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虽然具体描写了日本社会这一舞台,但读来更似一种美国小说,比起日本文学来,他更倾心美国文学,在众多的美国作家中,他最为钦佩的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村上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与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两部作品都是探讨都市青年的内心世界的恋爱小说;都对主人公予以高贵、滑稽、悲剧性的描写;都以"我"的第一人称倒叙体的形式来叙述故事;作品中都交织着各式各样的对立体:生与死,感伤与快乐;幻想与现实等.可以说村上春树就是当代的菲茨杰拉德.  相似文献   

2.
村上春树的著作《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及日本市场近10年都有较大影响力。电影影像作品也常出现,在中译本中林少华和赖明珠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从村上春树、林少华及赖明珠的自身的翻译风格和其采用的翻译手法来探寻《挪威的森林》主要中译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了不起的盖茨比》、《麦田里的守望者》、《挪威的森林》虽然是三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下的作品,但这三者之间却有着一种本质性的内在基调,即无可奈何的悲伤。这种无可奈何的悲伤在这三部作品中由于时代氛围、文化特征和作者精神气质的不同而在小说思想层面、语言风格及叙述方式上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4.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F. Scott Fitzgerald创作的以"美国梦"为嘲讽对象的著名作品。文中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色彩描述的方式和代表的内容为分析对象,探索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色彩描写及特色应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陈胜隆 《时代教育》2015,(5):259-260
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文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众多方面都有可以借鉴的内容,本文从叙事张力的角度出发分析该作品,在《挪威的森林》中爱与性,生与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选择和对立使小说的故事主线和内容更加饱满和深刻。  相似文献   

6.
吴思佳 《考试周刊》2007,(11):78-79
“村上春树是现代都市社会的成熟程度的一个尺度”,在现代都市社会日渐成熟的中国,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挪威的森林》掀起了一阵阵热潮。究其原因,一般认为源于该作中三大主题,即音乐、性、死亡。而《挪威的森林》一书的命名更是本书亮点,值得仔细琢磨、推敲。笔者认为以“挪威的森林”命名其因有四:一、“挪威的森林”是女主人公挚爱的歌曲的名字;二、“森林”与本书深邃、缥缈的意象统一;三、歌词与小说情节相似;四、“森”字可拆解成三个“木”字,分别代表着该故事中众多三角关系。本文试从以上四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主题思想 村上春树是中国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所熟悉和喜爱的外国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挪威的森林》《舞!舞!舞!》等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当被问及其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的时候,村上春树写了一封致中国读者的信,其中说:  相似文献   

8.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以其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引起了世界文坛的关注。除了《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还写了大量的好作品,他的成功有何秘诀?透过他对《挪威的森林》中文版翻译林少华说的一番话,可以了解一二。村上春树说:每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各种消费现象,揭示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追求享乐和财富的种种生活方式,展现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繁荣期后,开始从传统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表现的各种消费现象及人物命运对现代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而菲茨杰拉德的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更是将美国的现代主义推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度。本文通过分析《小镇畸人》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小说人物形象,揭示两部小说共有的现代主义特征:不确定性、异化和荒诞。  相似文献   

11.
《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的一位贫穷的美国年轻人追逐梦想的故事.本文拟从消费社会学的角度,探析有"写小说的历史学家"之称的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刻画的20世纪20年代异化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2.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其主人公盖茨比"了不起"的形象树立离不开多项写作技巧的运用,其中最突出的技巧是他者化、理想化和理性化.这三者的结合有效地促成了作品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影响颇深。这部小说得以在中国大陆广泛传播,主要是通过林少华先生的译本。译者以其独特的风格解读了村上小说特有的笔触和内心世界,对于中国读者了解日本当代文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译文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推崇。论文通过对林少华《挪威的森林》译本的分析,归纳出文学翻译方面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4.
1987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创作了《挪威的森林》(以下简称《挪》)。小说一经出版便备受欢迎,轰动文坛。后经台湾的赖明珠和大陆的林少华等翻译成中文,遂风靡神州。相当一部分读者达到痴迷地步,出现了所谓的"村上春树现象"。在《挪》这部小说中作者村上春村以不同的视角对生与死进行了独特的诠释,让人仿佛迷失在森林之中,感受到主人公生与死、爱与不爱的迷茫。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阐释美国作家费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题内涵。文章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寓言故事,盖茨比的梦想是“美国梦”的代表和化身,盖茨比的死亡是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严重对立和冲突的结果,它象征着“美国梦”的破灭。  相似文献   

16.
唐鹏 《考试周刊》2013,(36):16-16
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上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以完美的艺术形式表现的关于"美国梦"的幻灭这一主题思想的力作。作为贯穿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主题,美国梦曾经象征美国人的精神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以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批评的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揭开文本自身尚未意识到的自我矛盾。  相似文献   

17.
肖锋 《成都师专学报》2009,(2):69-71,77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是在一种倒叙的叙事时间模式下来进行叙述的,本文试从叙事时间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解析,以阐释其独特的叙事时间魅力。  相似文献   

18.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它的色彩象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非茨杰拉德描写物质和精神追求破灭的最成功的作品。在小说中,大量使用意象手法,尤其是成功地动用以色彩为载体的象征手法来表达作的思想感情,是菲茨杰拉德和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陈芳 《考试周刊》2012,(7):27-28
本文主要分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产生的时代背景,盖茨比"美国梦"包含的局限性、虚伪性,以及盖茨比最终结局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归家叙事模式是西方文学里的一个重要的叙事传统。《了不起的盖茨比》可以看作是盖茨比创立自己的家园失败,黛西守护自己家园成功的故事,家和派对构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两个重要的"文学空间"。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更加深入地剖析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性别关系和权力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