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肖永明 《华夏文化》2009,(2):9-11,25
2008年,国家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历史悠久、在民间社会影响十分广泛的传统节日列人法定假日。这一决定公布之后,好评如潮。人们普遍认为,将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它表明国家对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的重新确认。  相似文献   

2.
梁勇 《寻根》2010,(1):7-11
<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迅速崛起,体现在节日文化上,就是中国传统节日逐渐走向国际化,除了传统汉文化圈的日本、朝鲜半岛以及华人聚居地东南亚等把春节定为全国法定假日外,美国的纽约州、马里兰州和纽约市、旧金山市,澳大利亚的悉尼市等地也先后把春节定为法定假日。  相似文献   

3.
在韩国过春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永福 《寻根》2007,(1):88-94
在韩国,传统节日很多,四大传统节日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其中春节和中秋节是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法定假日都是三天。[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民族风情历史悠远青海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中世纪以来,逐渐形成了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六大主体民族,并延续至今。其中,土族和撒拉族是青海独有的两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长期融汇交流,使青海置身于民俗的海洋,形成了丰富多采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情风俗。自西汉开始,随着中原王朝屯田西部疆域,汉族人就一直繁衍生息在青海东部地区,并创造了以河煌文明为标志的农业文明。汉族民风淳朴,勤于务农。面食制作尤为丰富多样,达数十种。节日庆典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腊八为主。宗教信仰受“万物有灵”…  相似文献   

5.
王蕾 《华夏文化》2006,(3):18-20
花朝节,是我国民间岁时八节之一,也叫花神节,又称百花生日。自春秋起源,袭至明清,一直绵延不衰,其重要程度可与中秋相媲,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因其经常与中秋节并举,中秋古时又称“月夕”,进而形成“花朝月夕”、“花朝月夜”等成语,流传至今,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然时至今  相似文献   

6.
2009年4月3~5日在西安召开“清明·民族感恩: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迎接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本期选刊五篇论文,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7.
俗谚有:十月一,送寒衣.说的就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人们为逝去的先人送去在冥间御寒的衣服、鞋帽等物品,使他们在冥间不至于受寒挨冻,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之情.送寒衣风俗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在怀念先人的节日里,送寒衣无疑是最伤感、最富人情味的节日,是与清明、中元并列的中国古代三大"鬼节"之一.  相似文献   

8.
春节与圣诞节,同为这个世界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但二者的性质迥然不同。春节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根据农事历法记年而设立的民俗节日,圣诞节则由西方基督教发展而来的宗教节日。两大节日分别浓缩了东方与西方民族的文化,是东西方文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卢鹏 《寻根》2012,(6):88-96
哈尼族是人数超百万的跨国民族,分布在中国、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等国.中国境内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哀牢山和蒙乐山的中间地区,其中尤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最为集中.这一地区哈尼族主要从事梯田稻作农耕,遵循农作物自然生长周期过传统的节日.哈尼族有"昂玛突"(祭祀寨神)、"苦扎扎"、"十月年"(过新年)三大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0.
赵寅松 《大理文化》2011,(3):103-112
节日是民族文化展示的舞台,是民族生活最集中的表现。当我们离开温馨的母腹,啼哭着来到陌生的世界,睁开眼睛去捕捉五彩斑澜的新生活时,民族节日就如影随形,与我们一生结伴同行。按照我们白族的习俗,孩子还在母腹的时候,就开始在祭祀本主的活动中祈望本主赐予母子平安。出生后第一件事就要祭祀本主,宴请亲朋好友为新生儿取名,意思是新生命的名字是本主赐予的。如果婴儿出生赶上当年农历6月25日的火把节,家长还要主  相似文献   

11.
李嘉敏 《寻根》2020,(2):61-64
节日仪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历来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独特的节日仪式经过历史的沉淀凝结了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的记忆。在仪式的展演中,具象化地呈现节日仪式,使得庆典过程搭载移动互联网的便车迅速扩大传播,正如一年一度的广西壮族"三月三"文化节,其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文化招牌,承载着壮族人民的宝贵记忆。  相似文献   

12.
夏绍熙 《华夏文化》2010,(2):62-64,F0002,F0003
由陕西省政府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清明·感恩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4月2—5日在西安举行,这是陕西省政府第四次在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活动期间举行的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清明文化、感恩与社会和谐、中华民族感恩文化的特色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大会共收到论文40余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美术馆在农历乙酉鸡年春节期间,将颇具民俗风格的中国民间美术请进展厅。齐白石、达·芬奇等中外大师的名作同时登场,雅俗共赏,为北京五光十色的节庆气氛更添喜庆。热闹喜庆的新春“庙会”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百姓生活日益改善,民间习俗和节日文化也随之在变,但根植于中国节日文化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和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始终未变。《大  相似文献   

14.
“我认为社会物欲横流、缺乏精神,民族自己的文化在丢失,社会出现巨大真空找不到支撑力,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自己的遗产和精神传承。”72岁的作家冯骥才,做了32年全国政协委员。近十年来,他每年的提案几乎都与“抢救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有关。2014年两会期间,冯骥才就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化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议题发言,其精辟的分析、尖锐的批评、务实的建议,引发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形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在漫长的生活岁月里,形成了诸多明珠高悬,光彩夺目的节日风俗。这种节日风俗和其他风俗一样,都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反映了各个民族生息、发展、进步的过程。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面镜子,照耀着历史的兴亡和覆灭。风俗的命名,古今中外,...  相似文献   

16.
赏月话中秋     
倪宝诚 《寻根》2010,(5):60-66
<正>崇拜月神的由来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清澈如水。中国人每到这一天的夜晚,都要全家团聚赏月,品尝月饼、秋果,共享天伦之乐,所以,中秋节在中国民俗节日中又称"团圆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十六两天的夜晚,月亮分外光明、圆满。民谚更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为此,不知有多少诗人为之动情而诗兴大发。如唐代诗人李白脍炙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分析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入手,指出正在兴起的全球文化虽以西方文化作为普世文化,但确实具有一些超越民族文化的共性.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是和文化全球化相伴而产生的现象,在文化全球化和文化民族主义的互动关系中,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乃至冲突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今天,确立起以民族主义为基点的全球化视野十分重要,但中华文化的复兴不应以排斥全球文化和全球价值的引进为前提.  相似文献   

18.
熊海英 《寻根》2007,(5):46-49
在宋代,以宴饮唱和为主要内容的文人雅集非常盛行,几乎成为士大夫群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集会主题多种多样,如中秋、重阳等节日的文酒诗会,同年、同官、同乡的聚会等,而年高德劭的老人闲官也有专门的聚会,通称为"怡老会"。  相似文献   

19.
世界各民族对春天均情有独钟,各有迎接春天的不同方式。在欧洲第三古国保加利亚,迎春时要举行一个古朴而隆重的节日,即“三月节”。这一节日不仅独一无二且历史久远,可上溯至五六千年前。  相似文献   

20.
圣诞文化链     
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加深,西方人心目中最隆重的节日圣诞节,已日益成为中国人一个聚会交流沟通的日子。然而,虽然节日已在中国流行,但作为一种文化,人们对这个世界性节日的相关习俗及其文化渊源仍然还缺乏系统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