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西学东渐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历史前提,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变革,推进了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本土化、中国化的方式对接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维。由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变为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及中国理论。西学东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拥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历史背景,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传播的历史契机。在中西文化视域下,西学东渐则为我国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思想及内涵提供了正确发展方向,使文化形态、历史背景、内在特质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的基本媒介。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革命中的运用和发展,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态领域的具体表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与思考、对生态危机的揭露与批判和对生态社会的创设与建构,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则包含“天人合一”的自然整体观、阴阳相合的自然运动观以及万物平等的自然价值观,二者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源泉和历史根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继承与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进行内化与创生,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对“两个结合”的深入践行与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第一阶段。本文着重论述了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论渊源: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其直接理论来源;同时,毛泽东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改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其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传统文化基本生态观以及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方面归纳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渊源,并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传统文化基本生态观以及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础、重要来源以及合理借鉴,以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有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用智慧和汗水不断探索着与我国实际状况相符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是中华文明在现实生活中的演化和汇集,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营养,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不断发展,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相互交融.然而许多人简单地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就是中国道家文化的"相反相成",这种理解造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误解,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思想失去了本色.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与道家辩证思维的对比研究,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5,(51):25-2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这种结合的根据就在于二者之间的契合性:一方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性质,另一方面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于本质差异基础上的相通。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或缺的活水源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并将继续提供丰富的理论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怎样认识、理解和贯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成为当前思想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有没有不同的形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环节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现代新儒家的区别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帮助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指明了方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新途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两者的融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融合过程中应注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作用的同时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沈阳工学院机械与运载学院近几年对校企合作进行了改革,通过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与市场接轨,资源共享,同时在教学环节上还要进行深度改革,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的内容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此同时,对与企业的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制度化、长期化、订单式的管理,便于学生安心实习,也便于企业与学校进一步的沟通,按照企业的需要培养社会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2.
"以赛带训"是抚顺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各类技能大赛而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实训教学与技能大赛相结合,建立"赛中学"、"学中赛"。这种教学模式能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全国高职物流职业技能大赛是由教育部主办的一项非营利活动,大赛的目的是促进物流专业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推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整合,重新审视课程设置并实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改革,重新构建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材管理是高职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改善和创新教材管理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现行教材管理有一定滞后性,存在科学管理不足、教材选用不当、编写质量不高、自编讲义良莠不齐等问题。因此,要在现代化的教材管理理念指导下,加强教材管理的制度建设、教材管理信息化建设、教材选用管理,构建教材评价体系,建立完整的教材档案库,并能在教材建设中体现高职特色,以促进高职教材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的管理类专业的语言艺术类课程,应该根据高职生口语交流能力的实际和高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课程定位和设计。课程可以定位为口语交流能力训练。总体思路,一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讲授为辅;二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组织为辅;三是在内容安排上以应该掌握的技能为主,以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调整为辅。主体内容应为口语交流基础能力训练、专门能力训练和专业能力训练。主要训练方式为案例观摩与分析、学生演练与分析及重点专题综合训练等。考核由"平时考查+自选口语交流考查+规定口语交流考查"构成。  相似文献   

16.
为与专业教学改革同步发展,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必须做到:以服务专业为宗旨的学科定位,以"必需、够用"为基本原则,按照专业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的宏观设计,确定能力目标;打破传统模式,重点进行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建立学生自主学习体系,改革成绩考核方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实现教学目标,为学习专业课奠定稳固的数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行政诉讼简易程序试点工作的通知》构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已在学理和实践中面临一定的困境。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审议,简易程序正式写入法律之必要性已无需置疑。从国内外司法实践和当下成熟的修法条件来看,依法增设也是具有可行性的。提出在依法设立时,应注意行政诉讼简易程序与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区别、与行政诉讼法体系的协调及对公正价值的追求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薄弱环节,必须根据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训课教学的培养目标,在传统医学教育和创新医学实训教学模式下设立实验组进行比较研究。以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主线,重视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检验人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新时代、新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高等职业教育要深化以素质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高职教育观念要向突出培养学生能力、以素质为本位职业教育观方向转变,要让高职学生具备适应时代创新要求,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论述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康塔塔音乐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大部分康塔塔都是根据经典文学作品创作,音乐与文学两者互相影响,相得益彰,形成该时期俄罗斯康塔塔作品最闪光之处。探讨该时期的俄罗斯康塔塔的发展特点以及与文学原著的姻亲关系,有助于了解和推动对该时期俄罗斯康塔塔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