语用意义是词的使用意义或语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符号语义学理论,词语的语义涵盖了多个层次的意义。其中概念意义是词语的核心意义,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一个概括性的描述;语用意义是附加在词语概念意义上的意义,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意义,反映了语言使用者所属的文化特征。同一概念意义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语用意义或有对应,或有不同。汉语“秋”和英语“autumn”的语用联想意义就体现了中英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英语词义发展的转喻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词义发展的原因,传统的词汇语义学偏向于将词义的变化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受认知环境和社会环境制约的,词义发展和变化的内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通过人类认知手段(如转喻、隐喻)由一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词义发展现象进行转喻解释,并讨论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