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些幼儿园,不注意保护幼儿声带的现象十分严重。 教唱歌时,教师听任幼儿扯开嗓子吼叫;逢到现摩公开课的场合,为了造成热烈的气氛,无论是喊口令、回答问题或唱歌,一概要求孩子们用最大音量。这种做法是对肺活量小、音域窄的幼儿声带的摧残。 怎样才能保护好幼儿的声带呢?我认为要做好这几点: 首先,要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唱歌姿势。好听的歌声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正确的歌唱姿势是一种美的形象,并体现着唱歌者健康  相似文献   

2.
唱歌是用声带发音的。三、四岁的幼儿几乎都有一副银铃般的小嗓子,保护幼儿的嗓音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专家认为,幼儿应用头声发音唱歌,这样,才能在保护声带的前提下取得发音优美、和谐的效果。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发音方法,可为入小学和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什么叫头声发音?头声发音主要是运用咽腔上部更小的小容积共鸣振动,这种声音似在头腔响动,称之谓“头声歌唱”。  相似文献   

3.
幼儿时期,发音器官也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保护声带,让孩子有清脆悦耳的嗓音,是幼儿园老师和幼儿家长不可忽视的问题。幼儿好动,好模仿,在集体生活中,有时一个孩子大声喊叫,别的幼儿也会跟着喊叫,如此连锁反应,  相似文献   

4.
声带是人的发声器官,位于气管上端喉部喉腔壁上。幼儿的声带短而薄,处于发育时期;声带下的粘膜组织松弛,淋巴组织血管丰富,容易充血,易于损伤。经常大声叫喊会使声带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产生两片声带间功能性闭合不全,甚至在声带上  相似文献   

5.
三、四岁的幼儿,几乎都有一副银铃般的小嗓子,清脆悦耳,逗人喜爱。可是,往往由于保护不当,相当一部分孩子的嗓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失去原有的光彩,有的甚至终生嗓音不佳。因此,保护幼儿的嗓音,应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充分关注。保护幼儿的嗓音,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加强幼儿的体育锻炼,保证他们有充足的睡眠,使幼儿的体质增强,以保障其发声器官正常发育。还应让幼儿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以提高其肌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其次,应经常教育幼儿,不要大声哭闹、喊叫,身体不适时不要唱歌,以避免声带因负担过重而损伤。最后,教师必须用正确的方法教幼儿唱歌,这  相似文献   

6.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较普遍地存在一个弊端,就是上课时幼儿回答问题的声音,教师常以‘高’‘大’为佳。这种现象,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甚至录像教学中均有出现,幼儿教师不时地鼓励提醒幼儿‘看谁回答的声音大’,‘谁的声音又大又对’等等。于是,孩子们便扯开喉咙大声喊叫。殊不知,由于幼儿生理发育不完善,这样大声喊叫,使喉头与声带的粘膜因运动过度而充血、水肿、甚至出现声带小结,致使声带振动不正常。长此以往,会造成嘶哑或影响发音。由于幼儿肺活量小,控制气息的能力差,过长过高的喊叫,必然加重呼吸器官及发音器官的负担,影响发音器官的正常发育,从而影响幼儿言语的发展。因此,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千万勿鼓励幼儿以声音高大‘取胜’,应让幼儿用自然、舒畅的音高、声调回  相似文献   

7.
幼儿教师必须重视保护幼儿的声带。我发现不少孩子唱歌时大喊大叫,农村因多数还没有风琴,孩子唱歌时喊得更起劲。有些教师缺乏音乐知识,不按“纲要”精神进行教学,凭个人爱好,把一些音域跨度大,技巧高的成人歌曲和一些港台流行歌曲教给孩子。有些教师还长时间不停顿地让幼儿唱,致使孩子声嘶力竭,青筋暴起,严重损害了  相似文献   

8.
幼儿喜爱唱歌,但兴致一来,就会不由自主地喊叫,这样下去,极易损害嗓音并影响声带的发育。怎样保护和训练好幼儿的嗓音呢?实践证明,训练幼儿用头声发音唱歌是改变这种现象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头声唱歌就是要求幼儿用轻声、高位的发音方法来唱歌。我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嗓音条件,以有关理论为指导,初步作了些尝  相似文献   

9.
在幼儿园的唱歌教学活动中,人们往往把幼儿声音是否响亮作为评价该活动好坏的一个标准,致使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幼儿“大声唱”、“听听谁唱得响”。幼儿在教师的暗示下大声地喊歌、叫歌。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往往也不注意培养幼儿安详讲话的习惯,任凭幼儿大声喊叫而不制止。殊不知幼儿发音器官与成人有很大差别,声带只  相似文献   

