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确定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受力状态并为设计提供参考,运用子模型有限元法分析了桥梁整体变形及局部轮载作用下铺装内部受力状态及应变分布特点.为优化设计铺装层结构,分析了铺装层模量对其应变状态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大跨径钢桥整桥变形对铺装层受力状态影响很小,钢桥面铺装设计的控制受力因素是轮载局部作用下铺装层的横向应变,铺装层模量对铺装层的受力状态有显著影响,通过提高铺装层刚度过渡层的结构优化设计措施可以显著改善铺装层的受力状态,降低铺装层的应变水平.分别对环氧沥青混凝土、SBS改性沥青SMA和Rosphalt改性沥青混凝土的模量及疲劳性能进行了试验评价,可以为桥面铺装结构组合设计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
公路桥梁的设计理论对混凝土桥面铺装的受力与计算研究较少,普遍是混凝土桥面铺装层不参与梁体的结构受力,而在主梁内力作用中只将其作为恒载,主梁顶面上采用8-10cm厚的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铺装作为磨耗层.混凝土桥面铺装层在设计中只作为公路桥梁工程的附属结构,设计者对它甚少花费精力,一般地在柔性结构路面的公路公路桥梁中考虑采用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在刚性路面的公路公路桥梁中采用水泥混凝土铺装层.普遍地采用刚性路面,因此几乎所有的混凝土桥面铺装均为水泥混凝土铺装,厚度套用标准图8cm,内置网格为10cm×10cm的准8钢筋网,混凝土标号为C30或C35.混凝土铺装层在施工中作为最后一个施工工序,在规范中为保证行车舒适的要求,对桥面层平整度要求很高.  相似文献   

3.
桥面铺装即行车道铺装,亦称桥面保护层,桥面铺装的作用在于防止车辆轮胎或履带直接磨耗行车道板,保护主梁免受雨水侵湿,并对车辆轮重的集中荷载其分布作用。桥面铺装层是直接承受汽车荷载的桥梁表层,除受汽车轮载的直接作用外,还受环境因素(温度和湿度等)的影响,受力状态极为复杂。设计、施工稍有不当,  相似文献   

