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茅盾在一九四二年曾总结过他的“一遍读书法”。他说,读书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就读完,这好比坐飞机鸟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读,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归结起来,这三遍就是鸟瞰式(求得初步印象)——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漫画家、翻译家丰子恺先生,学习俄语时创造过一个"读"字学习法,也可以叫做"二十二遍读书法",即:一篇文章每读一  相似文献   

3.
茅盾的三遍读书法著名作家茅盾曾总结过他的三遍读书法。他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读,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归纳起来,这三遍就是:鸟瞰式(求得初步印象)——精读式(品味作品妙处)——消化式(吸收种种精华)。茅盾的三遍读书法,有步骤,  相似文献   

4.
名人读书法     
名人读书法茅盾在一九四二年曾总结过他的“三遍读书法”。他说,读书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就读完,这好比坐飞机鸟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读,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归结起来,这三遍就是鸟瞰式(求得初步印象)——精读式(品味作...  相似文献   

5.
1902年9月23日,苏步青生于浙江平阳一个偏僻的山村。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很勤奋,养成了每天晚上11点睡觉、早上5点起床的习惯。苏步青从小在学习上就有一个特点——“学不偏废”,全面学好。正因为他有着广博的知识,所以当他钻研数学时就能触类旁通,容易深入进去。苏步青在青少年时代好读书,好学不厌的他,读书常常不只读一遍。他有着一套读书的方法:“读书,第一遍可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体会。《聊斋》我最喜欢,不知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我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了理解。读数学书也是这样,要把一部…  相似文献   

6.
阅读目的:1、学习“哥哥”、“妹妹”、“老头”(劳动人民的代表和化身)为给人们求得光明和温暖而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2、了解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阅读方法:这篇课文语言通俗流畅、情节生动有趣、主题明确集中,因此,学生在自读时可以采用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总结的“四遍八步”读书法.阅读步骤:  相似文献   

7.
"攻书"五喻     
清人郑板桥谈他怎样做学问时,这样说过:“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作家王汶石、科学家苏步青都主张一本好书至少要读三遍。王汶石说:“读主要的书籍时,至少读三遍。第一遍,尽作艺术享受。第二遍,大拆卸,像机枪手学习拆卸和装配机枪一样,仔细考察每一个零件的性能、制作方法和它们的联系。第三遍,再浏览,求得一个技术的完整印象。”  相似文献   

8.
每次语测试,学生都会在阅读短上失不少分,因此,每次测试,当学生做到短分析时,我总是再三叮嘱:“请你们把短多读几遍,一遍读不懂,读两遍,两遍读不懂,读三遍,直到读懂为止,题目的答案就在短里,只要你认真读,就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不,这次测试,当学生做到短分析时,我又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强调:“请你们把短多读几遍,一遍读不懂,读两遍……”正在我提高嗓门滔滔不绝时,我发现学生殷鹏露出欲言又止的神色,我示意他站起来说话,他犹豫了片刻,但还是鼓足了勇气,说:“老师,请您别说了,我们正在认真读短,你的话打断了我们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4,(11):F0002-F0002
所谓读帖,实际上就是看帖,即对所学的法帖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书写的方法与规律。 学习书法,历来都十分强调读帖。宋代大书家黄庭坚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宋书家姜蔓也说过,学习书法,一定要选名碑名帖,放在书案上,挂在墙壁上,朝夕凝视,揣摩其运笔之理。可见,读帖,是为临帖作好准备,是学习书法重要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作文想达到“笔落惊风雨”的境界并非一日之功。但只要勤于在阅读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活学活用,便能让你的作文语言“靓”起来!怎样学习语言?教你一个“三字经”:一读、二画、三抄。也就是说,如果在阅读中遇到喜欢的句子,就多读两遍,用笔把它画下来,方便的话再抄一遍。如此这般,你喜欢的语句基本上就记下来了。不同的人,其文章的语言风格也不同。那么,我们该学什么呢?下面就给大家两点建议。向作家学习书面语言作家学识渊博,用词准确,鲜明生动。他们的语言大多以书面语言见长,我们所学的语文教材中便不乏其例。比如读毕淑敏的  相似文献   

11.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因此,我们在学习文章时要注重读的作用,尤其是在学习古诗词时,更应该注重读。要引导学生去读,读出诗词的韵味,读出诗词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学习语文,必须重视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更要重视朗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是,在古典诗文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总是盲目地读,读了一遍又一遍,没有去想一想,应该怎样练习朗读,怎样才能读出古典诗文的味道。拙文拟将朗读归纳为“三部曲”,希望能对中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训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出自《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意自见。”这原本是董遇“不肯教人”的托词,后却多被认为是私塾先生不假思索、不加分析的教条主义教学方法,是学生不加理解、死记硬背的填鸭式学习方法的真实写照。在强调创新、呼吁要让思想冲破牢笼的今天,再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否也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而忽视了对它的深层理解呢?这里,我们想与大家来探讨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一、要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强调“要读”。不论是“腹有诗书气…  相似文献   

14.
“读”,乃是语文学科最基本,也是我国传统的教法与学法。古往今来,多少人对于“读”作过肯定与推崇。三国时董遇,曾有人要跟他学,他不肯教,还说“必当先读百遍”,并指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183;董遇传》)诗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千古名句几乎人所皆知,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肯定、推崇“读”。他在谈到写第一篇白话小  相似文献   

15.
自学一篇文章方法很多,有“浏览法”、“设疑法”、“比较法”、“入境法”、“列表法”、“摘要法”、“五步读书法”、“十步读书法”等。读一篇文章也如同做别的事一样,一件事有一百样做法,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我喜欢向学生介绍“四遍八步”读书法,并向学生介绍划分文章层次、归纳文章中心、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学习书法者无不从临贴开始。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基础,也是通向书法殿堂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帖中的字临像呢? 一、读帖。即通过眼看目睹,由外而内地积累字的“信息”。有些人认为学书法无非是写,写多了就能“熟能生巧”,就能把字写好,其实不然。在选定一本字帖后,我们首先应  相似文献   

17.
钱晓峰 《文教资料》2005,(4):157-158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的书法活动如火如荼,一股学习研究祖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热潮迄今经久不衰。各类书法竞赛、展览亦是此起彼伏,令人眼花缭乱。其中尤以小学生的“书法热”为最,个中原委,姑且不去论它。仅就一些以小学生为主体的展览、竞赛来看,“千人一面”甚至“万人一面”的现象比较严重,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均以临习唐楷入手,可谓“万人习颜”、“千人习柳”,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笔者对小学生书法学习中选帖问题的思考。早在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杨雄就指出:“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动情…  相似文献   

18.
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可以提高读书人的认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借鉴能力,从根上加强语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爱读书是许多伟人的共同特性,他们在长的读书生涯中摸索、总结和形成了适合自己格的、独特的读书方法。其中,坚持写读书笔就是很重要的方法之一。毛泽东毕生珍惜时,博览群书,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画上一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毛泽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读书笔记多表现在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点等符号…  相似文献   

19.
小佳丽娅上学还不久呢。她拿起小马季的一本画书,只能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儿认。小马季却说:“我不用上学,就都会读了。”小佳丽娅说:“你要不是说大话,就读几句我听听!”小马季从小佳丽娅手上接过画书,眼睛偷偷斜看着小佳丽娅。这本画书大人给他读过许多遍,他早会背了。  相似文献   

20.
伊瑟尔说:“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强调了“读”的重要。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自主学习。其实,自主学习也只有通过“读”才能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