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撷取琴歌艺术这一重要的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形式,以琴歌《阳关三叠》为例做了存谱情况的梳理,明确了古今传谱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对传播过程分析的意义。结合对经典古曲《阳关三叠》艺术特质的分析,发掘琴歌艺术形式的艺术独创性,意在提醒歌者关注对艺术形态深刻分析和理解的重要意义,从而便于在琴歌的演唱过程中依据其艺术特质把握依声吟诵的要旨,体认著辞与器乐间意境的相和。  相似文献   

2.
<正>唱歌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独特的重要意义。形象鲜明、富于表情、内容丰富、旋律优美的歌曲,亦能感染、教育学生。在新课标中,歌唱教学占了大部分的时间,也说明了小学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那么,一首首歌曲怎样才能让学生演唱好并演绎好,能用歌声去表达出作品的真情实感呢?  相似文献   

3.
元代散曲<白苧歌>的渊源要追溯到我国古代著名的乐舞<白纻>歌舞.从<白纻>歌舞演变为散曲<白苧歌>经历了乐府<白纻歌>、宋词<白苎>和元代散曲<白苧歌>三个阶段.<白纻歌>是配合<白纻舞>表演的歌曲,在唐代被广泛传唱,于宋代演化成词调<白苎>.<白苎>词调在被用作杂剧、诸宫调等唱调过程中,逐渐由词转化成了散曲<白苧歌>.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歌唱教学中,经常有学生把唱歌当成“喊歌“.“喊歌“有两个害处:一是损害少年儿童的声带,二是破坏音乐的美感.……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歌唱教学中,经常有学生把唱歌当成"喊歌"."喊歌"有两个害处:一是损害少年儿童的声带,二是破坏音乐的美感.  相似文献   

6.
<白纻歌>是著名的乐府歌曲,源于三国时的吴地,从三国时期到唐代传唱了数百年,唐代曾风靡一时.考察唐代音乐发展变迁的情况、<白纻歌>曲调及辞旨、辞体,可以认为,唐代<白纻歌>存在两个"版本",<白纻歌>在实际表演中有和声和送声.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六册第六课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2.了解聂耳的生平及作品《码头工人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及力度变化 ,理解其音乐形象。3.能够参与演唱活动中的即兴表演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学重点 :能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理解其音乐形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 ,要把你们的表情写在脸上 ,把你们的歌声放在心里 (播放“国歌”)。2.你仿佛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听了之后你的心情怎样 ?3.这首歌曲的曲名是 ?过渡语 :同学们已无…  相似文献   

8.
<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歌唱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歌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的旋律美,音质美,歌词美,意境美。一首歌曲学会很简单,但要使学生理解歌曲,完美的演唱歌曲,这就和老师的指导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只有采用有效策略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让学生把唱歌当做一件乐事,形成一种良好的唱歌习惯,孩子们才能终身受益。一、环境创设,诱发兴趣  相似文献   

9.
一、歌唱表演,滋润心田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曲不难,难的是如何将歌曲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充分展示给学生,使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滋润,品质得到升华.在教唱<好娃娃>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了"好娃娃"在家尊敬长辈的场面,让学生感受到祖孙三代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的感人情景.  相似文献   

10.
《阳关三叠》是我国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自唐代以来广为流传.它在词曲结构方面与意境的结合充分体现了文学与音乐的高度统一,具有令人信服的感染力.这首歌曲在声乐教学和演唱中有很重要的艺术价值.对这首歌曲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可使歌唱者从感性认识提高到审美体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和表现歌曲.  相似文献   

11.
美国后期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的抒情短制总给人明白晓畅、温馨谐和的印象,<箭与歌>亦不例外.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赋予<箭与歌>以"文本研习"的教学呈现形式,着实给人无处着手之感.朗费罗曾坦言:"我之所以能使大家感兴趣,不是因为诗中有什么深刻或新奇的思想……而是因为我描写了一种淳朴的感情."的确,仅就诗歌的内容而言,<箭与歌>并不丰厚,也不复杂,甚至三言两语便可说清楚.如果我们为迁就教材的编写意图,硬性地对<箭与歌>进行微言大义式的内涵解读,势必会使诗歌教学陷入索隐主义与解剖主义的泥淖.  相似文献   

