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的台湾问题 ,指出 2 0世纪 6 0年代末、 70年代初 ,中美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 ,在台湾问题上达成了妥协和谅解 ,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2.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围绕台湾问题,中美两国的关系从五六十年代的敌视对抗,走到七八十年代的缓和合作,九十年代再次跌入低谷。台湾问题成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也是中美两国关系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仍未实现关系完全正常化的根本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3.
出于国内经济建设和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在国际形势许可的情况下,周恩来在中美关系冰冻的年代依然坚持了对美和平外交工作,同美国保持了十多年的官方对话关系,努力加强民间交流,增进了两国了解,为以后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围绕台湾问题,中美两国的关系从五六十年代的敌视对抗,走到七八十年代的缓和合作,九十年代再次跌入低谷。台湾问题成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也是中美两国关系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仍未实现关系完全正常化的根本症结所在。推进两岸关系恰恰是打破“两国三方”博弈僵局的关键所在,中国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周恩来根据中共中央的精神,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促使对台工作方针重点发生了转变。在当时提出“和平解放”的概念,在政治上是恰当的,有利于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合法政府的地位和台湾问题的内政性质,有力地反击了“台湾地位未定论”和“两个中国”的论调;“一纲四目”是这一思想的精辟概括,为后来“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有利于缓和台海局势,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创造了条件,进而为维护太平洋地区和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的历史贡献有三:一是坚持按“日本式”实现中美建交;二是不承担必须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义务;三是从战略高度处理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从而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7.
2004年第9期《历史学习》上刊登了梅丽老师《“中美关系正常化”不等于“中美建交”》一文。该文认为,美国“1972年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中美《上海公报》的签署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我认为该文的上述观点是不科学的,“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的标志不是中美《上海公报》的签署而是“中美建交”。一、《上海公报》签署后,中美关系还没有实现正常化无论现在还是当时,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在《上海公报》中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但是,《上海公报…  相似文献   

8.
1977年卡特就任美国总统后,曾表示要继续推进对华关系,完成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但同时又把对苏关系置于中美关系之上;在台湾问题上也是瞻前顾后,使得中美关系在他执政的第一年内没有取得任何重大进展。随着美苏缓和的受挫,美国政府决心加快对华关系正常化进程。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美两国终于就关系正常化达成了协议,从而结束了两国关系长期的不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9.
90年代的台湾省中小学教育改革是以促进“教学正常化”为旗帜的。这场改革的背景与改革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境与大陆中小学教育改革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近年来,我国广大地区普通教育领域推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可以说与台湾教育界的“教学正常化”是殊途同归的。我们都在追寻教育发展的规律,探索走出教育困境、提高教育品质之路。因此,了解并借鉴台湾省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大陆的教育改革是会有所启发、有所促进的。 台湾教育改革的背景 以“教学正常化”作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题,这是在台湾省实现九年国民义务教育二十二年后被强  相似文献   

10.
台湾问题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决定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重要性,本文围绕台湾问题,探究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后的中日关系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80年代,美国对台湾发展核武器的制约是美台同盟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在中美缓和进程中,美国对台安全保障的不确定性是促其继60年代后重拾核武梦的重要原因。与以往不同的是,美国逐渐改变了单纯通过外交施压加以限制的方式,努力将其纳入一系列双边协定的制约之下。1970年代美国对台湾发展核武器的限制是"后正常化"时期美台关系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50年代中期至 60年代初期,周恩来根据中共中央的精神,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促使对台工作方针重点发生了转变.在当时提出"和平解放"的概念,在政治上是恰当的,有利于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合法政府的地位和台湾问题的内政性质,有力地反击了"台湾地位未定论"和"两个中国"的论调;"一纲四目"是这一思想的精辟概括,为后来"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有利于缓和台海局势,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创造了条件,进而为维护太平洋地区和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台湾问题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也是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围绕台湾问题,本文通过回顾美国在不同时期对台湾政策的颤变,从而揭示出美国干涉台湾的目的以及导致中美关系不能完全正常化的原因,并对中国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方针以及中美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进行阐述和剖析。  相似文献   

14.
中美两国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由对立走向缓和,由缓和走向正常化,在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于中美两国来讲都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作为美国中国学之父、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他本人对该时期的中美关系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以中国问题专家的身份,促使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以学者的身份,促进美国政府以及美国公民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认识。他提出的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对中美文化差异以及台湾问题的见解和重视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从50年代初期的“武力解放台湾”,到50年代中期的“和平解放台湾”,再到80年代的“一国两制”和90年代的八项主张,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祖国统一道路上所经历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6.
台湾问题是布热津斯基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会谈的重要议题。布热津斯基表示将按照"建交三原则"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但希望中方不公开批驳美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声明。布热津斯基没有提出对台军售问题。中方表示只要美方不将不公开反驳其对台湾问题的声明作为前提条件,美方可以表达自己的希望,中方也会重申如何和何时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布热津斯基访华期间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现实态度拉开了中美建交谈判的序幕。  相似文献   

17.
台湾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一直非常关心的问题,并且一直在寻找妥善解决台湾问题的有效方法,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在国内外局势相对稳定,国内外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情况下,中共提出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方案,体现了党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更加务实和灵活。  相似文献   

18.
1975--1978年,邓小平对解决台湾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将“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作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提出“一个中国”原则,主张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并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他的贡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政府长期奉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不仅拒绝承认新中国,还与逃到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并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但随着美国深陷越南战争难以自拔和美国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美国被迫调整其对外战略,其中一个重大步骤就是于1972年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在此基础上,经过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可见,“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美建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首先,两者的时间和标志不同。“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开始于1971年。这一年发生了中美关系史上的…  相似文献   

20.
中日复交前日本外务省的“台独”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金山媾和后,因日本政府在美国的压力之下选择与台湾当局媾和,遂在法理上摒弃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可能性。20世纪50年代中叶至60年代中叶,日本外务省出于拓展市场和国内政治稳定及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在坚持旧金山条约体制的前提下,曾策划通过让台湾独立而达到和大陆恢复邦交的外交政策,然其终因国际政治过程并无实施的条件而未能得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