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多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联系,注重音乐文本理论的著述和研究,而较少涉及、深入到音乐的形态和本体及其内部人文精神,进行审美观照。古琴寄寓了儒家深刻的载道、明志与修身、养性的愿望和希冀。道家所唱之情,佛家所唱之性,儒家所唱之礼,使音乐沦为礼的附庸、政治的奴婢 失去独立的地位和自由发展的可能。在中国传统儒家礼乐文化中,音乐的作用和功能只是停留在了经世致用和比附道德,服务政治的层面和狭隘的范围之内,而真正能体现音乐怡情、畅神、审美的功用和价值,却因此而几乎消弭殆尽。礼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肢解了音乐本体,最终显现为无情之礼乐之道。  相似文献   

2.
夏小玲 《红领巾》2005,(3):15-17
本文通过音乐起源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论证了古代的礼乐文化在巫仪式中的产生与运用情况,及供奉神的实物的礼物最终演变为儒家的理性的礼即礼乐的礼,与以娱乐神灵的歌舞两者最终结合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主流--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音乐起源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论证了古代的礼乐文化在巫仪式中的产生与运用情况,及供奉神的实物的礼物最终演变为儒家的理性的礼即礼乐的礼,与以娱乐神灵的歌舞两者最终结合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主流———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4.
礼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墨子熟悉儒家的礼乐传统典籍,对礼的态度与儒家有联系,更有明显区别。其联系在于他并不反对有益于治理社会的礼,其区别在于他主张节礼。他在反思西周礼乐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非乐""节葬"等主张在内的节礼思想。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春秋时期,儒墨两家同样出于现实关怀而反思礼,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儒家力主"克己复礼",回复西周礼乐之大统;墨家则反对一切繁文缛节,主张"背周从夏",走上了"节礼"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远古巫仪式中的礼乐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音乐起源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论证了古代的礼乐文化在巫仪式中的产生与运用情况,及供奉神的实物的礼物最终演变为儒家的理性的礼即礼乐的礼,与以娱乐神灵的歌舞两者最终结合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主流——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6.
韩愈素以儒学传人自居。他的执着的儒学精神集中体现在他对传统的儒家礼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无论他居朝还是在野,主敬明德,以孝悌为本,严守礼仪,以礼治国是他一以贯之的礼治思想。刺潮八月,礼治精神尤显。不但劝帝封禅、置办乡校体现出其治国以礼、整饬朝纲之本怀,其祭神、祭鳄都彰显出寓儒家礼乐精神于民俗文化之中,借以敦亲睦俗之目的。他是真正的儒家礼乐文化的呵护者。  相似文献   

7.
地处滇中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通海,历史悠久,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杰出人物辈出。这里,受儒家“重礼乐、重教育”文化的熏陶,讲究“天地之和的乐及天地之序的礼”,重视“心动于内的平和与形表于外的礼”而被历史和世人赋予“礼乐名邦”之美誉;这里,世代相传的无数古遗址、古建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音乐传统。中国音乐之美妙、乐曲之丰富、乐器之多彩多姿,为世界所仅见。商周时代统治者就注重以礼乐治国,那时的乐师地位很高,是政教制度的重要参与制定者与执行者,并负有教育贵族子弟的重要职责。音乐在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部有着重要的地位。儒家自孔子起就注重礼乐教化,孔子本人就有着很深的音乐造诣,他编订《诗经》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正乐”,对作品的音乐曲调进行修正,据说他还整理、编订过《乐书》,他教授学生的内容有六科,其中礼与乐被置于前两位。  相似文献   

