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苏轼的题画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强调诗与画紧密结合,他在题画诗中阐述了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观点,表达了艺术见解。他的题画诗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第一次实现了诗与画在画面上的真正结合。聚焦苏轼题画诗,我们可以看到他以诗为传播媒介,阐释了画的意义。他既融会了诗画的相通之处,又保持了各自的特色。种类丰富的苏轼题画诗向受众言传了画中之意,也表达了画外之意.同时还深刻阐发了诗艺观点。  相似文献   

3.
诗与画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表达,也是艺术家抒情写意的产物。“题画诗”是贯通于诗画之间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它将原本独立的文字(诗)和形象(画)关联起来,以诗画一体的形式共同传递出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意境。本文以“苏轼的题画诗”为探究对象,从其内容、意涵等方面,进一步展现苏轼的文学才情与审美追求。以期从苏轼的题画诗中,深切感悟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真挚情感,继而对他的画品、文品、人品建构更整体的联结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题画诗是宋诗的重要类别,苏轼是最早大量创作题画诗的诗人,通过对他的题画诗的解读,可以清楚地看到苏轼的题画诗不是简单地为题画而题画,而是借画作媒介,融入了自己一生的情感经历,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以诗人的具体经历为线索来解读这些题画诗,可以得到更真切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苏轼一生创作了许多极富艺术特色的题画诗。这些题画诗不仅取材广泛、诗体多样,而且极具思想性、人文性。品评苏轼的题画诗,不仅可以从独特的意象中感悟人文情趣,更能从一个新颖的角度体会苏轼温暖旷达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苏轼是我国题画诗创作的巨擘,他的《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是其题画诗的翘楚之作,但千百年来却屡屡被人所误读。通读这首诗,可以发现,"天工与清新"是该诗的中心思想,也是苏轼画论的灵魂与表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了苏轼题画诗在唐宋题画诗中的地位,阐明了它的分期,论证了它的艺术特色、思想内容和在绘画方面的卓越见解,揭示了它在艺术表现上的三种写法。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人们始终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苏诗苏词的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浪漫主义基调上,却忽视了他透过丹青缣素所体现出来的写意风格。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老庄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强调文艺的社会教育作用,表现在题画诗上,便是“意从肺腑出”,有感而发;受老庄思想影响,苏轼把淡泊精神转化、寄寓于空清含蓄的水墨之中,抒发诗人的“淡泊情怀”,从而产生诗境的“淡泊之美”。  相似文献   

9.
有唐一代,杜甫的题画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很高,其题画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对韩干画马提出了批评。宋代蜀人苏轼对韩干画马的审美观与杜甫的观点则针锋相对。本文从杜甫的题画诗说起,对杜甫苏轼二人书画艺术的审美观以及二人艺术审美分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依内容来看,苏轼的题画诗可分为从实境到画境、从画境到实境、画境与实境交融三种类型。这种分类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看到苏轼创作题画诗的真正动机,即画境为实境服务、实境主导画境,从苏轼的题画诗可以看出,其诗画相通理论有三方面的内容,即描摹物象相通、风格相通、构思相通,结合北宋画家所处的历史语境,我们可以得出苏轼诗画相通理论的本质意义在于提倡绘画的人文素养,即用诗的意蕴来“拯救”画的创作困境。  相似文献   

11.
题画诗是诗的王国里一朵灿烂夺目的奇葩,有其历史发展的轨迹。诗与画在先秦两汉是各自独立发展的,魏晋南北朝诗画创作开始融合,产生了题画诗,使题画诗成为一个独立的诗体并出现了题画诗的大家。唐代完成了这种融合,宋代则把题画诗创作艺术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高峰,并建构了题画诗的理论体系,苏轼则是这一峰巅的旗帜。 苏轼的题画诗不但以诗评画,缘物寄情,而且还从诗画创作中建立诗画同源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以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题画诗”产生的历史渊源,以及“题画诗”的思想、艺术、诗与画的联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从“诗情”与“画意”的融合;感人的咏物,动情的山水;以神写“神”,寄怀寓意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苏轼在他的一生中,以其渊博的学识和超群的才能,写出了大量的精湛的题画诗。这些诗既道出了画面本身的神妙之处,使人读诗如见画,又阐明了诗人的绘画主张和“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美学思想。诗和画互为补充,各尽其妙。  相似文献   

14.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北宋杰出的词人、诗人、散文家苏轼的一首题画诗,即题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苏轼题画诗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15.
苏轼题画诗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题画诗共计102题157首。所题画科,分为人物、山水、畜兽、竹石花鸟虫鱼及其它四类。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堪称中国题画诗史上的高峰,它不仅表达出众多绘画理论上的高超见解,显示出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展现出诗人各种各样丰富真挚的思想感情,而且全面地发掘了题画诗的功能,把题画诗真正提高到“以诗赏画,以诗阐画,以诗补画,以诗导画”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6.
《宜宾学院学报》2019,(7):97-105
苏轼的道心人心论与理学家的含义不同,显示了他用当时流行的术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从其性与天道所具有的超越性看,苏轼的思想具有孟学一路的特点。但从苏轼人心的认知功能及人性论等来看,他的思想又有荀学的特征。苏轼的思想由于自身完善性的需要,他一方面吸收了孟子天道超越性思想,以便确立道德信仰的终极根源;另一方面他出于对实践和规范人的礼法制度的重视,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荀子思想的影响。台湾学者刘又铭认为荀学在当今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因而具有荀学品格的苏轼之学也就更加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题画诗共计157首,内容丰富。这些诗不仅反映出苏轼其诗画理论观、艺术观,其实也让我们窥见了文人生活的一个侧面,看到宋代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人生——高雅的艺术爱好;平凡的交际应酬;以及宋代文人的进取精神与趋于平实的审美风貌。题画诗是文人感受世界的媒介,是文人交际往来的媒介,亦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相似文献   

18.
苏轼对易学的兴趣,始于乌台诗案之后苏轼锒铛入狱期间。当他流放儋州之后,苏轼完成了《苏氏易传》。由于苏轼受到易学思想的熏染,从苏轼早年就形成的追求自然适意的人生态度来看,对他通达放浪的思想性格有深刻的影响。苏轼以易学为基础,以其多样化的著作如散文、诗歌、词、绘画、书法等表达他宽广的胸襟以及对文化传统的极大包容。宋人如苏轼辈研究易学,好发为宏论,故学术风格导致写诗议论转多,有时会使得诗风在奇趣之下顿失诗格,所以居儋州期间苏轼在师法唐诗风格之下便不得不转而师法魏晋,以渊明为诗,这就是诗歌的流变与延续使然了。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200篇题画文,相对于他的157首题画诗、1首题画词,不仅数量优势十分明显,而且在思想含量和学术文化上更为重要,其绘画题跋诗文因被收入各种文集而保留了珍贵史料,使后人尽管无缘画作,却能了解作品的基本信息。其题画文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和豁达高远的意境,浓缩了华夏民族绘画的空间意识特性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生命美学主题。  相似文献   

20.
美国学者苏珊·布什的专著《中国文人论画:从苏轼到董其昌》在第二章"苏轼"一节在对苏轼画论的研究中引用、鉴赏了苏轼的题画诗、文共21种。作为一位儒家学者,苏轼关注的主要是艺术家的性格。在他看来,只有像文与可那样的高人才能将自己的本性与竹之本性相融,并能得到足够的启发去识别万物应有之道。苏珊指出,苏轼观点中的任何显而易见的前后矛盾之处都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些论画的诗和文都是为某些特定的画而作的,并且已经过去了一定的时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