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默顿最先提出"社会学的矛盾意向"和"规范与反规范"的概念,米特洛夫把这两个概念用于对科学规范的经验性研究,并提出了一组与"默顿一巴伯规范"相对立的"反规范",揭示了科学的规范系统内部的规范冲突.  相似文献   

2.
科学社会学在美国已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它跟罗伯特·R.默顿的开创性研究是密不可分的.默顿所创立的科学社会学功能分析范式曾一度在这个学科占主导地位,开创了科学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黄金时期”.本文结合科学社会学在美国的建立与发展,回顾默顿传统研究范式的形成及其后来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关于科学社会学的推介以默顿学派的理论为主,但对默顿之后科学社会学的发展没有进一步的追踪,而是转而关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仿佛默顿科学社会学彻底消亡了.事实上,默顿科学社会学虽然在STS领域被彻底否定,在社会学内部也属于边缘化方向,但其学术价值在公共政策领域和经济管理领域得到充分的承认和应用,近年来可见度正在逐步提高.本文试图对科学分层方向、科学合作方向、科学对经济的影响及衍生研究方向做一梳理,以促进后默顿时代的科学社会学在其本源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博士论文中,默顿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体制,并运用集体传记方法和内容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解读,开创了一种新的理解科学的范式。但是,这两种方法是源于其他学科的,默顿是如何将它们从别处转移并最终成功地运用于科学社会学的?或更一步说,默顿博士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如何确立的?截至目前,尚未见有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发表。文章旨在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默顿在科学社会学这一领域曾做出了诸多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贡献,其代表性著作《十七世纪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和《科学社会学》被引上千次,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为其后的科学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基础.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学和信息可视化的分析方法,选取了默顿在科学社会学领域的五个代表性著作或文献,通过图谱的方式分别展现默顿在科学社会学领域的学术贡献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卢艳君 《科学学研究》2011,29(2):167-174
 目前,科学社会学领域的两大派别——默顿学派与SSK学派的科学社会研究均处于困顿状态。基于实证主义科学观,默顿科学社会学只关注科学社会结构的研究,其悬置科学知识的做法成为SSK攻击的把柄,SSK的批判使默顿学派在痛苦中反思、调整自己。与此同时,SSK突出强调社会维度的决定作用的相对主义倾向对理性标准构成了巨大威胁,受到传统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的强烈批判,其强纲领研究进路在方法论上还遭遇到了反身性难题。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精神实质是捍卫和阐扬科学的理性与客观性,其大方向是正确的,SSK并不能否定默顿科学社会学的存在价值。此外,默顿科学社会学与SSK虽然同属于科学的社会研究领域,但它们在认识论上的分歧却无法调和,在二者之间找到共同点达成一致的希望渺茫。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期内,默顿科学社会学大概会在与SSK和后现代科学哲学保持必要的张力中为自己开辟前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科学是一种高度自治的社会制度这一理论前提,默顿科学社会学对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及其科学内部的社会结构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系统阐述了科学自身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强调科学自主性是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时下我国学术界无视和违反科学自主性的现象比较严重,亟需从理论上分析科学自主运转的规则,为捍卫科学自主性提供理论支持。默顿科学自主性思想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社会运行情况及其规律,在一定意义上能给我国当前的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贝尔纳与默顿被同时尊称为科学社会学的奠基者,他们开创了科学社会研究的两种进路。通过对他们的比较研究发现,贝尔纳开创广义的科学社会研究传统,宏观多维透视科学与社会,涉及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且关乎与科学相联系的其他领域,贝尔纳眼中的科学是具有时间整体感和空间整体感的动态发展过程。默顿则引领微观的科学体制社会学发展潮流,利用结构功能分析法聚焦科学体制,对科学的社会研究侧重于科学家共同体内部规范的相对静态的描述。可以说,贝尔纳与默顿科学的社会研究进路彼此对立而又互补,从而形成关于科学与社会的完整图景。  相似文献   

