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末以来,记忆史在欧美各国强势兴起,有力地促进了新文化史的发展,但在新文化史渐入颓势时,它依然强劲。这主要是因为欧盟各成员国希望在弱化传统的民族主义叙事时保持自己的民族记忆,以便建立新的国家认同;也因为以前很难进入民族历史的各弱势团体、族群、非主流文化等希望了解或书写自己的历史。本文旨在介绍西方记忆史兴起和流行的前因后果,其与相关各史学分支的关系,及其对历史学提出的挑战。希望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史学的动向,及他们处理不同族群或团体记忆的经验与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计思路 历史如个人记忆一样,是人类的集体记忆,是构成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了历史,现实的存在就无所依托,就没了根柢。因此,有学者认为,我们要把历史教育作为民族或者人类的集体记忆来看待,要把历史作为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神财富来看待。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记忆方面,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国家记忆错误,也就是抹除或制造错误的记忆。这种所谓记忆错误综合症,往往是文化退化的标记。在记忆错误的几种形态中,完全性失忆是具有代表性的病症,比如日本教科书完全抹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而无独有偶的是,我们正在忘掉文革带来的历史性悲剧,由此导致了民族反思的重大空白。忘却历史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4.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她是这个国家或民族曾经走过的历史印迹,是整个国家和全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是维系国家存在的根基与纽带,是维系民族向心力的文化魂魄与血脉。无论是曾经的历史成就与辉煌,还是历史上曾经的失败与耻辱,都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尽管英法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值此圆明园罹难153周年之际,深切缅怀英勇抵抗英法联军的民族战士与英雄,进行历史的回忆与深思,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她是这个国家或民族曾经走过的历史印迹,是整个国家和全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是维系国家存在的根基与纽带,是维系民族向心力的文化魂魄与血脉。无论是曾经的历史成就与辉煌,还是历史上曾经的失败与耻辱,都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尽管英法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值此圆明园罹难153周年之际,深切缅怀英勇抵抗英法联军的民族战士与英雄,进行历史的回忆与深思,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6.
陈国华 《教师》2012,(24):105-105
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类学科。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再把知识的记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然而我们要想形成一定的能力,必要的知识记忆也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历史这样的学科。面对如此多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李晓方 《历史教学问题》2010,(3):104-108,10
作为空间形式的村落与建筑,无不承载着历史与回忆。它穿越时间和代际,传递出民众的生活经验。通过这一特殊的空间载体,去触摸逝去的历史和集体记忆的传承机制,实乃洞察人类历史与文化的一个新视角。这一研究旨趣在西方史学界颇具市场,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社会记忆的史学理论。如何将西方史学界关于社会记忆的史学理论导人中国史研究,  相似文献   

8.
鲍丽倩 《历史教学问题》2015,(3):130-132,30
<正>历史学是作为主体的历史学家对史实的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学由对史实的客观表述和主观认识两部分组成。在这里,我们暂且把引入到历史课堂中的"对史实的客观表述"称为史实型材料,把"对史实的主观认识"称为观点型材料。正是由于这两类材料的客观及主观的本质差异,其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也是大相径庭的。但是,在当下的历史教学中,将史实单纯看做记忆对象,以及将观点当做史实、以论带史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对不同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记忆有共同的规律,利用其中的原理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E.梅耶在其《应用学习科学》一书中,归纳出学习科学的三条原理:"双重通道原理""容量有限原理""主动加工原理"。运用这三条原理记忆历史知识,可以让我们学得轻松愉快,记得印象深刻。一、学习原理的内容1."双重通道原理":是指人可以通过文字和图像两个渠道来记忆知识,并且人们更容易记住以图像形式呈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正历史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人开始对历史记忆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记忆使历史枯燥无味,历史只要理解就行。殊不知,人类记忆的痕迹就是历史,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记忆。所以,我们反对历史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主张师生从历史记忆中获得历史价值和启示。一、历史记忆的内涵心理学认为,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所谓过去的经验是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是人心里发展的奠基石。从记忆开始,到记忆保  相似文献   

