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抓住“稍纵即逝”的瞬间摄影记者常说,拍照一定要抓住“稍纵即逝”的瞬间。同样,拍摄民俗照片,我们常常不拘时间、地点、场合,只要是有趣、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茶和中国人的生活舒燕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殷、周时期,即有关于茶的记载。至唐宋,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无论是天子朝臣,还是黎民百姓;也无论是迎来送往,待客宴饮,还是起居跪拜、婚丧嫁娶,都少不了茶。茶是中国的“国饮”。如果说,文人雅士讲究“琴、...  相似文献   

3.
杨觅 《生态文化》2010,(6):39-40
枸杞颗粒鲜红近血色,甘甜肉敦生熟可食,是古往今来深受人们熟悉喜爱,甚至远胜其他补药的保健品。中医很早就有“枸杞养生”的说法,认为常吃枸杞能“坚筋骨、轻身不老、长寿耐寒暑”。从诗经“集于枸杞”时起,枸杞用于医药迄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游必有方"和"粪土之墙"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里仁》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句中“方”,《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保存了汉代郑玄的解释:“方,犹常也。”宋代邢昺进一步解释为“常所”,目前的《论语》注本大多把“有方”解释成“有固定的地方”,联系先秦时期其他典籍中“有方”的用例,“有方”义为“有道理”或“有原因”。《论语.公冶长》有“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现存《论语》的各种传世古注中,没有关于“粪土之墙”的解释,近年出版的《论语》注本,则多把“粪土之墙”解释为“污秽肮脏之墙”;《说文解字》:“粪,弃除也。”可见先秦时期“粪”是动词,是“弃除”的意思,那么,“粪土之墙”应以解释为“剥落泥土之墙”为宜,这样的墙,才真正“不可杇”。  相似文献   

5.
龙年说龙     
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所以古人常用龙来形容杰出的人或事物。(《三国志》写诸葛亮“龙骧虎视”,是赞扬他有雄才大略;《世说新语》谓嵇康“龙章凤姿”,是赞美他相貌出众。“龙吟虎啸”形容人声音宏亮;“龙行虎步”形容人步履矫健;“龙飞凤舞”、“龙筋凤髓”常用来形容书法之精妙。“龙争虎斗”则用来形容战争或体育比赛的激烈。  相似文献   

6.
“口无择言”的“择”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表“选择”义;二是认为“择”通“殬”,表败坏义。为准确解释“口无择言”一词,该文结合大量古典文献资料,从“择”字的义项、“择言”的含义、“口无择言”的使用语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口无择言”一词中的“择”应当理解为通假字,该成语应译为“不说败坏人的话”。在释义的基础上,该文结合古今语料,对比“口无择言”和“口不择言”两词的使用语境及区别,了解两词常因为表层结构相似而误用、混用的现状,深入分析两词误用的现实原因,为准确理解和解释古汉语材料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半场人生     
我的朋友阿瑟有一种感官主义倾向,注重日常起居的感性知觉。平日,我们一帮一伙的朋友聚会,只要有美酒、佳肴、靓女,他定是要出席的;而我,每  相似文献   

8.
清明节是新闻报道的“富矿”。围绕丧葬吊唁,每年都可以有写不完的新闻,但年年写,稿件内容相似度高,海外读者难免失去兴趣。今年清明节,新华社对外部和北京分社精心策划,尝试跳出中国人丧葬习俗以及殡葬业暴利这两大清明节报道“常热点”,挖掘其他一些有趣且有对外报道价值的新闻题材,开拓清明对外报道的路子。  相似文献   

9.
在阅读有关跨文化传播资讯时,我常为“文化”与“文明”两词的涵义感到困惑。在英语里,culture(文化)和civilization(文明)似乎较易区分,在中文里则常易混淆。《辞海》里“文明”一词的释义有二:(一)犹言文化,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二)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按第一义,文明与文化就混为一谈了。中国翻译者协会黄友义副会长在一篇文章中曾谈到,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先做人,再做事”,而裴生荣则一直奉行“先做事,再做人”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巧治座疮     
《生态文化》2011,(6):61-61
痤疮俗称“粉刺”、“暗疮”、“青春痘”。它好发于面部、胸背部。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容易反复发作,如未能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常遗留瘢痕和色素沉淀,影响美观。  相似文献   

