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缘述略 ]冬寒之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明史研究室与《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召开了一场名为“晚明社会与文化变迁”的研讨会 ,聚集了京津地区从事明代研究的文史哲各路专家。筹措这样一次会议 ,其一般性的意义应当是很明确的 ,即借此际会 ,对这几年来晚明研究的进展与得失做一学理的反顾 ,及让原来分割在不同专业区域的学者能有机会聚在同一围场上 ,交流自己的研究心得 ,进行不同侧面间的对话。多年以来 ,晚明研究一直牵动着学术界的视线 ,对之的探讨多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人性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宗旨是探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笔者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通过对国际文学世界化的透视 ,解析业已形成的文学世界 ;经由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三岔口 ,揭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过程 ;进而从中外文学的新向度 ,展望中国文学世界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而言,现代化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不断深入地运用,以及由此推动工业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全面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涉及到文化在器物层次、制度层次、人们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变化,还特别涉及到人们在心理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方面的转型。虽然从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范围上看,现代化过程肇始于17—18世纪的英、法两国,19世纪才扩展到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北美地区,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化却构成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并且延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特别是促进了人类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发展。因此60年代以后,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建设而言,普遍面临的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就是,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接轨。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界也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学者们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实现现代化的意义、价值。我们认为,在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任务时,无论如何都不能不把传统文化与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关系包含其中,因为从历史因果关系上看,现代化是伴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得到不断运用并促进了工业化文明的  相似文献   

4.
辽河流域早期现代化的问题有研究的空间,首先对辽河流域的概念有一个界定,早期现代化是现代化历程的初起阶段,现代化理论讲就是探讨一个国家如何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理论,因而其实质也就是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学说。现代化与近代化实为同样的内涵,而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是有其阶段性的,因此早期现代化概念应运而生。辽河流域早期现代化的基本脉络,即经济发展促使政治制度改变并最终影响到社会文化生活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宝卷研究的历史价值与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卷研究是 2 0世纪 2 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兴学科 ,经过中外学者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努力 ,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本文在前贤与时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旨在揭示宝卷研究对于洞悉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明清时代下层民众的道德情操、伦理信念、求索取向与理想境界所具有的重要历史价值 ;同时阐释宝卷作为民间宗教思想与民间通俗文学载体在现代社会的流传与影响 ,从而发掘宝卷所蕴藏的伦理传统与灵性资源 ,为全球的伦理建设与人类幸福服务。  相似文献   

6.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化的开端,对经济近代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洋务运动前后阶段的两大代表人物李鸿章和张之洞的经济思想,可以了解洋务运动期间晚清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点及情况,也有利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代百年,中国东北地区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渡阶段。这场社会近代化变革影响了近代中国东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结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社会风俗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更是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局面。近代东北社会生活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研究者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归纳总结的同时,笔者结合现阶段近代东北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现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晚明研究正全方位展开 ,但将有关研究自觉整合成全方位的晚明社会图景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最近的历史研究、尤其是文学史研究中 ,“晚明”越来越清晰地被描述成一个转型的历史时期。提到晚明 ,人们想到的关键词是商品经济的繁荣 ,是好货好色、逾礼越制、以情反理、个性解放 ,以及《金瓶梅》、小品文 ,等等。毫无疑问 ,这些景象在晚明社会确实很突出 ,也可以说是晚明与其他时期不同的鲜明特征 ,有充分的理由予以重视。但当晚明的上述面貌突出到了几乎遮蔽其他并非不重要的现象时 ,我们是否也不知不觉地离开了历史的本真呢 ?在我看来 ,依照…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华文化走向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的走向如果只从文化本身来研究 ,可能会受到视野的限制。 2 1世纪初中华文化问题在许多方面不同于 2 0世纪 80年代“文化热”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讨论 ,那时文化问题的研究带有对“文革”拨乱反正的性质 ,可是在 2 0世纪末和 2 1世纪初再来研讨文化的走向 ,不能不思考时代的重要课题 ,即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一 中华文化的一个问题——科技伦理2 1世纪科学技术将会进展到什么程度 ,很难作出具体而微的预测。人们普遍认为 ,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将会给人类生活以重大影响。现在可以看到 ,因特网不久将成为人们生活…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西文化的空前交汇和撞击,处于由古代向现代转型期的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呈现出复杂的内涵和面貌。它既要反思历史,又要面向未来;既要民族化,又要现代化;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和文学传统,因此,文学理论批评从观念、类型到形态、文体各方面都经历着重大变革。从近百年各个历史时期看,文学理论批评显示着复杂多样的阶段性特征。但由于处在本世纪历史文化的共同背景下,有着新文学发展的共同依据,还面临着共同的课题,因而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又显示出贯穿全过程的总体特征。 (一)审美的社会价值论观念 在文学理论批评的观念和内容上,以审美的社会价值论作为评价文学的基本观念和准则,并从多种特定角度对文学的人学内涵进行审视和阐发,这是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在总体上所显示的首  相似文献   

