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开门见山,引入话题师:我们在前面的活动中对身高进行了测量,现在请各小组组长按座位号把各位同学的身高写到黑板上。师:我们把这些通过测量获得的数据称为资料。师:除了数据资料外,你认为资料还包括哪些?生:文字资料。生:有许多图片也是资料。生:音响磁带也是资料。师:对,这些我们都可称之为资料。二、初次活动,感知排序师:如果我们要对身高作进一步研究的话,就需要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整理。那么怎样整理才有利于我们完成科学研究或发现呢?生:将身高进行分类或分段。生:将身高从低到高排列。师:好,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各小组将身…  相似文献   

2.
赖杉 《四川教育》2001,(10):22-22
一、比比谁最高 师:小朋友,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准备组织班级歌咏比赛,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我们需要统一定做服装。但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同学们的身高,怎么去买衣服呢? 生:我们自己量身高。 师;真能干,那你们测量自己的身高时用什么长度单位呢? 生:用米或厘米作单位。 师:真聪明!现在请各小组长负责本组组员身高的测量工作,组长做好记录。比一比哪一组组织得最好,量得最准。先测量完的小组还可以量一量其它物体的长度。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在黑板上画“正”字做好记录。 师:请看黑板,班上…  相似文献   

3.
一、探究平均数1.估计平均数的范围。师:同学们,四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一些有关平均数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均数的问题。(出示问题)有这样一个问题:白鸽小队男生平均身高142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这个小队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知道的请举手。(大约有10个学生举了手,大多数人面带疑惑)生:我觉得这个小队平均身高是141厘米。师:141厘米,你是怎么想的?生:(142 140)÷2=141(厘米)。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有四五个学生举手,大多数学生仍然有些犹豫)生:女生的人数和男生的人数还不知道,不知道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师:也就是说,你认…  相似文献   

4.
课堂回放一、随机调查,导入新课师:老师先做一个小调查,你的身高是多少?(生答略)师:刚才我们通过小调查获得了很多同学身高的数据,那么根据这些数据能解决什么问题?怎样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二、选择方法,整理和分析数据师:老师课前也调查了光明小学五(1)班全体同学的身高。(呈现一组身高数据)  相似文献   

5.
课题: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情境创设的教学过程: 师:我今天带来一张未完成的统计表(如表1),同学们觉得缺少什么内容? 生:统计表内缺少数据! 师:哪5位同学愿意报出自己的身高,让老师把你们的身高填入表格内? (老师邀请5名同学合作,报出自己的身高,教师当场输入表格内,如表2) 师:这样,一张完整的统计表就制作好了.它包含了三部分,标题和制作日期、标目、数据.  相似文献   

6.
笔者听了一节“初步的统计”复习课,教者新颖的没计令人耳目一新、 师:我们班的同学们身高不等,现在现场调查一下同学们的身高(出示“本班部分学生身高记录  相似文献   

7.
片断一(估计1米,提取生活经验)师:有谁愿意告诉张老师,你的身高是多少?生:我的身高是1米34厘米。生:我的身高是1米28厘米。……师:张老师穿了双高跟鞋,现在的身高是1米72厘米,是指从哪儿到哪儿?生:从脚底到头顶。师:那谁来估计一下张老师身高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来,在老师身上贴  相似文献   

8.
正一回顾实际测量过程师:说到测量,如果要测量这支粉笔的长度,我们用什么测量工具比较好?生:直尺。师:如果我们要测这桌子的长、宽、高和体积,我们要用什么来测量?生:卷尺或者米尺。师:关于"实际测量"这一章,我们来复习一下。第一,要熟悉测量工具,我们使用了哪些测量工具;第二,步测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尽量减少步测的误差;第三,练习目测的时候,我们是怎么样练习的?哪位同学来说第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提出问题 ,寻求策略 ,解决问题 ,是“问题解决”的精髓。下面是运用“问题解决”思想 ,教学“圆的周长”的一个片断。师 :现在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学具圆 ,动手操作 ,大胆实践 ,看看测量圆的周长有哪几种方法?师 :(学生测量完后)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生1 :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来量出它的周长。生2 :用线绕圆一周 ,拉直量出它的长度。生3 :把圆环截断拉直量出它的周长。师 :这些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师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教师拿出一个系有小球的绳子不停地转动 ,形成了一个“虚圆…  相似文献   