12.
一家子全“玩”陶艺 虽然生活在太湖边的小县城浙江长兴雉城,但青年陶艺家钱樟法却常有上海、杭州、南京及国外喜欢陶艺、紫砂人士的拜访,一些国际性赛事和会议也常邀请他参加。就在去年5月,他应邀向在日本举行的2008年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展寄去了作品《溪水源源》;接着又收到9月在西安举行的第43届国际陶艺协会大会的参会邀请。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首次举行的大会,钱樟法的作品通过筛选将参加“精品”展……  相似文献   

13.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在民间,人们常说“药疗不如食疗,药补不如食补”。而饮食疗法又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王新业 《职业圈》2008,(19):52-55
联邦快递的卡车和飞机都鲜明地用橙、紫和白色油漆,强调绝对、确定、负责地当夜传递包裹。联邦快递也常自豪于它的“紫色血液”,因为它的管理者知道:只要是“紫色血液”流过的地方必须要“使命必达”。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地区民间音乐,特别是民歌生产不可避免地同这种民俗中积淀的“乡土的痕迹”相连。东北地区的民俗既丰富了该地的民歌创作内容,一些民俗习惯中的“规矩”,对其民歌也形成了一定的限制或者说是约束。  相似文献   

16.
光彩『旗袍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瑞安有位非凡女子,人们称呼她就像天津人称呼“泥人常”那样直呼她为“旗袍玉”。她做旗袍的绝活,名声远播海内外。 应凤玉出身于旗袍世家,祖父、母亲专做旗袍。母亲深知这活又苦又累,她不想让自己心爱的女儿再续她的手艺。然而做母亲的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为了生  相似文献   

17.
时间副词在汉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度”在现代汉语中具有时间副词的用法。该文基于前人对“一度”的研究内容,以及对虚词的研究方法,利用语料库,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平面分析时间副词“一度”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特征。在语义上,“一度”有时段、已然、有界、变化的特征;在句法上,“一度”多用于陈述句,用于“被”字句的数量多于“把”字句,“一度”修饰的成分表达的内容在语义上可以被否定,“一度”遵循副词共现规律;在语用上,“一度”具有书面语体色彩,常用于转折,具有主观性。通过探讨“一度”,可以看到时间副词在汉语中界定时间的用法与意义,也可以看到分析语义特征的重要性,以及时间副词在篇章中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18.
春秋之后,言命之论始畅。墨子非命,孔子知命,孟子立命,老子复命,庄子安命,至于荀子,乃倡言制命。诸子论命之旨百端歧出,而究其根源大本,则无不关联于西周宗教神学之诸观念。周人言命,无不与天与帝相依连。早期人们相信,自身生存状况及自身内在品性,皆天之所敕命。此点征诸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历史,皆无例外。周初天命观念最重要者,首推“天命靡常”(《诗经·大雅·文王》)之说。“靡常”意味着“天”并非无条件地预先确定孰人应永居王者之位,而是依生民修德之不同,时降新命。这样的认识,显然有促使主体努力上进、进德修业而自己确定自己之未…  相似文献   

19.
这幅全国著名寿翁协同创作的《百寿图》,在宽53厘米、长71厘米的宣纸上,写下了诸体俱全的70多个“寿”字。其中,有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启功、王学仲、任政;著名画家常书鸿、赵无极、华君武、叶浅予、  相似文献   

20.
张游南 《职业圈》2010,(33):77-78
积极做好廉政谈话,发挥廉政谈话作用,是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教育、挽救、保护各级领导人员的有效手段。也是对领导人员“勤拉袖”、“常提醒”,避免犯错误、预防腐败发生的有效措施,更是引导党员、领导人员廉洁自律、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促进企业党风根本好转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