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瞿淑霞 《现代语文》2009,(11):70-70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注重对文本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的探究,强化了人文价值的意义。课程标准在教学的三维目标中也认为,注重阅读文本的人文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辨清各种文化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中关注教学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认为,根据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注重深化对文本的挖掘,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增强情感体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新课程语文教学就是在“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基础上形成的人文性教学思想.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不断地内化生成。这种情感体验不仅是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必然需要,而且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和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让阅读充满情感唤醒的具体做法:一.走进教材,让学生在体验文本情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并能抒写自己的情感。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语文文本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  相似文献   

4.
朱蕴朴 《现代语文》2010,(4):160-160
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从而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让文本内涵熠熠生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从中受到熏陶,接受教化和心灵洗礼。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已愈来愈彰显语文教学所特有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性又能进一步地推动学生学习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苏淑华 《教育艺术》2013,(11):50-51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里提到的"人文性",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充满人文性,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精神。要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使教师、学生、文本在课堂上达到"人  相似文献   

7.
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语文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所以,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素材,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的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用语文去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人文性理解产生了误解。当前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挖掘文本的人文价  相似文献   

8.
严鹂  刘枝梅 《成才之路》2009,(22):I0008-I0008
高职语文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注重人文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移情效应,把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和教师情感相互连接起来。从而使之更好地实践高职语文教学法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9.
何月华 《考试周刊》2009,(41):67-68
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信息之间的交流,更是一种对文本人文之美的赏析,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和艺术性。正是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注重语文教学的艺术,不仅能够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本知识的内化生成。这种教学艺术的运用,就是要在多元化教学思维模式的引领下,让学生能够更为自由、轻松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充分感知丰富的人文之美。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的人文性意蕴丰富,依据不同阅读视角可以挖掘新奇的审美内涵。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情感的陶冶,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其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就要挖掘中学语文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情感态度为语文课程目标之一,语文的"文以载道,文以蕴情"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与情感教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情感体验为重点,以学生获得情感的审美满足为目的,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发展。本文将着重探究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但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出现单纯的历史文本知识教学.以及以此为载体来实施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弊端.忽视了学生运用自我的社会认知、情感对文本知识、社会现象性知识(其他课程资源,下同)的感悟、理解、运用与融通,自然就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内化与升华。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精神指导下。历史教学应该注重社会化的历史教学.其含义是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性知识来内化并建构有意义的知识。让学生获得有关社会的情感体验,增强解释历史、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产生历史智慧的教学,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增强其社会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课改之初,由于对课堂教学人文性的高度关注,一时间,语文教学关注情感成为圭臬,不仅有语文大师提出的"注重情感体验",更有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分列出"情感派"等派系。其中窦桂梅老师更被认定为"情感派"语文名师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窦老师在课堂上作为师者的"情感演绎"教学风度无与伦比,更因为窦老师对教材文本中的情感发掘作为教学主要价值,"以情动人",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获得学习的激情和语文负载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但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出现单纯的历史文本知识教学.以及以此为载体来实施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弊端.忽视了学生运用自我的社会认知、情感对文本知识、社会现象性知识(其他课程资源,下同)的感悟、理解、运用与融通,自然就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内化与升华。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精神指导下。历史教学应该注重社会化的历史教学.其含义是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性知识来内化并建构有意义的知识。让学生获得有关社会的情感体验,增强解释历史、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产生历史智慧的教学,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增强其社会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王立芳 《考试周刊》2013,(28):63-64
<正>新课程已推行多年,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1.走进教材,让学生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  相似文献   

16.
周莉 《黑河教育》2014,(10):44-44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升情感体验。目前,高中语文情感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应不断改进和完善情感教育策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也是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尤其是文本“爱”的思想内涵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动人的故事和有特点的叙述(用外在动作来表达内心情感)来表现的。教学本课,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注重心灵的感悟和情感的调动,引导学生悟出文本内涵,悟出爱国情感,悟出表达的方法。一、注重初读,激发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对五星红旗产生了一些表象的认识和情感的储备。教学伊始,教师要注意开发和利用这一课程资源,抓住三个环节切入文本:1.让学生通过书籍、网…  相似文献   

18.
郑维会 《考试周刊》2013,(21):35-35
教师在学生的人文培养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语文技能,而技能的获得又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文本思想内涵的理解、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和良好情感氛围的营造,便可以落实学生人文性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向学生进行情感渗透,使其获得人文滋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实践中,常常有教师忽略对学生的情感渗透,单纯从字词句段来分析理解文本.这不但剥夺了学生体验文本的权利,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如何才能让学生获得语文滋养,从文本中感悟情感、升华情感,并提升其语文素养,这是阅读课堂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在《爱之链》的教学实践,谈谈情感渗透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孔辉 《考试周刊》2012,(80):151-152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人文素养内涵和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并列.作为新课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之一。作者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的切身体会介绍了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