10.
市里要举行幼儿歌咏比赛,小朋友在老师“看谁唱得最响”的鼓励下,排练时都使足了劲唱。可是,临近比赛,几个“歌坛新秀”却成了“沙嗓子”。显然,这是由于用嗓过度造成的。日本曾有人用喉动态镜观察幼儿练唱,发现唱歌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声带肌疲劳、声带松弛无力甚或声门闭合不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幼儿唱歌教学的几点体会马小群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试图就如何对幼儿进行唱歌教学谈几点体会:一、掌握幼儿唱歌器官的生理特点和幼儿歌曲的特点1、幼儿唱歌器官的生理特点。唱歌器官包括喉头、声带、共鸣、发音、呼吸、听觉感受等。幼儿年龄小,唱歌器官发育尚未健...  相似文献   

12.
郭振海 《幼儿教育》2001,(11):27-27
“声嘶”是门诊常见的病症之一,它虽不危及生命,但反复声嘶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如声带充血、水肿、增厚,出现声带结节或息肉等,从而影响身体健康。从解剖生理上讲,幼儿咽腔较狭小,黏膜组织较疏松,并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网,如声带过度活动易发生充血肿胀。为了防治“声  相似文献   

13.
生活教室     
教师怎样保护嗓音平时,许多教师在患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后仍坚持授课就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达到原来授课的效果,这样最容易造成声带的过度疲劳。另外长时间的授课也会加重声带的负担,使它失去原有的活动功能,日久天长就会形成喉疾。当声带长息肉时,声带闭合出现裂隙,气流经过此处时,会出现漏气,甚至造成声音粗糙、沙哑不清、发音变调。一些教师习惯于一边在黑板上写字、作画,一边头偏左向学生讲课,这种姿势会使声带失去正确的发音位置,出现右侧声带炎;一些音乐教师则是一边弹琴一边教唱,随着音域的增宽,头不自觉地偏向右侧,结果常常患上左…  相似文献   

14.
儿童长到12~17岁,嗓音会发生明显变化,这是因为此时喉头软骨迅速发育,使喉腔变大,声带也由幼儿时的6~8毫米迅速增长到15~20毫米,男孩子可达20毫米以上,声带的薄厚长短都在发生变化,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幼儿教师,不仅有责任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避免幼儿接触不安全的环境,更应该让幼儿进行初步、最基本的安全指导和教育,以逐步提高幼儿预见的危险、排除危险,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6.
幼儿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育成长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没有形成健全的价值判断能力,也不可能完全按照家长和教师的意思去规范自己在生活中的各项行为,要想让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就需要不断激发幼儿自我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教师要立足于"新教育"的视角,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培养幼儿不断加强自身的保护能力,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的技巧和知识,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艺术嗓音嘶哑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方面阐述造成嗓音嘶哑的原因及其保护。一是发声方法不正确,声带运动调节失调,共鸣运用不良。二是过度使用嗓子。三是不重视全身健康。  相似文献   

18.
将危险后果告诉幼儿或是不告诉幼儿,这两种安全教育的途径都是有缺陷的。要么使一些幼儿更加胆小,不敢探索,要么使一些幼儿更加好奇,从而盲目模仿。父母和老师保护孩子,不能保护一生一世,所以按照现代的安全教育观念,应当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周围世界,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就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做到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19.
进入青春期后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变声期。这个时期是喉头和声带增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其表现为: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发音疲劳、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等。此时应特别注意保护声带,否则将影响终身。在青春期,呼吸系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喉腔在迅速增大,声带也逐渐加长。女孩声带从幼童时的6~8毫米逐渐增长到15~18毫米。男孩增长得较多,可增长到20~24毫米。此外,声带在厚薄宽窄上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结果导致了男孩女孩的声音出现改变。变声期多指男孩,女孩变化不显著。男孩从清亮的童声变成低沉浑厚的男声,有些男孩变声非常强烈,以致声音一…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及访谈法,对昆山市某幼儿园中受到过度保护的小班幼儿进行了个案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过度保护对幼儿的发展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例如在健康领域影响到了幼儿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必要能力的发展;在社会领域受到过度保护的幼儿表现出社会适应性差,人际交往能力低下等症状;在其他三大领域中因过度保护也产生了相应的不良后果。基于此,研究者给幼儿的父母长辈提出了相关建议,望能纠正其不适当的教养方式;也就幼儿教师该如何提高小班受过度保护幼儿的能力提供了相应策略,以期家园合作共同努力促进幼儿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