10.
课堂回放 一、随机调查,导入新课 师:老师先做一个小调查,你的身高是多少? (生答略) 师:刚才我们通过小调查获得了很多同学身高的数据,那么根据这些数据能解决什么问题?怎样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生:每次考试前,我都担心会把不该做错的题目又做错了,更糟糕的是,做错了还不知道错在哪儿,你有什么好办法教教我吧。师:这个问题好解决,我教你一个秘方,概括起来就两个字———检验。生:如何检验呢?师:我先教你第一种:常识法检验。先问你一个问题。小明的妈妈身高160cm,爸爸比妈妈高0.1m,小明的爸爸身高是多少?生:这个问题太简单了,160.1m。师:啊,他是妖怪呀!生:你怎么说他是妖怪呢?师:你想,小明的爸爸身高160.1m,那不是妖怪是什么?生:哦,我把单位搞错了,应是1.70m或170cm。师:对,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识。生:我知道了,一些应用性问题的结果是否正确,可以先运用常识性知识加以检验。如汽车的速度不可能为60千米/秒;一年级二班的人数不可能有265人;1斤大白菜的价格不可能是300元,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呢?师:第二种:审美法检验。英国数理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美。数学美主要体现在它的简洁性、统一性、对称性、和谐性上。从审美观点出发,利用数学美的特点可以检查解题方法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例如:已知a=-2,b=12,则(2a b)(2a-b)(a 2b...  相似文献   

12.
【实录】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平均数”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又长高了不少。谁愿意告诉大家自己的身高?(五位学生汇报身高:149厘米、146厘米、136厘米、132厘米、142厘米)师:根据这些数据,你能估计一下这五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吗?生1:我估计可能是142厘米,因为平均身高应该接近中间身高。生2:我估计可能是141厘米。因为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17厘米,所以,我想平均身高应该与最高身高相差8.5(17÷2)厘米,所以是149-8.5≈141厘米。生3:我想可能是140厘米,但我说不出理由。师:大家的猜想很丰富,也很真实。究竟这五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相似文献   

13.
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平均数"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又长高了不少.谁愿意告诉大家自己的身高? (五位学生汇报身高:149厘米、146厘米、136厘米、132厘米、142厘米.) 师:根据这些数据,你能估计一下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吗? 生1:我估计可能是142厘米.因为平均身高应该接近中间身高.  相似文献   

14.
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平均数”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又长高了不少。谁愿意告诉大家自己的身高?(五位学生汇报身高:149厘米、146厘米、136厘米、132厘米、14厘米)师:根据这些数据,你能估计一下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吗?生1:我估计可能是142厘米。因为平均身高应该接近中间身高。生2:我估计可能是141厘米。因为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17厘米,所以,我想平均身高应该与最高身高相差8郾5厘米,所以是149-8郾5≈14厘米。师:究竟五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你有没有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自主验证,全班交流)生3:(149+146+136+132+142÷5=141(厘米…  相似文献   

15.
师:图中画的是什么,你们见过吗?生:见过,这个像农村房子的屋顶。师:这种屋顶所用的梁,我们把它称为“人字梁”。人字梁的屋顶之所以做成三角形,就是因为三角形在众多多边形结构中最稳定、最牢固,而且这样设计,更有空间感和立体感。师:如果要测量这个人字梁的高,你认为应该从哪里量到哪里?实际上就是测量图中哪条线段的长?同桌可以轻声讨论一下。生1:就是量中间最长的那条线段。  相似文献   

16.
李志胜 《江西教育》2012,(35):42-43
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求平均数"一课时,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收获精彩,提高了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赏。片段一自主尝试引发创新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怎样求出几个人的平均身高?生:总身高÷总人数=平均身高。  相似文献   

17.
教学实录一、回顾"转化"思想方法,点燃探索欲望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如何学习小数乘法的吗?生1: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生2:先把两个因数扩大一定的倍数,算出结果后再缩小相应的倍数。师:好,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播放课件)师小结:我们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而解决小数乘法的计算问题。也就是把新学的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进而解决新的问题。师:从今天起,我们要开始研究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自学. 师:请大家目测老师的身高,然后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了解老师身高?  相似文献   

19.
片断一:认识厘米(……经过回形针、蜡笔、小刀、橡皮等工具测量课本后得出: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结果不一样,从而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师:同学们,你们刚才都测量了课本的长,为什么它的长度不一样呢?生:我们用了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所以结果不一样。师:怎样  相似文献   

20.
李志胜 《江西教育》2012,(12):42-43
<正>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求平均数"一课时,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收获精彩,提高了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赏。片段一自主尝试引发创新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怎样求出几个人的平均身高?生:总身高÷总人数=平均身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