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比较另类的一个作家。她和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不同,她的作品通过对人性的剖析,情感的消解,凸显出一种极为悲凉的氛围。在张爱玲笔下,亲情和爱情一样,沦为人攫取自身利益,表现人性"恶"的一面的工具;这与和她同时代的作家们是大相径庭的,然而也就是这样的不同,更加凸显出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小说呈现出强烈的绘画效果。她笔下的人物及景物,不仅描绘细致,而且大都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这种绘画效果不是视觉的直接产物,而是通过心灵"全部重来"的结果。张爱玲精于颜色搭配,善于运用形象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把自己所体会、发现的多彩世界描摹出来。小说绘画效果的形成与她个人爱好、具有深厚的中外艺术素养以及受西方现代派绘画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3.
她是最不多愁善感的人,抵抗力很强。事实是只有她母亲与之雍给她受过罪。 ——张爱玲《小团圆》(第276页) 如果盛九莉是张爱玲的话,张说自己是一个不善于愁感的人,这相信是大部分熟悉张爱玲作品的读者也赞成的。作为一个说故事者,张爱玲对她所创造的人物不多情也不多恨,冷静几近无情;在她笔下,很多原来可以是简单纯朴的感情都变得斤斤计较,所有直接的感觉也会被纳入理性计算下。而胡兰成也是这样写张爱玲的:“她从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慈悲布施她全无……她非常自私,临事心狠手辣。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与张小娴是不同时期的女性作家,都极为关注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命意识。不同时代赋予她们笔下的女性人物不同的女性自我意识,通过对她们各自的几部重要小说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的变化与成长。  相似文献   

5.
《半生缘》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有点特别,以往作家和作品之间绷紧的关系在这里变得松弛了些。一般说来,张爱玲的小说总让人时不时明显感觉到那个写小说的人的存在,她对她的故事、她的人物总不免有一种“优越感”,忍不住对她笔下的世界挑剔一下,揶揄一下,她总显得比她的人物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有时候她也难免茫然,说些不明究竟的话,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小说的叙事方式不同于与她同时代的女作家,她总是以旁观者的冷漠来审视她笔下的人物,即始终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写作.这种旁观的姿态是由于作家采取了一定的叙事策略、技巧,使自己与文本保持了适当的距离来获得的,这种叙事策略更是叙述者在文本中的身份和位置--隐身叙事者.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一口古井,古井无波,越淘越有文章。从她的生平入手,结合她的系列作品可"淘出"她笔下阴性荒凉的爱情。就张爱玲的爱情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也就探索研究出了张爱玲笔下的阴性荒凉爱情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传奇》的基本格调是“苍凉”。她笔下的时空世界、故事人物以及她独到的叙述笔调和语言,都是阴郁悲凉的,这基于她对生命的真正理解,也使《传奇》整体呈现出浓郁的苍凉之气。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导致她笔下的男性人物大多自私、虚伪、变态。这些男性形象或者是在堕落腐败的生活中压抑灰暗的男性,或者是缺少父爱而压抑变态的男性。对这些形象,张爱玲刻画得鲜活、生动、传神。与新感觉派中的男性作家比较,其艺术成就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0.
“巫女”的眼光——论张爱玲对人类本性的探索与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爱玲的小说尽管有多种主题,但对人性的关注与探索始终是她的最高命意,张爱玲用自己的笔几乎触及到了人性深处所有隐秘的角落,抒写着她对脆弱人性的深邃洞察,对人性趋恶的敏感重视,她像一位高高在上的“女巫”,俯视着她笔下芸芸众生们的喜怒哀乐。“巫女”的眼光虽然不无刻薄恶毒,却也具有超凡脱俗的深邃和冷静,这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极具独特性的,它与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和孤僻、冷傲的性格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
萧红通过她笔下的人物命运,完成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的最终答卷。通过对萧红笔下几种“生命”形态的分析以及与作家萧军,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比较,可以解读作为东北流亡作家群一员的萧红,在体验时代,历史和人生的悲哀的同时,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小说一直以苍凉来展现她笔下和心中的世界。她通过一系列女性人物的生存悲剧来展示那个时代的悲剧。而她始终以理性冷静的眼光和笔触来勾画芸芸众生,给后人留下一个冷艳孤独的作家形象。本文重在通过作品背后的意义,去挖掘作家在冷艳孤傲的表象下,曾经是多么渴盼入世,渴盼现世安稳而不得的悲凉情怀。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作品多为女性题材,她最擅长于刻画女性心理,她笔下的女性多为悲剧人物,然而也有不服输、不认命,凭借灵活机智与男人周旋较量,将命运的缰绳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另类女性。  相似文献   