11.
电影《站台》是一部反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群年轻人从富有激情追寻理想到回归普通生活的影片,其塑造了一群年轻人燃烧激情、实现梦想的主题。本文主要结合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来分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在社会中的真实境况,探讨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正为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展现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胸襟,传播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今年以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联合多家中外机构,分别于1月和6月,先后在美国纽约、奥地利维也纳、英国利物浦、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匈牙利布达佩斯和克罗地亚萨格勒布等多个国际知名城市举办"魅力上海"城市形象推广活动。活动紧紧围绕国家外交外宣战略重点,精心策划、充分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和上海城市魅力,受到当地主流社会、普通民众和媒体的欢迎。至此,"魅力上海"城市  相似文献   

13.
对 2 0世纪的学术源流和学术风格进行科学的总结 ,对于中国学术史、中国文化史的总体认识 ,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利用世纪之交这一对百年学术进行回顾和总结的良好契机 ,近年多有回顾 2 0世纪学术史的论著问世。王子今教授新著《2 0世纪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文献学的研究 ,是文史哲等人文科学进步的基础。“文献” ,在我们民族的传统记忆中 ,长期以来是一个备受尊崇的神圣字眼。文献的创制 ,文献的积累 ,文献的保护 ,文献的研究 ,千百年来长期受到社会比较普遍的重视。中国社会的传统 ,从宝爱典籍到敬惜字纸 ,对文化的尊重…  相似文献   

14.
正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在展开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中基本上是在中国自身的文化范围内展开的,但从晚明后中国的知识和思想已经传播到西方,同时,西人对中国典籍的翻译和研究开始使中国的古代思想和知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个形态:中国学术和思想展开的空间大大扩大了,开始以一种世界性的学问在全球展开,走出了以前的东亚汉字文化圈;从事中国学术和思想的研究者大大扩展了,汉学家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无论是传教士还是专业的汉学家。  相似文献   

15.
“晚明”作为一个时间概念 ,尽管还有不同的体认 ,但这并不影响学者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的学术概念。在学术分工日益细密的今天 ,再提或关注“晚明” ,这本身就说明学术界已经认识到了单学科在晚明研究中的局限性 ,而希望多学科共同构建“晚明图景”。本次会议以“晚明社会与文化变迁”为题 ,邀请文学、历史、哲学界的同仁与会 ,用意即在促进各学科的协作 ,共同努力 ,构建未来学术意义上的“晚明”。就学术研究而言 ,晚明研究是各学科研究的综合 ,实有赖于各学科的基础研究 ,同时 ,在整体目标下 ,各学科的交叉、融合 ,也是对各学科研究的促进。…  相似文献   

16.
晚明童心说之学术渊源及其与佛学的关系黄卓越晚明时期,中国传统思想再次遭遇了重大的结构性变迁,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王阳明发动并漫及整整一个多世纪的儒学革新运动。运动的产生固然与社会生活之变动及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旧理学之积弊日深有关,但由其理论的组成形式看,...  相似文献   

17.
以晚明山人为主的文人是小品创作的主体。小品将传统的笔记杂俎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一种流行于晚明之际的人生观——行己在出入之际,一切都归于清空一气。小品从边缘走向流行,引导了文化产品的制作与消费,从而发生了文学权力的下降。晚明文学权力的下降呈现为一种复杂的态势,一方面是读者群体的扩大,一方面是内容与形式上向传统的复归。  相似文献   

18.
杨敏 《文化学刊》2023,(4):242-247
在晚明思想转型中,焦竑可称为一位关键人物,他以阳明后学泰州学派健将之身份治博雅考据、经世致用之学,透露出时代思想转型的气息。焦竑经世思想的提出主要解决的是晚明时期士风空疏的时代难题,其内容包括通经与致用两个方面。焦竑学术思想中存在着内在矛盾,具体表现在从尊德性到道问学,从清谈到考据,从道德到事功三个方面。焦竑学术思想的内在矛盾使得他一方面是阳明心学的结束人物,另一方面又为经世实用之学的开启者,他的思想显现出晚明思想转型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9.
从19世纪的“产业区”,到20世纪70年代的“新产业区”,再到1990年波特正式提出“产业集群”,国外产业集聚研究跨入新的研究阶段。在中国,产业集群现今也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区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韩国作家申京淑被誉为韩国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神话,她的长篇小说《单人房》是一部回忆韩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产业化下的社会矛盾和打工者心酸生活的小说。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大多从女性成长意识角度分析作者的创作心理,本文将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入手探讨作者的创作心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角度来看,作家在《单人房》中所描写的想要逃离单人房的欲望及其后来战胜自我完成讲述的心理变换过程,是一个从逃离"本我"到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