12.
越人歌     
<越人歌>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明确歌颂恋情的诗歌,它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越人歌>有记载的出处,是刘向<说苑>,卷十一,善说篇,第十三段.  相似文献   

13.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课堂   放音乐<祝愿歌>   说明:让学生随着音乐声走进课堂,能够调动课堂的气氛,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打起手鼓唱起歌》是由施光南作曲,韩伟作词的一首经典的女中音歌唱曲目。文章以这首歌曲为例,从音乐风格,演唱技巧进行分析,认为作为一各歌者,要想把一首歌曲处理好、表现好,就必须对音乐作品进行准确的解释和体会,并适当运用演唱技巧,使演唱者自身能够通过其歌声,对音乐作品进行完美的展现。  相似文献   

15.
史挥戈 《科技文萃》2000,(11):137-138
1920年10月,21岁的瞿秋白以北京<晨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去苏俄考察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11月7日,他抵达哈尔滨,参加十月革命庆祝大会,与会者"起立唱<国际歌>,声调雄壮得很."这是他第一次听到<国际歌>,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后来,他到了莫斯科, "差不多随处随时都可以听见",那时"苏维埃俄国就以这歌为国歌",瞿秋白才真正理解 <国际歌>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梁鸿的<五噫歌>是汉代文人诗中的名篇,清人张玉毂在<古诗赏析>中称赞其:"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此评揭示了<五噫歌>的二个动人之处,一是悲恸的情感,二是语气词"兮"与叹词"噫"在每句句尾的叠用.关于<五噫歌>的意旨,当代研究者多认为是梁鸿"见到帝王的奢侈,嗟叹人民无尽期的劳苦"[1]而作此诗,"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帝王穷奢极欲的谴责,对人民苦难的深刻同情".然而细细品味,三句虽在字面上似乎流露了对帝王奢侈的谴责,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但这表层次的意思未必就是诗歌的真正命意,或者说未必是诗人作诗的本意.笔者经过考证.认为梁鸿的<五噫歌>的意旨应是宣扬道家的"任化"与"顺乎自然"的思想,反对儒家在功利目的前提下的欲望追求,感叹世人在这种功利追求中的执迷不悟.这才是梁鸿<五噫歌>的创作初衷.  相似文献   

17.
使用教材:花城版《走进音乐世界》第四册第三课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音阶歌》是仿儿歌编写的一首简单有趣的歌曲,句子短小,语言押韵,读起来,唱起来都琅琅上口。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建立音阶的相对音  相似文献   

18.
<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2/4拍,一段体,曲调清新、优美,旋律多以三、五度音程进行,配以八分音符与二分音符的节奏变化,自然、流畅,整首歌曲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启发学生初步用优美的情绪,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歌唱时速度不要太快,咬字要清楚,句尾每个字收音要轻,体现出亲切感.  相似文献   

19.
歌唱课中,教师一般会安排以学习一首歌曲为这堂课的主要任务,围绕这一任务教师将组织展开一系列的导入、练习甚至欣赏、演唱等等活动.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在这一系列教学活动中突出歌唱课的重点,解决难点?笔者的体会是: 一、重点要"着重" 歌唱教学中,一般会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唱准音调,准确把握旋律,有感情地唱好歌曲.如果定下了歌曲教学的重点,就要想方设法最合理地把时间用到这里.  相似文献   

20.
臧克家的<泥土的歌>的抒写成分非常复杂,至少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写得最多的是关于农民悲苦生活及艰难时世的诗篇.在这部诗集中,减克家也开始涉猎讽刺诗歌.通过文本细读及分析,我们发现<泥土的歌>并不是如很多研究者所认为的是一曲农村的"田园牧歌",或是农民的"颂歌".笔者认为, <泥土的歌>的"歌"字应回归其最朴素的原意,即作"诗歌"之意来解.相应的,研究界对<泥土的歌>的评价也应该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