14.
时下的“张爱玲热”似乎已推向高潮,我却想起一个曾经也“热”过几浪,目前又不大被现注的作家白先勇来.他同张爱玲一样,都出县名门,受过良好的中西文化教育.创作主题上,可以说都为现代中国中上层社会塑下多面的浮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遗老道少型人物.创作技巧上,她(他)们也都熔古典小说与西洋小说于一炉,而论者提到她(们)们的小说,又都不免会联想到《红楼梦》,这联想,无论从主题,还是从语言,甚至从身世上去考察她(他)们二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对这两位作家,向来是众说纷柱炎贬不一.有评论称张爱玲为“时代弃女…  相似文献   

15.
虚无本身就是张爱玲的生命要素,在梦幻的传奇与世俗的流言人生中,她始终有一股寻找虚无而至苍凉的兴奋。张爱玲及其笔下的人物,面对“乱世”不可捉摸的命运,遭遇在那“惘惘威胁”之下的人心荒凉,体验她们在虚无与反抗虚无之间所做的挣扎与奋斗,以此来真正感受她们沉稳与飞扬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作品,以女性孤独无力的生存状态,弥漫濡染到生命底蕴深处的荒凉的家园幻梦和浓厚的悲剧意识。张爱玲的小说注重对女性的刻画描写,笔触直透人性深处,她笔下的女性往往是因特定的生存环境,在心理和生理的交困中挣扎、堕落,最终成为一个个悲剧的载体。张爱玲以苍凉的个人生命体验不露声色地讲述普通人的故事,籍以展示她充满孤独感、悲剧感的人生经历。本文通过对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的分析,及对其生活经历的分析,试图解读张爱玲生命中的这一内容。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魅力令人炫目,其小说意蕴丰富驳杂,同样的题材到她的笔下自然与众不同,成为经典。张氏艺术历来为众多学者不厌其烦地解说着,然而或多或少地留有缺憾。作家的洞世眼光和生命直觉往往被遮蔽了,导致对其小说的艺术分析总是顾左右而言其他,不及要领,朦胧不清。张爱玲在多重否定之中平视生命的态度是品读张氏艺术的关键。张爱玲表现的是人性的真实和平凡人生命的真实。她演绎出了另一种“向死而生”。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通过在教会学校学习,接触到了基督教以及大量的西方文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张爱玲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的平等博爱、淡漠超然的精神,并将她的同情心投射在笔下的人物。同时,她的作品也也呈现出圣经文本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9.
存在主义传入中国以后,鲁迅、钱锺书、冯至等进步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存在主义的影响。曾在教会学校学习,较早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张爱玲也应受到过存在主义的影响。但从目前所拥有的资料来看,张爱玲虽未读过存在主义哲学的论著或是作品,但其小说中的存在观却与存在主义中的一些思想相通,她笔下的世俗生活通过她的智慧表述达到了形而上的哲学境界,她对人生存状态和境遇的洞察,与存在主义思想不谋而合。张爱玲对因人的异化而形成的荒诞与变形有细致而深刻的刻画与描写,用"荒凉"对应人们的孤独与渺小,通过对生命本真的思考,进一步揭露了旧中国正人君子在旧礼教掩护下的虚伪与造假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谷铭 《学语文》2013,(1):44-45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心经》很少有人提及,甚至她本人也认为是她"自己最不惬意"的两篇之一。《心经》讲述的是世人眼中一段畸形的父女之恋,亦不伦恋,揭示了自然性爱与道德伦理的冲突,复杂的人物关系,是对人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