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营造探索氛围 培养创造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它不仅表现为交给学生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然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进而培养其创造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精神、观察能力、求异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在自然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适时营造探求氛围,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新的猜想和构思,去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自然)学科是向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学科。在20年的改革进程中,自然教学的指导思想、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然学科从一门重知识传授的学科转变为重视科学素质教育的学科;从以书本知识为认识对象转变为以大自然的事物和现象为认识对象;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着转变为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获取知识;强调在指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科学能力和科学自然现。从而提高了自然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形势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  相似文献   

3.
马鋆 《吉林教育》2000,(1):52-52
小学自然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的决定了我们要在自然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训练、发展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自然教学要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因此,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自然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它旨在通过自然教学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即自然学科教学不仅注重传授科学知识。而且注重能力培养。而且,多年的自然教学使我感到它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内容的设计要体现自然学科的特点我们知道 ,小学自然是一门科学启蒙教育学科 ,它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能力 ,科学的自然观和科学态度。这“一举多得”的教学目标 ,决定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锻炼过程。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 ,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才能巩固知识 ,发展兴趣和能力 ,靠单一的练习题形式 ,不能完成自然学科运用知识的任务。因此 ,我们设计运用知识的内容必须以学生的观察、实验、制作、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为主 ,这样才能体现自然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教学担负着儿童科学启蒙的重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自然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以探究为中心,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反思小学自然教学现状,是“灌输”有余,“放手”不够。这种“保姆”型教学已经使我们的学生逐步丧失了自我,而沦为被动接受的容器。要培养自主创新型的学生,就必须解放学生的手脚,大胆放手。  相似文献   

7.
吴正琼 《云南教育》2001,(22):29-30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形成的,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法则。教学中除了要遵循教学的一般原则外,更要遵循学科特殊的教学原则。下面是我对自然学科教学原则的认识和遵循学科教学原则进行教学的几点体会。一、在自然教学中落实科学启蒙教育的原则自然学科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但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基础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树立学生的科学自然观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学科学的能力。因此,我教学第八册中《认识岩石》时,不仅让学生认识几种常见岩石…  相似文献   

8.
“九义”自然新教材在结构体系方面作了新的安排,它由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德育结构三方面组成。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减负增效”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培养,即观察、实验、逻辑推理、想象、创造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中,我们往往比较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而较忽略对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然而演绎推理是一种人们在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时必须用到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即便没有经过认真专门地研究,在学生心目中,也隐隐约约感  相似文献   

9.
袁健 《吉林教育》2009,(5):66-66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大胆设想、努力求证、科学评估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动脑、动手、动眼的基本操作能力。然而,在广大的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师实验教学观念落后、硬件设备不足、学生缺乏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问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在化学课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的一个环节.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因此,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积极加以应用,使知识得以内化,思维得到训练,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学教育更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而自然学科教学则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那么在自然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浅谈我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要改革传统的自然课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必须充分发挥自然学科考查评价的杠杆作用.一要增加必要的考查项目,使评价全面、客观;二要科学设计试卷考查题目,突出知识的理解、应用和能力考查;三要采取自主选择式考查方法,变被动考查为主动考查.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学物理教学存在着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科学方法的培养的现象,物理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抓起。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方法.提高洞察分析能力;掌握物理实验方法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启迪与开发其创新思维;学会利用类比、假说和理想化模型,说明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自然教学大纲中曾提出过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但那只是作为能力培养提出的,没有把创新精神放在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高度来认识,缺少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措施。应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成为自然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目标,在培养创新精神目标的指引下,自然教学在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方面将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科学素质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一定的科学方法、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正确的科学观。自然教材中将这些内容充分地挖掘出来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通过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来学习自然科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曾兰 《云南教育》2001,(22):25-26
从2001年9月开始,我省五、六年制学校的学生开始使用云南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云南省小学自然教科书》,教师将使用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现根据我的学习与实践,谈谈我对新编自然教材的几点认识。一、加强素质教育是新编教材的重要思想新编教材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知识、科学兴…  相似文献   

18.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提出:要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有初步观察、实验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具备信息意识及信息的获取与利用等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为此,我们在小学自然(即《科学》)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将信息技术与自然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一、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培养儿童多种思维的基础。因此,小学自然课要十分注重利用信息化资源和环境,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观…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人才需求增长的世纪。这一发展对教师,特别是自然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教师要以优质的教育对儿童进行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关心自然、保护自然、探索自然的教育,从而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发展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并使学生从小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