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为了学生美好的明天,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学会创造,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版高中数学教材我省从2001年秋开始使用,我在使用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物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当今学生的学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习形式单一,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已内化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对策: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朝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马海玲 《青海教育》2003,(10):67-67
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提出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转变那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实践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物理课程的体验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提出,顺应了我国课程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对于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物理课程中,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亲历探究过程、学会及时反思、开展多元评价等方式为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创造自我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方式不是单指语文“教材”的学习方式,而是指学生学习任何形式语文材料的学习方式。它应该贯穿学生学习语文的全过程,甚至贯穿学生一生的学习。“自主”应该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伙伴、学习问题。当然在课外的自由度比课堂更宽,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间里,也要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可以给学生随时发表意见、随时提出问题的权利,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相似文献   

8.
江:这次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今天想请您从当代学习理论发展的视角来关注“学习”这一话题。就学习方式来看,不同的方式是否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徐:学习方式肯定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这会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所拥有的知识大部分为惰性知识,难于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这次课程改革,通过探究定向的学习、情境化的学习、问题定向的学习、社会性的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积极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一、学习方式与案例教学的含义 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反映的是学生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一般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采用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教授和独立完成任务,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语文学习来讲,语文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语文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学习行为和认知取向。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以往语文学习中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用参与式教学活动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