9.
礼乐与中和的关系是一个老问题,本文力图对这个老问题给以重新审视。从根本上说,礼乐之精神是中和的文化精神,但是,礼与乐在与中和的关系上则呈现出一定的分野。“礼”之功能在致社会之“和”,而社会之“和”又有赖于致个体之“和”的成功,这恰为“乐”在礼乐文化结构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前提。“乐”之主要功能则在成“和”,它以“攻心为上”为策略,在礼乐文化中发挥着准宗教的作用,把“中和”精神刻写在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灵魂上,使之成为摆不脱、丢不掉的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10.
中华礼乐文化之"乐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进入文明社会的独特创造,在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教育中,“乐教”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从中华礼乐文化之“乐教”理论入手,从“乐教”的角度分析探讨儒家的音乐思想,并将其引入我国现存的高等教育,提出在普通高校应将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的观点,试图通过系统的音乐教育,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1.
《宜宾学院学报》2015,(8):13-17
王光祈的国乐思想既与儒家传统礼乐文化一脉相承,融合和阐扬了儒家礼乐文化合理内核;又结合时代诉求,对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礼乐的关系及谐和思想进行了合理改造与发展。虽然王光祈复兴礼乐再造"少年中国"的社会理想并未实现,但其国乐思想却为我国当代民族音乐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儒家从产生时起.所提倡之学说便将个人的社会定位放在第一位,人与社会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和谐建构是儒家学说讨论的中心问题。荀子宣扬的礼乐教化学说继承了传统儒家的这一特点,并且适应了新的时代形式的需要,将儒家的礼乐学说由以往单纯道德修养方法发展成为一种为政治服务的手段。对后来封建社会的巩固与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礼记·乐记》对"乐"作了集中的讨论,也对礼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诸多的描述。从《乐记》中对礼乐的特征、功能、本质等叙述中总结出礼乐之间的异、同以及礼乐内在所保持的一种适度的张力,并探讨这样一种张力是如何存在于礼乐之中,使得礼乐能够相依相济,合于天地之道的。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研究灵魂与肉体的关系。而如何处理好身体与意识的关系,是文化的首要问题。西方传统文化通过将灵魂从肉体分离出来与理念、信仰等建立关联,使其具有独立的人文价值。与西方灵肉分离的文化相比,拥有几千年文化的华夏民族则更注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我们更注重用身体来体验认知世界。而从人际互动中产生,并不断被人为改造而历史形成的具有典型性的现象就是礼乐文化。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制度规范形态,其中包括:风俗礼仪、典章文物、鬼神信仰、人际交往等文化大全。尽管我们拥有上千年的礼乐文明,但在当今社会,身体思维与礼乐文明没有得到现代理性的认识与充分利用。笔者就国内教育为例,阐述了我国礼乐文化的历史性、重要性,及其在应用中的局限性、并提出在中小学开展礼乐文明教育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礼乐文化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礼乐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主要靠礼制来维持,礼乐文化在华夏文明的创造过程中起主体作用·礼乐文化在我国民族精神培育中呈现出鲜明的现代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吸收儒家礼乐文化合理的积极卤素.  相似文献   

16.
《乐记》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一部专门论述音乐问题的著作,它秉承儒家美学的重要思想,对乐的根源、本质、以及审美特征、乐的功能、礼乐关系等都做了具体、深入的论述。《乐记》是对我国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与发展,其音乐美学思想是"礼乐"思想,"乐"从根本上来说要为"礼"服务,突出表现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和伦理功能。在"礼乐相生,乐政相和"以及儒家"中和"之美的基础上,《乐记》多层次论述了音乐的基本审美评价标准——"和",其对"中和"、"平和"、"和合"之美的追求渗透于全篇之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解读了巫祝文化、礼乐文化、儒学文化中的礼乐关系,认为礼乐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其逻辑主体具有结构层次性,礼、乐作为思想及制度思维的工具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由于处境的不同,从礼乐之间寻找接近真理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完整地把握礼乐文化对当下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主旋律,而和谐企业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儒家礼乐文化的积极作用。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贵和”,可以用来增加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礼乐文化中秩序、责任、差异、融合的思想,有助于形成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9.
礼乐教育是传统儒家道德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突出特征。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在道德严重滑坡的现代社会,重新发掘礼乐教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礼乐教化的现代开展路径,其理论的终极指向是通过对礼乐精神的培养重建中国人的德性生活。  相似文献   

20.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瞽矇”,精通各种音乐,熟知各种祭祀礼仪,他们在上古礼乐文明诸多的活动中表现突出,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礼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可以发现瞽矇与音乐的渊源:他们是古代乐官的一类,地位很高,在礼乐活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政治教化、历史传承、音乐教育等多方面承担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