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周易》早就定型的卦序排列,“需卦”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卦,緊排在“乾”、“坤”,“屯”,“蒙”四卦之後。而“需”卦的組織形式,在《周易》全部六十四卦中也是較为特出的。像“需”卦這樣,包括卦題,同時六爻之中有五爻都是以卦名開頭的卦,在《周易》六十四卦裏只有“需”、“賁”、“咸”、“井”、“鼎”、“震”、“艮”、“渙”八個卦。這些卦各爻的内容含義,無一例外都緊扣卦題,可以說卦題之字義解開,全卦的内容也就隨之明晰了。不過,各家說《易》,對於卦題的解析往往就很紛紜、  相似文献   

2.
《周易·咸卦》涉性爻辞正义及其他──兼对潘光旦、李敖诸说质疑张惠仁一《周易·咸卦》的性爱内容关于(周易·咸卦》涉及性爱婚姻问题,古代学者早已指出。如封建时代最具权威性的十三经注疏本、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谓:此卦明人伦之始,夫妇之义,必须男女共相感应,...  相似文献   

3.
刘淑丽 《寻根》2009,(6):40-43
周代对于女性的论述在《周易》中较为集中,尤其是其中的《家人》、《恒》、《成》等卦。战国时代的荀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周易》有关女性与男女关系的论述,《荀子·大略》说:“《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者,“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4.
刘淑丽 《寻根》2008,(6):40-43
周代对于女性的论述在《周易》中较为集中,尤其是其中的《家人》、《恒》、《成》等卦。战国时代的苟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周易》有关女性与男女关系的论述,《荀子·大略》说:“《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者,“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所以,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可以代表周代人的观念。事实上,周代有关男女之别的阐述与规范已经很多,而男尊女卑观念也是在这个时代被反复论述的。  相似文献   

5.
<正>一、义与象:归妹卦总说与其他各卦相比,归妹卦和渐卦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各爻无论阴阳,均被视为女子。《周易折中》云:“此卦(按即渐卦)之爻象,与归妹同。不择阴爻阳爻,皆有妇象也。先儒见三、五两阳爻皆言妇,故于三则以妇指四,于五则以妇指二。今推爻意,盖三五皆取妇象。”(《周易折中》卷七,渐卦条)在与婚配有涉的诸卦中,归妹更多地讨论了女子出嫁的各种状况与难题。《杂卦传》云:“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  相似文献   

6.
《易》以道阴阳,《周易》六十四卦俱是由阴阳爻组成.本文先从组成六十四卦的不同阴阳爻比例入手,探讨了虞翻因何以“卦变”说解《易》,又分析了其“卦变”说中的不当之处.并从阴阳爻是否应变当位方面探讨了其“成既济定”观点.并参考民国时期两位象数大家尚秉和、杭辛斋的观点,对虞翻理论的得失进行了讨论,最后重申应全面、客观的看待虞翻的易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周易》之「易」探幽董希平一对于“易”的理解,西方人要简单得多。1950年由卫氏德译本转译为英文的《周易》,号称英语国家的“标准译本”,在西方有着极大的权威性。其书名译为“TheICheng;orBookofChanges”,“易”即是“变”,这是西...  相似文献   

8.
天文学研究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席泽宗《三字经》说:“夏传子,家天下。”《周易》革卦《象》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可是夏朝从哪一年开始?成汤代桀,武王伐纣,又都发生在哪一年?孔子说不清楚,司马迁著《史记》时也只得存疑。西汉末年的刘歆(卒于公元...  相似文献   

9.
王再承 《寻根》2022,(2):11-18
谦卦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居第十五卦.从卦序数来看并无特别之处.然而,其地位备受推崇.因为,它是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皆吉"无不利的卦,在"吉"的全面性方面有胜过"乾""坤".六十四卦可归纳为吉、凶、悔、吝四种结果,代表人文世界中一切现象的归结.而四者之中唯"吉"为好,余者皆为不利.《周易·系辞上》云:"吉、凶者,失得之象...  相似文献   

10.
李莉 《华夏文化》2012,(2):34-36
“对待”一词,常见于易家书籍。“阴阳对待”的概念,是指阴阳相反而并立,相比较而并存。朱熹对此有过解释,他说:“是两物相对待在这里,故有文;若相离去不相干,便不成文矣。卦中有阴爻,又有阳爻相间错,则为文。若有阴无阳,有阳无阴,如何得有文?”(《语类》卷七十六《易》十二《系辞》下,林学履问周易时所记)此处的“两物”是指阴阳两物。朱熹认为阴阳相对,又同时并立,  相似文献   

11.
师卦反映了《周易》关于战争问题的思想。本作认为,师卦初爻爻辞“师出以律,否臧凶”及《象传》“师出以律,失律凶也”中的“律”均不应释为军纪,本认为,“律”是指社会的基本制度,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准绳。“师出以律,否臧凶”体现了《周易》关于战争目的、战争性质的思想。后世兵家、尤其是孙子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在战争手段(如何争取军事斗争的胜利)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建立了完整的军事理论。  相似文献   

