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我党提出的宏伟目标,生态文明社会需要加强生态伦理教育。高职毕业生作为社会建设的生力军,理应具备较高的生态素养。在对部分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得出加强高职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当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理念成为社会的共同认知。高职院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明传承等重大使命。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深入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绿色技能。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在政治逻辑、育人逻辑与社会治理逻辑层面都有着深刻内涵。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不同频、教与学的创新模式不深入以及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亟待提升等问题。对此,需要高职院校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建设,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确保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以数字化教育为依托,通过多维活动培育绿色技能;以教师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为抓手,促进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以全机构为支撑,形成高职教育多维绿色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高度,在全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适应时代要求,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些现状,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好思想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也要坚持一体化发展,尤其要注重大中小学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的有效衔接。对当前大中小学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目标衔接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坚持系统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有效的、统一的管理机制,提高教师衔接意识,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实现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5.
高职学生作为职业技能人才的后备军,虽然对“生态文明”概念有所了解,但在实际践行程度上远远不够。目前,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足、学生高认知低行动、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不理想等多重问题。高职生态文明教育是践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任重道远,亟待提高生态文明教育定位、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形式统一、增强生态文明教育实效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新时代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局面,高职院校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推动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毕业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举措,从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创新、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构建、人才培养场所创设、绿色校园文化形成几方面研究了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可行性,归纳了面临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开展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是响应江西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举措,必将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思想观念,推动我省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力量,必须抢抓机遇,主动策应这一重大策略,积极  相似文献   

8.
开展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是响应江西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举措.必将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思想观念,推动我省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力量,必须抢抓机遇,主动策应这一重大策略,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为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建设,是有效开展生态文明制度教育、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活动不规范、内容不系统、开展不平衡等问题,亟需加强其制度化建设。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是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运行要求以及对相关教育制度建设主体的基本要求纳入正式规则体系,使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不断趋于规范化、系统化和秩序化的动态过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建设要明确其制度建设主体职责,注重制度体系的规范性与可行性,认识和把握建设环境机遇,有效地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在基础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关于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等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意识渗透,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进行有效培养.基于此,文章以初中化学教学为例,分析了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并提出了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入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教育的支撑和引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要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职业教育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传播生态文化,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开展生态技术研究,发展生态产业;设置生态专业,培养生态技术人才。职业学校通过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化校园建设和生态专业设置,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技术,培养生态专业人才,从而实现其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2.
加强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实践活动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开设生态文明选修课,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环保社团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翠 《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5-6,17
高等职业教育做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和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国家在做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同时,加大力度积极研究和探讨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如何办好高职教育,如何构建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努力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农业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与农业职业教育关联密切.挖掘其思想精髓,旨在以史为鉴,对当今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红 《辽宁高职学报》2012,14(3):21-22,25
当今社会,职业技术教育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人才技能素质的主要途径,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效补充,它将成为人们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保障,搞好职业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观念转变、课程和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论述了职业技术教育如何在教学改革中贯彻“四个尊重”方针。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具有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适切性,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了重要教育场所,使得人的终身学习成为可能,是沟通人才成长通道的重要桥梁,同时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也是现代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但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存在现实困境,缺乏制度机制设计,职前与职后教育尚未实现一体化发展,难以吸纳整合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忽视学习者关键能力培养等。针对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现实困境,要以学分制为纽带,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衔接,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开放、融合、融通发展, 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体系,推进职前教育、职后教育的衔接与一体化发展, 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职业教育开放办学,构建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有效沟通机制, 重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成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刘歆 《教育教学论坛》2019,(13):261-262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涉农高职生态环境课程肩负的责任愈加重要。生态环境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其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目标,本文从生态环境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为生态环境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以期将生态意识内化为涉农高职学生的能力和品格,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目前,“90”后高职学生的文明现状不容乐观,扎实有效推进“四文明”教育显得十分迫切。学生自身特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四文明”教育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积极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是实施“四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扣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教育观念已难以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