4.
随着公路等级的提高,桥梁涵洞等公路构造物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而桥面铺装在使用过程中的破坏情况也显得的十分严重.本文分析了高速公路桥面铺装层的质量问题,并提出了保证桥面质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各参数对铺装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影响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层力学性能的重要参数古铺装层的厚度和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的模量.铺装层典型破坏的3个控制指标是铺装层的最大横向拉应力、钢板和铺装层间的最大剪切应力和铺装层的最大挠度.本建立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体系分析模型,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铺装体系的受力分析,研究在高、低温季节沥青混凝土模量变化的情况下,不同铺装层厚度对三大控制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对钢桥面铺装层厚度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林 《华章》2010,(28)
为了迅速排除桥面积水,防止雨水滞积于桥面并渗入桥面铺装结构层内而影响桥梁使用的耐久性,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时,必须对桥面排水问题加以重视,建立有效的排水系统以尽可能快地排除桥面积水,以保障桥梁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确保桥面交通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7.
农村公路中小桥梁病害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农村公路中小桥梁出现的病害,如“单板受力”、锈蚀、支座破坏、伸缩缝破坏、桥面铺装层裂缝以及河床冲刷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病害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最后,对桥梁管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钢桥面环氧沥青铺装的界面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引入一个新参数膜劲度,在部分共同作用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钢桥面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复合梁在负弯矩作用下的界面行为模型,用以分析钢-环氧沥青混凝土之间的界面滑移与应变.推导了弹性工作状态下复合梁的界面滑移与应变的表达式,编制了数值计算程序并用2根复合梁进行了校核.然后采用该程序分析了界面滑移与应变沿复合梁纵向的分布特征,以及铺装层中的最大拉应力、层间剪应力对材料参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界面效应削弱了钢桥面铺装复合梁的整体抗弯刚度;中低温条件下,采用劲度更大的粘结层材料有利于改善沥青铺装层的受力;粘结层的损伤累积将加剧沥青铺装层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大跨径钢桥面铺装动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车辆随机荷载作用下的大跨径钢桥面铺装层动响应,首先根据目前钢桥面铺装的平整度现状,利用功率谱密度函数模拟桥面不平度;然后选取单轮车辆模型计算由桥面不平度引起的行驶车辆随机动荷载;最后采用瞬态动力分析方法计算了铺装层的竖向位移及最大横向拉应力等主要力学响应,并与以往的移动恒载作用下铺装层的动响应及静力计算结果做了比较、分析表明,针对铺装层而言,相邻的2块横隔板的跨中位置为最不利荷栽位置;考虑桥面不平度情况下铺装层的最大竖向位移和最大横向拉应力的峰值分别是只考虑冲击系数的移动恒载作用下的1.33倍和1.39倍、研究结果为铺装层的混合料和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桥面施工及维护提出了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10.
沥青混合料桥面铺装层损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桥面铺装层损坏的原因,其中位于桥面板与沥青混合料铺装层之间的粘结层与防水层对于桥面铺装的使用性能与寿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关键层次除了应具有良好的防水功能外,还应具有承上启下的粘结作用,以便满足桥梁的使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桥面铺装早期病害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筋混凝土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结构的早期破坏已成为影响高速公路使用功能和诱发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造成钢筋混凝土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结构的早期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设计、铺装结构、材料、施工及气候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的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在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桥面捕装层破损现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其主要力学成因,并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揭示了桥面铺装层对主梁承载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江阴大桥桥面铺装裂缝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江阴大桥浇注式沥青铺装4年的现场调查与跟踪,研究了浇注式沥青铺装的开裂原因.根据裂缝长度与宽度对其进行了总结以得到裂缝的发展规律.为评估交通荷载对铺装层的影响,同时进行了包括交通量、轴重、车速等调查.对现场取回的试样分别进行了拉拔试验与疲劳试验以评估铺装层的真实状况.结果表明:铺装层的疲劳抗力与高温稳定性不足、层间粘结层较弱、低速超载的大交通等是导致铺装层开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造成沥青路面出现破损甚至早期破损的原因不一,传统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对重载交通下的沥青路面力学响应考虑不足,基于这一点本文从理论上对重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层的应力场进行分析。方法:运用多层弹性体系理论,双圆均布荷载下,考虑车辆轴载的变化,分析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层力学响应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重载下路面结构层力学响应明显,应力指标变化显著。结论:沥青路面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重载影响并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5.
针对近年来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中出现的主要病害问题,介绍了小板块水泥混凝土路面温度应力的计算原理,以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为基础,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小板块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温度应力进行分析,探讨了小板块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层参数对其温度应力的影响规律,为目前农村公路小板块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设计应用及其后续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桥面铺装层涉及的规范理论、铺装材料、桥面防水、桥面铺装施工等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展开研究,从设计、施工等方面提出延长桥面铺装使用寿命的工程措施。结果表明:通过保证桥面铺装层的计算、设计模型的准确性;加强对各铺装层材料的材料性能指标和测试技术的研究,开发适应桥面破坏机理的新材料;改进铺装技术及提高施工质量,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桥面铺装损坏问题。  相似文献   

17.
Bridge pressure flow scour at clear water threshold condition is studied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The flume experiments reveal that the measured scour profiles under a bridge are more or less 2-dimensional; all the measured scour profiles can be described by two similarity equations, where the horizontal distance is scaled by the deck width while the local scour by the maximum scour depth; the maximum scour position is located just under the bridge about 15% deck width from the downstream deck edge; the scour begins at about one deck width upstream the bridge while the deposition occurs at about 2.5 deck widths downstream the bridge; and the maximum scour depth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sediment size, but increases with deck inundati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bridge scou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ses, i.e. downstream unsubmerged, partially submerged, and totally submerged. For downstream unsubmerged flows, the maximum bridge scour depth is an open-channel problem where the conventional methods in terms of critical velocity or bed shear stress can be applied; for partially and totally submerged flows, the equilibrium maximum scour depth can be described by a scour and an inundation similarity number, which has been confirmed by experiments with two decks and two sediment sizes. For application, a design and field evaluation procedure with examples is presented, including the maximum scour depth and scour profi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