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玉林 《考试周刊》2012,(88):116-117
信息技术课作为新开设的学科,教师该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让学生“动起来”是关键,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恐惧心理.解放学生的思想,使其“敢动”;恰当用好网络资源,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让其“想动”;适时用好小助手,让学生“会动”,促使共同进步;精讲多练,优化习题,使学生“多动”,就有更多的动手时间.如果教师做到了以上几点。就能逐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生转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点拨法”是“导思——点拨提高式”教学法的简称。“点拨法”是通过以“思”为核心,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引导点拨。发展学生智能的一种方法。其结构是:“激学导思——引议释疑——点拨提高——精练强化”。其主要功效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好学深思的品质,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点拨法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3.
陈德名 《教育革新》2009,(11):12-12
国家“儿童青少年卫生与心理咨询研究”重点课题组通过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调查发现,42.7%的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调查资料表明:目前“4015043”和“4010061”两条咨询热线在北京市中小学生中的知名度已达42%.  相似文献   

4.
陈宏宝 《学语文》2008,(6):24-24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人们对陌生的学习内容.总是充满着新鲜好奇的感觉,反之,对已经熟悉或自以为掌握了的知识内容,却容易产生倦怠和厌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认识、把握好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不断地呈现一些学生感觉陌生的问题.给予学生一些陌生感,让学生踮一踮脚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可以有效地激发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可以使课堂教学由“我为物用”转为“物为我用”。由“机械问答”为“活泼生动”,由“冷漠无味”转为“热情洋溢”.由“自顾自讲”转为“和谐共振”,由“一成不变”转为“变化创新”。引领学生向更深更广的知识去探求.向更高更强的能力去跃进。  相似文献   

5.
作业是整个施教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上课的延续.检查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纽带:也是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巩固已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而现在绝大多数学生想到做作业.总是会与“讨厌”,“枯燥”.“无聊”等一些词语联系起来。“抄”、“背”等作业,把学生的兴趣一点一滴的消磨了.残余的惟有“应付”。因此作业的布置应改变老套的方式,注意引发学生的作业动机,  相似文献   

6.
从学生们实际水平出发,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扬长避短.“因人育才”、“因材施教”.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是实现“人人都可成才”的有效途径。古人云:“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良马行千里.耕地不如牛”。器物各有用.人物有短长。从学生实际出发,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就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有一个常见的弊端.学生的作文结构篇章一个模式,语言表达是假话、套话、空话、大话连篇.所写的内容也大同小异。学生的作文中往往缺少一种灵性.学生的个性没有表现出来,更没有得到张扬。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释放生命活力。”在作文教学中.要把学生从传统的“程式”或“套路”中解放出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创新.展示自己个性,写出能张扬学生个性的作文。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对学生“开小差”问题的调查,“经常开小差”的占11.1%,“偶尔开小差”的占86.4%,“不开小差”的只占2、5%。可见,大多数学生开过小差。对待学生开小差,我经历了三个阶段,用了三种方法,即批评——提问——引导。刚工作时,对开小差的学生,不问详情批评一通,然后继续讲课。后来,对开小差的学生采取提问的办法。这些年,发现学生的小差有值得深究的地方,改用引导的办法。据问卷调查,小差“与课有关”的占50.60/o,“有时有关”的占27.2%,与“课无关”的仅占16.1%。[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讲”无罪     
王群 《内蒙古教育》2004,(12):40-4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和尊重他们对语言材料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在一些疑难处、甚至关键处.都乐于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意思来,读出体会来.读出韵味来。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  相似文献   

10.
浅谈对学生“学”的管理柳河十中崔成吉,曹桂茹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能动作用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内部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因此.教学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作文评价问题一直是作文教学不断探索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学思想.这种“生本思想”要求改革传统的作文评价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写作的过程.采用多元评价.让学生成为作文评价的主人,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发展,促使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语文与人格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对“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充分发挥语文的优势,加强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力度,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使青少年成长为既有真才实学.  相似文献   

13.
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种活动,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推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要改变长期在历史教学中形成的重“知”不重“思”.重“灌”不重“趣”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历史是最有魅力的课”、“学历史真快乐”.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改的推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已成为当前日趋迫切的问题.但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都明白,“减负”但不能“减成绩”。所以,“减负”的提出在好多学校只成了一种口号.而并没有得到实施.相反.在一些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非但没有被减负.在推行素质教育这面旗帜的掩护下.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加班加点.对学生加强课下辅导,  相似文献   

15.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教育。”我认为,严禁体罚学生不等于取消“惩罚教育”,体罚和“惩罚教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因此.适当来点不同于体罚的“惩罚教育”.不但会纠正学生的错误、转化学生的思想观念.还会成为一种动力.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为教育教学起到积极作用。但欲使“惩罚教育”发挥作用.应讲究艺术性。  相似文献   

16.
美国教育家基夫说过:“个性化教育是一种以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基础.在有组织的教育环境中开展有效的教育实践。”良好个性的形成.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影响外.后天的环境因素——学校教育.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可以在课的各项活动中“暴露”出来。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想方设法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把学生从传统的“程式”或“套路”中解放出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探究合作.充分展示自我.让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课中张扬.使学生的“心”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7.
著名数学家张广厚特别强调:“只做题,不看书,是学不好数学的.”一直以来,困扰学生成绩的“题没看清”、“理解错了”等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数学阅渎能力差.目前巾学生独立进行“数学阅凑”的要求和机会越来越少,教师是好意,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提高考试成绩,为了“多讲一些”,为了“节约时间”。教师替代学生做得太多了.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澈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概括起来,新课标作文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 1.学习“包”、“饱”、“泡”三个生字,理解由它们组成的词语。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3.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20.
《教育文汇》2006,(7):12-13
全国学生体育健康调研组在对河南省郑州市区一所中学去年的1163名毕业班学生进行调研时发现,学生刚入学时的体检结果与毕业时的体检结果相比,“一般健康”的学生由刚入学时的50.38%降至毕业时的24.59%,下降了25.79%;“近视”、“远视”的学生由刚入学时的46.69%,增至毕业时的74.20%,上升了27.51%;另外,“营养不良”的学生比例上升了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