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诵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相似文献   

2.
张蕾 《成才之路》2011,(8):32-32
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复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有效的朗读,有利于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文本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4.
张海清 《文教资料》2011,(11):63-64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在阅读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本文旨在探索课堂教学中教师范读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张迎东 《生活教育》2010,(11):75-77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新课标提出了“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标,即标明学生的朗读能力应在语音、技巧、言语表达等方面达到何种层面,同时也包含了新课标对朗读教学的作用及功能的认定——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张颂认为:"所谓朗读,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新课标高度关注朗读教学,要求高中生"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朗读教学是一种基本课型,抓好朗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运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语文素养。然而,朗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尤其是年级越高,朗读越被  相似文献   

7.
陈敏 《广西教育》2014,(13):92-93
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古诗文是一种最精致、最纯粹、最优美的文体,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古诗文诵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根据语文课标对朗读评价的总要求,结合古诗文这种特殊文体的特点,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8.
张永刚 《现代语文》2008,(12):28-29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经典认识,但目前受应试教育影响颇深的语文课堂教学,做题、讲题充斥其中,却很少听见朗读声。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这样规定: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可见,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在朗读的要求上认识不到位就造成指导错位,指导错位就不能发挥朗读在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所以必须明确以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9.
聂慧玫 《考试周刊》2014,(45):20-2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该"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目前的高中语文的阅读课堂对朗读普遍弱化,不够重视,现状堪忧。朗读对阅读意义非凡,将朗读渗透到阅读教学中能让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陈旭东 《考试周刊》2011,(87):48-48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朗读训练是语感培养的必由之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把朗读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建议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笔者多年从事语文教学,深知朗读素质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把朗读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说明朗读的重要性已经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身上达成共识。《新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求七-九年级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建议“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音、语调上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考察,进而触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情感、形象、思路、质地、表达等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毋庸置疑,朗读是一条有效提高学生语感水平、语文素养的捷径。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该怎样训练学生的朗读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3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正力显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匆匆过客,缺乏有效性,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把朗读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建议“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町见朗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朗读的要求是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三个学段朗读目标具体表述的时候,还是略有区别的。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学习用"到"用"再到"能用",在具体达成度上是有不同要求的,这里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对不同学段的朗读要求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对孩子的朗读是以"有感情地朗读"为评判标准的,尤其是低段学生的朗读拔高要求,过高的要求使得课堂的朗读教学变得急躁、盲目、无所适从。基于低段年级的朗读现状,从正确朗读的角度,阐述低段学生有效朗读指导的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更好地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把朗读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建议“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教学要求指出:"喜欢阅读,感到阅读的乐趣。""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的,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朗读以规范学生的口语,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可见朗读训练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训练。  相似文献   

19.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是朗读的总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探究出一套培养学生语素养的朗读评价标准。同时.这也是纠正当前中学语教学中朗读误区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7-9年级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用"表明:朗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学生先天具有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无论是中考,还是平时的考试,都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考查。受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影响,不少教师不重视对学生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