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成长小说角度研究了美国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最负盛誉的戏剧—?篱笆?。作者认为主人公特洛伊的成长综合包括了勇士精神的建立和家庭责任的承担两次重大觉醒以及逃避现实压力、从婚外情中求解脱的觉醒后的幻灭。受历史环境和社会约束的影响,特洛伊追求高贵的男子气概的梦想没有圆满实现,体现出"反成长"的特点。最后,本文借用文化理论探讨威尔逊如何在非洲裔美国人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融主人公的个人探索与集体觉醒、文化传承于一体并开拓美国成长小说新领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成长引路人是成长小说的三大特点之一。本文试图分析在《女勇士》中影响主人公、引领主人公成长的三类引路人。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之作《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为例,从主题人物刻画、环境烘托、写作手法以及创作视角等方面分析了欧美成长小说之不同。主题上,欧洲经典成长小说以乐观的态度和完美结局来表达成长主题,美国成长小说充满悲剧色彩;人物刻画上,欧洲经典成长小说主人公都是在向社会"妥协"中达到同化的,美国成长小说非常注重"自我"的表现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写作手法上,美国成长小说更加多样化;创作视角上,由经典成长小说的全知视角向多视角的转换也是其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成长小说理论来分析威廉福克纳的《去吧,摩西》中所体现出的成长小说的基本特征,挖掘所蕴含的成长主题,分析主人公艾克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以及所面临的考验和最后的顿悟,由此说明《去吧,摩西》是一部关于主人公艾克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5.
《阿拉比》是著名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主人公从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本文通过分析主人公成长过程中良好环境的缺失、引路人的缺失和同行伙伴的缺失,从而揭示作家创作的意图:即在整个社会都处于瘫痪和麻木的状态下,青少年的成长之旅必定是孤独而痛苦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分析青少年小说《巧克力战争》中的成长冲突,从主人公内在的自我认识冲突和外在的情感认知、道德认知和社会认知几个方面来阐述,以期待读者对成长冲突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意义给予重视与关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自己成长的生活叙事、日记、家族和同伴的故事以及对同龄人访谈材料的分析,阐明自己经历了驯服于绵羊式的教化-困顿-理解与批判-新生的成长过程,试图探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教育机制和社会机制在成长中所起的作用.阐明教育让我不断追求上进(救己),生出济世情怀(救人),而最终却在某种程度上是"害人害己".  相似文献   

8.
《觉醒》是凯特·肖邦的名篇,讲述了小说主人公艾德娜的寻求自我之路,反抗男权社会,以死来鉴证自己的真理之路,誓为完整之人。本文从二元论视角,解读资本主义男权社会价值二元论体系,对于女性作为"他者"的麻痹和摧残,揭示女主人公自由之路道路荆棘,解救自我,以死呐喊消除二元论的辖制,达到男性女性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9.
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是90年代女性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展示了女主人公倪拗拗作为一名独立知识女性的生理和心理成长历程。笔者认为小说里渗透着浓浓的孤独气质,这种孤独贯穿于整个文本的叙事之中。主人公的这种孤独是时代因素促成的,倪拗拗想通过身体的欣赏和愉悦来摆脱孤独,往往会导致更大的虚无。倪拗拗的孤独气质来源于商品经济时代,人空前解放后灵魂的难以皈依,然而她在最后却被"治愈"了,这又凸显了一种荒谬。  相似文献   

10.
正小说《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潜心创作七年之久而完成的一部杰作,在美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52年,小说一经出版即引起极大的轰动,并获得1953年美国"全国图书奖",一举奠定了作者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一个无名无姓、普普通通的美国黑人。在小说的开始,即以主人公自我介绍的口吻点明自己是一个"看不见的人",并对他为什么会成为看不见的人做了详尽的叙  相似文献   

11.
《青春之歌》是一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林道静从一个天真幼稚的小资产阶级转变为坚定不移信仰共产主义的无产阶级的过程。本文旨透过女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变化来研究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心理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分析了奥尼尔的悲剧《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中男女主人公的自卑心理。本文从男女主人公的成长背景入手,展现了他们自卑心理的表现,并深入剖析了产生自卑心理的因素——种族观念的根深蒂固。最后透过这部作品分析了奥尼尔的种族观念。  相似文献   

13.
作为经典的后殖民作品,《模仿者》不仅再现了独立后的殖民地伊莎贝拉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困难,而且呈现了生活在后殖民时代的青少年特有的成长困境。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辛格的成长过程经历了认识世界的混乱期、文化成长的困惑期与模仿期、与民族成长同步的挫折期以及回归精神家园的成型期。在个人成长和民族成长过程中,辛格和他的祖国伊莎贝拉都经历了重大挫折和困难,成长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  相似文献   

14.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早期代表作。本文旨在从成长小说这一角度分析体现在小说中的成长主题,并且通过对女主人公麦琪的情感成长、道德成长及女性意识成熟的分析,来展现她如何从渴望到困惑到最终实现自我升华的过程,为了解乔治?艾略特时代的女性研究打开窗口。  相似文献   

15.
塞林格和苏童作为书写"成长小说"的大家,他们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少年形象。塞林格开风气之先并对苏童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后来者,苏童在少年成长背景、人物个性打造上和塞林格有很多相似之处。塞林格"成长小说"的少年视角叙事和语言风格也影响了苏童的写作,苏童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融合了自己的独特认知在这些方面又有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因此,苏童对塞林格既有借鉴也有超越。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是世界文坛上著名的美国现代小说家,他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加上他身上坚强的性格使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了许多个面对生活,面对磨难,不屈不挠的"硬汉"形象。《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硬汉"形象的塑造,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亮剑》中的李云龙性格中也有"硬汉"的一面。本文对海明威"硬汉"形象和李云龙的"硬汉"英雄形象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阐述了两部作品中"硬汉"形象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自永军 《阅读》2016,(Z3):91-92
教学相长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做一个"示弱"的老师,我们才会感受到学生的"强大"。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发觉学生很多时候比我能干,当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潜力被挖掘时,语文教学可以非常精彩。教育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要改变学生首先要改变自己,教师应该具有这种向内看的思维品质。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感觉自己就是和学生一起成长的。从这一角度讲是学生促进了我的成长,是学生让我改变了自己。学生在给我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18.
"他者"是拉康提出的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作品《城堡》主人公土地丈量员K围绕"我是谁?"这个问题试图通过"他者"来确认自己的身份,文章将对K和卡夫卡从身份认同的焦虑到"他者"话语下身份认同的失败进行分析,两者身份构建的失败,也暗喻现代人的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19.
《紫色》是美国黑人作家爱丽丝.沃克最成功的作品,通过对种族问题和性别歧视问题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自立自强走向新生的历程进行的社会现实写照,描述了女主人公茜莉的成长历程。本文通过分析茜莉从缺乏自我意识的黑人少女到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的成长过程,探讨该书作为一部成长小说的主题和特征。  相似文献   

20.
阳烁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0):150-151,157
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京华烟云》和《飘》可以说是广为人知的两部文学名著。这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姚木兰和郝思嘉都是作者笔下新女性形象的代表,本文从人物的家庭背景、时代背景和生存背景三个层面剖析其性格成长过程。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东西方女性意识的觉醒程度的深浅不一样,但她们同样为了自己的生存费尽心机,面对命运顽强抗争,女性自我意识也经历着萌芽、强化和升华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