11.
受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西方原始史诗着色有些不同,但大都是口头传诵自身久远的历史和传递创世史诗的信息的叙事体。在聚合与归属的现实中,汉民族史诗与西方原始史诗一样,是"表达认同的超级故事"。但从撰述方式和理性视角来来看,汉民族史诗与英雄史诗迥异,究其原因是中华文化在中国大地发生之时,华夏先民就展示了其伟大的创造智慧和特有的文化韵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汉民族史诗承载了记忆民族历史元素,积淀民族价值观念、凝聚民族思维灵魂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主义进一步否定了线性历史观,强调历史的分散性和多样性;进一步清算了历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传统,强调历史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进一步批判了民族国家史观念,强调历史研究的新观念和新模式。提倡将"全球史观"和"内部取向"作为可资借鉴的历史学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文选是高校文史学科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但至今没有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加强历史文选课的自身教研教改,使历史文选教学走出峡谷,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的任务。学习历史文选应重视古老语言的习得规律,传统的熟读和背诵教学法仍是我们今天学习历史文选行之有效的方法。熟读和背诵有加深记忆、理解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培养读史治史初步能力的作用。电脑虽对帮助人类记忆具有巨大作用,但它永远不能取代人脑的记忆,相反,只是对人脑的记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党的代表大会是建构党的历史记忆的重要契机。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七大通过议程设置唤起党的历史记忆,依据主题报告刻写党的历史记忆,借助大会发言体认党的历史记忆,诉诸悼念仪式强化党的历史记忆。藉此记忆框架建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记忆,既具有存史和资政的双重功能,也证明党的代表大会是最具权威性和最合价值性的党的历史“记忆之场”。  相似文献   

15.
苏醒  杨慧  梁虎 《昆明大学学报》2010,2(2):20-25,92
文章以旅游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为基础,并以大理白族古村诺邓为案例,展现了传统社会中历史记忆的性别差异性,以及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女性历史记忆的变迁情况。通过呈现这种变迁的事实,强调社区居民的历史记忆以及地方性知识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强调旅游开发对社会深层文化内涵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很好的把握这种影响,才能实现旅游产业与社区历史文化脉络保护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象征,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我们,会随之失去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寄托。”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视野逐渐成为人们流行意识的今天,这样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寄托”正逐渐消失。当人们处于全国乃至全球流动与变幻不定的现代文明状态时,心里的一大痛苦就是“思乡”。这时候的人们,尤其需要故乡、家园的精神抚慰。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先生虽以文学家及文艺批评家著称,但其在史学思想领域也颇有创见。他针对诗、史联系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具史笔"与"史蕴诗心"。钱氏这一诗、史联系理论同西方新历史主义"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理论相比照,不难发现钱氏历史诗学思想实质即在坚持"诗、史有别"的前提下融通文学与历史,进而强调文学与历史间的"互涉"。  相似文献   

18.
对鲁迅而言,民国历史是他记忆版图上最鲜活的区域。鲁迅对民前奴隶处境的记忆,对民初成为自由人之欢欣的回味,对民国成立后民众耽缅于欢庆之危险的警醒,构成了他民国书写的具体内涵。通过对示众看客、变戏法般的历史、烈士荒坟等意象和场景的描写,通过对孙中山、章太炎等民国史著名人物的品评,鲁迅对某些历史伦理作了深刻质疑,并创设了自己的民国史书写方式。这一切都无不显示了思想家鲁迅的独特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9.
有史必有时间,历史时间是串连历史知识的网络。掌握历史时间是学习历史的一大难题,兹就中学生掌握历史时间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一简述。1.记忆历史时间的策略性。首先,应把历史时间放到教材上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记忆,时间与史实相即。最好不要抛开教材的章节内容,而孤立地机械背诵书后所附的《历史大事年表》,这是因为背大事年表更枯燥难记,所记的知识又孤立零散,易于忘却。  相似文献   

20.
一、民族精神的历史解读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历史是民族凝聚的同心圆的圆心。中国古人常讲,亡其国者,先亡其史。可见历史在民族兴亡中的重要地位。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个个人一样,要维护自己的品格。……民族的品格必然依赖于多数人的道德品质。决定个人品格的道德品质也决定着民族的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