12.
雅斯贝尔斯在《大哲学家》中将孔子定位为"思想范式"的创造者。孔子的思想范式是"以仁入礼",其理论形态是由中庸贯通学而、仁学、礼论形成的君子学说。孔子论中庸,首先定义"中庸之德",然后赋予其"中正"和"不损"双重规范:由于中正,"中庸之德"应普遍遵循;因为"不损","中庸之德"不可逾越。从修习讲,持守"中庸之德",是调节个人利害和生活,达到心正,涵养仁德;从践行论,持守"中庸之德",做到行正,实现公道,维护社会秩序。"中庸之德"既是"中正之道",亦是"不损之德"。其"不损"的行为原则,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正"的功能发挥,就是日用伦常。  相似文献   

13.
魏华 《滇中文化》2006,(3):28-29
在中国“八景”之多,几乎遍布九州。倘如你从北京出发往南旅游,什么“燕京八景”、“太原八景”;“关中八景”、“洛阳八景”、“潇湘八景”、“羊城八景”等等,等等,不可胜数。这还是又八景,小一点的更多。以安徽省为例有“古庐州.八景”(合肥县)、“凤台八景”、“芜湖八景”,“铜陵八景”。“龙舒八景”(舒城县)、“岳西八景”等。这些是可从新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中找到其景点的。其实。正如《洞庭湖志》所说的“各郡县均有八景,处处皆然”,以至“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以及琳宫梵字,靡不有八景(诗)”(《寄园寄所寄录》)。  相似文献   

14.
天地和合,万物共生,“和合”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追求和平、和谐、和睦的精神,在此影响下“和合神”信仰在民间诞生。“和合神”自古以来在中国民间受到广泛的尊崇,其家族庞大:一是宋时信仰广泛的万回;二是僧人寒山、拾得;三是信仰范围较小的“和合神”,如岭南地区的冼夫人和丈夫冯宝,《和合宝卷》中的路遥和马力;四是神话传说或道教文献中的“和合神将”。其信仰内涵也随着身份的不同而不同,有家人团圆、姻缘美满、发财利市等方面。至雍正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和合神”受到官方认可,定于一尊。这四类“和合神”身份虽复杂多样,但都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来回转换,最后由民间神祇上升为官方正神。  相似文献   

15.
《周易》之生态审美意识"贵人""重人",认为"人"通过"进德修业"则能够"与天地合其德"。《周易·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是宇宙天地得以生成的原初域,为"两仪"的整体化、一体化。"两仪"既符指"阴阳",也符指"天地"。"阴阳化育"是"天地"之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有了"天地",万物便在天地之间产生出来。而"乾坤二卦",则是"天地"和"阴阳"的共同符号。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其化生化合,尽皆因于"天地"。"天地人"一体相通,"天道""地道""人道"相兼相应,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天地"之"道"与人事联系紧密,人事吉凶正好对应于天的阴阳,"天"的阴阳可相互转化,"人"的吉凶也相互转化,天地合德。由此,"天"与"人"就实现了沟通。  相似文献   

16.
曾永成 《中华文化论坛》2023,(6):119-129+189
康德的“自然辩证法”关于有机系统中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先验原理,与中国《周易》图形化的系统思维可以跨越巨大时空相呼应。“周易”二字的构形就蕴含了系统思维的内涵,而“生生之谓易”从根本上表明了其生成性生命本质。“易道”观念基于太极而指向天地宇宙的原初整体,充盈其间的“气”为“道”提供了形而下的基础,两者共融弥补了康德物自身悬“空”的缺陷。其“气物二相”说还与现代“波粒二象说”相呼应,从根本上揭示了现象与本体的关系,并为美的生成提供了完满的哲学基础。今天,在对《周易》的道气本体论进行科学解读的同时,对其“早熟”的消极后果应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17.
“忧患”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反映了当时人们以史为鉴、努力实现长治久安的自觉性。忧患意识,也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识,指人们身处太平顺达的境遇却不忘记出现危险祸患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在《圣经》中,“蛇”有关记载与种类较多。在中文版《圣经》中,较多以“蛇”“虺”(中国古书上,或称蝮蛇一类毒蛇,或泛称小蛇,或指蜥蜴类动物等)或“毒蛇”等记载,其种类不够明确。而在英文版《圣经》中,有Snake(为蛇、爬行动物)、Serpent(为大蛇、毒蛇)、Adder(为宽蛇)、Asp(为阿斯普蛇)、Viper(为蝰蛇)等。  相似文献   

19.
《易系辞》云:“易者象也”——卦象、爻象、物象,“象”是《周易》文本的第一元素。伏羲博取万象以画卦,圣人立象以尽意,学人披象以解义,“象”是通向“易旨”的唯一路径。其禽兽类物象——“虎”居第一:一卦辞、四爻辞、一传辞中,皆涉“虎象”,且蕴含有精深的“义理”。  相似文献   

20.
《易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占筮的书。《易经》的作者,以及成书时代,至今尚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的说法,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在羑里坐牢时推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为《易经》作传(《易传》)以解经。《易传》又称"十翼"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序卦》和《杂卦》。战国时期,人们将《易经》和《易传》合订成册,成为今天的《周易》。秦始皇焚书坑儒,没有焚《周易》。到了汉代,《周易》地位上升,成为"群经之首"。此后,《周易》的地位没有动摇。"群经之首"不是因为它能算命,主要是它的阴阳变易思维给人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