9.
默顿与波拉尼:科学社会学的研究纲领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科学社会学中 ,美国的默顿学派和英国的爱丁堡学派历来聚讼纷纭 ,有时甚至势如水火。本文分析了对这两大学派影响至深的两位社会学家———默顿和波拉尼的研究纲领 ,默顿的科学观念基本上还是实证主义的 ,他的科学社会学研究较少涉及科学知识本身 ,或者说科学知识被“悬置”起来了。波拉尼对科学知识的论断富于洞察力 ,但在广泛的经验研究上 ,成果不甚显著 ,也未能指明更清晰的研究方向。作者指出 ,新的科学 -社会状况的出现为综合两种研究纲领开辟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外学者对默顿思想的研究中,存在着很多对默顿一般社会学理论与其科学社会学理论之间关系的模糊认识。通过对默顿著作的研读和对相关资料的整理挖掘,利用逻辑与历史的分析,试图理清默顿思想的脉络,进而全面把握两个理论体系的关系,得到结论:第一,默顿一般社会学与科学社会学的不同理论之间具有复杂的历史关系;第二,两个理论体系的结构具有很大相似性;第三,自洽与交错是默顿一般社会学理论与科学社会学理论之间关系的特征;第四,两种理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五种基本类型。第五,两个理论体系实际上构成了“一体化”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证研究对象的客观性,科学确立了感觉优先原则。该原则是对认识对象存在性的判定原则,后来被迁移为对认识过程和结果的科学合法性的判定原则。但它受到经验证实原则和经验的"客观性"要求的双重限制。在实证科学语境下,"客观性"的真实含义是"可公共感知性"和"与主体无关性"。人们对感觉优先原则的不适当推广导致科学霸权主义,对经验客观性的要求又导致科学研究的大众主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学: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经过 70多年的演进发展 ,科学学已经建立和正在形成的分支学科约有 30多门。这些学科可以按照理论性或应用性程度的差异 ,区分为理论科学学、专门科学学、应用科学学三组。科学学研究者在回顾科学学既往历史和把握现状的基础上 ,应当高度重视交融发展、协同发展、综合发展、分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积极促进科学学科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于金龙 《科学学研究》2010,28(7):961-967
科学合理性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讨论的核心论题;基于实践规范观的科学合理性探析有助于把握科学合理性的新内涵。不同的规范观,决定了对科学合理性的不同理解;从哲学史的视角概述了两种规范观及其与之对应的科学合理性理解要旨。与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所秉持的抽象理性规范观不同,科学实践哲学主张一种实践境况规范观,从而使重新理解科学合理性的本质及其评价问题成为可能。进一步阐明了实践境况规范的历史性和地方性在存在论意义上所决定的科学合理性评价的实践性理解;揭示了由规范适用范围、适用时间和规范力量三个基本维度构成的科学合理性评价体系,并基于此探究了科学合理性规范评价的若干尺度。  相似文献   

14.
刘亚频 《科教文汇》2014,(7):159-160
科普剧作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重要的一环,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科普剧对于今后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宣传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学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伟大事业,科学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纵观科学发展历程,人类通过科普实现知识体系的开放与共享、生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科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明理性的启蒙与教育。文章分析了科普的作用和价值,指出科普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提升科技治理水平效能,有利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保障公民行使科学文化权力,有利于加强创新系统和创新文化建设。进而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背景,指出科普在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社会治理、对外开放等方面大有作为。最后,从坚持科技为民的科普理念、筑牢科普传播阵地、立足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推动开放科学的大力发展、促进科普国际交流与协作等方面指明了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责任与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6.
徐治立  殷优优 《科学学研究》2006,24(Z2):371-376
航天科学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不仅使人类进入空间新环境,直接开发和利用其资源成为可能,而且提供了科学探索有效的技术手段。航天科技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生存方式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同时,航天科技的负面效应是显要的,其未来发展目标必须合理设定。  相似文献   

17.
1949年以来中国的主流科学技术观是以"科学是生产力"观点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观,本质上属于功利主义科学观的范畴。其主要缺陷是:以技术代科学或重技术轻科学的倾向普遍;科学技术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功能未受重视;科学自主性的意识淡薄;科学主义思想影响广泛等。塑造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的基本方向是:坚持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合理性、适当吸收理想主义科学观的优长之处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思想资源,在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统一、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的统一,以及科学的生产力属性和科学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属性的统一等,努力超越"生产力科学技术观",走向一种新的、更高级的主流科学技术观。当前,重塑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至少应强化以下基本观念:(1)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技术源于并支撑科学;(3)科学技术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4)科学的自主性不容漠视;(5)科学并非完美无缺。  相似文献   

18.
信息法学的学科价值及学科归属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霞  马海群 《情报科学》2004,22(11):1388-1390
本文探讨了信息法学的学科价值及学科归属问题,对已有的关于信息法学的学科属性研究作了分析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信息法学应归属于信息科学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史学家以科学争论的目的不同将其划归为内外史。科学内史更加注重科学本身的规律,提倡科学具有主动性和自主性。而科学外史指科学自身发展之外的因素,如社会思潮、社会制度以及各种社会事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随着20世纪60年代SSK的兴起,他们以“强纲领”为科学知识的“社会学解释”,提出新的研究思路,试图消解内外史的界限。那么,科学内外史是否可以真正的消解?那么这种消解后的科学争论又在为什么而争呢?  相似文献   

20.
论知识管理学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华 《情报科学》2007,25(2):177-182
随着信息科学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哲学已经确立自己作为一个学科的地位,并且正在成为科学哲学的新范式。信息作为物质的基本属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中介。知识是对信息的抽象。对知识的管理以对信息的管理为基础,借助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活动为信息哲学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信息哲学是信息科学学科群共同的哲学基础,也是信息管理学和知识管理学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