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跆拳道运动员心理健康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CL-90量表评定19名跆拳道运动员和54名黑带跆拳道运动员在平时与赛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试结果表明,跆拳道运动员在平时阳性检出率10.96%,在竞赛前上升为27.4%。赛前运动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偏执、焦虑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员赛期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竞赛期间裁判判罚、天气、对手发挥以及客场劣势等是运动员赛期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模拟训练、暗示训练、自信训练和归因训练等方法可以使运动员有效调控心理状态,提高运动员对竞赛的各种适应能力,使运动员在复杂多变的竞赛期正常发挥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3.
血尿素及其在运动员机能评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动员血尿素安静值一般位于常人正常值的上限,或略有超出。负荷后血尿素超过8.35mmol/L,可认为运动量过大;训练期间晨血尿素值男子超过8.0mmol/L、女子超过7.5mmol/L,提示有出现过度训练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随机抽取的359名广东省在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10.6~31.8%,在多个因子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多个因子在性别、项目、年龄、运动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疫情给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各行各业造成了深远影响。竞技体育运动员承受着日常训练和比赛的巨大压力,很容易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堆积,面对新冠疫情这一应激刺激,更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或心理健康障碍。文章对新冠疫情期间运动员B应激性心身障碍的表现进行描述,运用心理咨询技术,结合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心理技能训练,帮助运动员缓解应激症状,改善运动员睡眠和心理状态,并通过心理学量表的测试结果对干预效果进行佐证。探讨新冠疫情背景下,运动员心理干预的有效方法,以期为广大运动心理学工作者提供借鉴,呼吁相关部门关注疫情期间运动员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6.
长期处于相对紧张、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中,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和身体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强度刺激的挑战。心理卫生问题对运动员,尤其是激烈竞赛期间的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及运动水平具有较大影响。运动员在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成绩目标实现过程中,需要管理者、教练员及心理工作者等齐心协力,共同关注和预防运动员可能发生的心理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体育项目都离不开竞赛,而在竞赛当中的胜负是由诸多因素所决定的。由于皮划艇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运动员在比赛期间要承受很大的精神负荷,为了使运动员适应瞬息万变的比赛形式,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本人通过10年的运动训练、比赛的体会和对其他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心理状态的调查,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认为运动员在比赛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是战胜对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许多有较好技术训练水平和身体素质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并不一定是竞赛的优胜者,这说明训练竞赛的水平是综合发展的,包括心理准备程度。多年的实践表明,只有重视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并采用相应方法培养运动员相应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竞赛的要求,在竞赛中发挥应有的技术和身体训练水平,取得较好的名次。  相似文献   

9.
越野滑雪运动员的营养补充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多年越野滑雪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营养干预实践的总结,针对越野滑雪的竞赛特点和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营养补充方案:训练和比赛期间应充分补充水分、糖、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需要大量消耗的营养素,并根据运动员的具体问题强化补充乳清蛋白、乳铁蛋白、1,6-二磷酸果糖(FDP)、谷氨酰胺和支链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为越野滑雪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凌海婵 《游泳》2006,(4):38-39
少年运动员入水训练在竞赛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少年运动员入水训练的教学,研究,观察,发现正确的入水技术是动作起跳质量,稳定性的基础而全面素质训练是完美效果的最终体现。  相似文献   

11.
尽管铅球的力量训练方法各不相同,但都必须遵守下列原则: 1.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全年训练计划。 2.力量训练计划中,手段必须是多样的,可变的并有间歇的时间。 3.在每3个或4个小周期后,力量训练计体和技术训练的比例为60%和40%。当发展成高水平的运动员后,这个比例为50%和50%。 2.竞赛期在竞赛期中,强度增大时,量应慢慢减少。接近比赛日时,应着重技术训练和保持身体素质。相对于一般的负重训练来说,应着重于专项的训练。 3.过渡期竞赛期结束时,运动员要消除肌肉的疲劳和心理的紧张。肌肉的疲劳或许在几天内  相似文献   

12.
以备战15届多哈亚运会高尔夫比赛的14名国家队选手(8男6女)为研究对象,对运动员性格特点、训练策略及竞赛策略进行测试,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检验优秀高尔夫运动员的性格特点与训练策略和竞赛策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优秀高尔夫运动员的性格特点与训练策略和竞赛策略有显著相关;训练策略在竞赛中的运用较好;在训练策略和竞赛策略某些维度的运用上存在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王橹 《中华武术》2006,(2):55-56
三、免疫功能抑制的防治运动员尤其是优秀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或比赛期间,急性运动或过度训练或竞赛时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它们可以包括细胞免疫机能和体液免疫机能抑制, 从而使机体对病原微生物易感性增高或所患感  相似文献   

14.
男女运动员大强度力量训练后恢复时间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堂训练课之间恢复时间的需求量是所有田径运动员在执行大运动量和大强度训练计划时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检验不同恢复期对力量恢复的效果。14名田径投掷运动员执行五组最大重量重复10次的训练(P10RM),然后实验对象持续预定的恢复期后再重返力量训练房,复制他们的训练课。预定的恢复持续时间定为4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每个恢复期的实验分配在一周内进行。结果表明,男运动员在训练后4小时(8.7次至7.7次)和24小时(8.7次至7.4次)(P≤0.05)最大用力次数明显减少。男运动员完全恢复时间需要48小时。而女运动员在任何一个恢复期后,最大用力次数无明显差异。这个结果证明,女子田径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后恢复比她们的男队友快。这样就可以为女运动员的举重和力量训练安排一个更巧妙的频率。  相似文献   

15.
1993年8月13日-9月8日,中日首次在青海省多巴训练基地(海拔2366m)进行了为期26天的高原训练合作研究.本研究对中日各10名(其中男女各5人)竞走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以及在高原训练期间的体重、体脂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中日竞走运动员身体形态具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即中方队员较为细高腿长、上下均匀,略呈桶状形体型;日方队员较为矮粗腿短、上宽下窄(肩宽骨盆窄),略呈倒园锥形体型特点。2.在高原训练期间,双方队员的体重、体脂变化规律也有所不同:日本队员体重下降、体脂也下降,从围度指标上也表现了下降趋势,体重的下降,主要是体脂的减少,从而使瘦体重增加,相应使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而中方队员(世居高原人)体重增加,体脂也增加,反映了适应高原训练及身体消耗方面稳定性的特点。在高原上进行训练,训练强度对体重的影响较大,应注意适当调整运动员量和加强营养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在运动训练和竞赛中,如何发挥运动员感知觉能力和性格特点以及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是提高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外训练和竞赛心理学研究的若干较为重要的问题,其中着重对运动员感知觉、性格特点、技能形成、预测和估计以及错误反应等阐述的较为详细。这些研究成果和采取的措施,对提高我国运动训练和竞赛水平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HiHiLo与LoHi两种低氧训练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海平  胡扬  田野  胡荣 《体育科学》2006,26(4):58-61,75
研究目的:比较“高住-高练-低训”(HiHiLo)和“低住-高练”(LoHi)两种低氧训练的效果,为确定低氧训练方案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为13名国家队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和12名少体校男子中长跑运动员。HiHiLo组每晚居住于14.7%O2低氧环境10h,白天除照常训练外,每周进行3次低氧运动。LoHi组居住于常氧环境,其他与HiHiLo组相同。测定低氧训练前及实验期间每周血象指标(RBC、Hct、Hb)和低氧训练前后最大耗氧量(VO2max)、无氧闽强度(AT)。实验结果:4周低氧训练,优秀长跑运动员和业余长跑运动员在HiHiLo期间的RBC、HCt、Hb明显增高(P〈0.05),在第3、4周出现高峰值,LoHi组变化不明显,或在大强度训练中下降。优秀长跑运动员低氧训练后HiHiLo组VO2max、AT分别提高了9%和13%,而LoHi组只增加了6%和10%。因此,HiHiLo低氧训练效果优于LoHi。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运动训练的科学体系中,心理训练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运动员掌握参赛所需要的心理技能,,与掌握其专项技术、战术及发展体能一样,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心理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运动员掌握基本的心理技能,以利形成训练和竞赛的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承受大运动量训练和竞赛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王静  黄勇  王国谱 《体育科研》2009,30(3):79-82
以参加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的195名优秀运动员为调查对象,采用SCL-90问卷调查,发现优秀武术运动员各项因子分值大于3的仅占2%~9%;9个因子得分优秀男运动员低于优秀女运动员(P〈0.05);C组(普通高校武术特长生)和B组(体工队退役队员)运动员对文化知识的迫切度高于A组(体工队现役队员)武术运动员。优秀武术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性别、文化层次有关,建议在训练中根据运动员性别进行心理调整,并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我国轮椅篮球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所调查的轮椅篮球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明显高于普通肢体残疾人,男子轮椅篮球运动员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子轮椅篮球运动员,已婚轮椅篮球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未婚轮椅篮球运动员,轮椅篮球训练时间长的运动员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高于轮椅篮球训练时间短的运动员,说明参加轮椅篮球运动可以有效地促进肢体残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