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中山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出于革命需要探讨“知行”问题的哲学家,他突破传统观点,大胆创新,扩大了传统的“知”、行”概念,丰富了它的内容,继承并发展了“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观点,提出“知难行易”,孙中山的知行观虽有局限,但他的研究在认识论上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知行”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孙中山、毛泽东为指导伟大的社会变革将传统的“知行”观发展成完备的认识论,推动了历史的年轮。透过“知行”观几千年的发展史,从其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可以揭示其本质性的规律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思想由改良而向革命,在政治生涯的起始阶段,他的美国观对他影响不大。而宋耀如受到美国文化的十年影响。在孙中山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宋耀如的美国观有直接影响。孙中山在转向革命共和之后,提出三民主义,并把三民主义与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结合起来,作为革命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4.
知行关系的哲学范畴从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不同历史时期,知行观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先秦时期孔孟二人对于知行观的独到见解以及宋明理学时期二程和朱熹分别提出的“知先行后”说和“知在行先、行比知重”的观点,对于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思想有很大影响。当今社会,“知行合一”思想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史上知行观的历史发展王曙东中国古典哲学中认识论思想极为丰富。从古代的阴阳五行说,墨翟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中经苟况、韩非、王充、范滇等,直到集古典唯物主义大成的王夫之,其唯物主义的传统从未间断过。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我国传统的知行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6.
简论中国哲学史上知行观的历史发展王曙东中国古典哲学中认识思想极为丰富。从古代的阴阳五行说,墨翟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中经荀况、韩非、王充、范缜等,直到集古典唯物主义大成的王夫之,其唯物主义的传统从未间断过。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我国传统的知行关系理...  相似文献   

7.
也论孙中山的“以俄为师”——兼与邱捷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认为,孙中山的“以俄为师”,不是如邱捷先生所认为的那样,仅只是“停留在革命方法、革命精神这个层面上”,而没有“涉及苏俄的政治制度”①。实际上,孙中山后期的政体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使“俄化”渗入到了制度结构之中。他后期的政体观,包括政党观、政权观、党政关系乃至党军关系诸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均仿效了苏联模式。但他的仿效是有选择性的,在仿效的同时,坚持和保留了他认为有益的、本土的东西。他的主张,是既非全盘“俄化”,亦非完全的本土化,而是二者的结合。作为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一方面本土化思想明确,另一方面,也不可能不受到…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在致力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教育,发表了不少教育方面的言论,提出了一套教育主张。他的教育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和他的哲学思想分不开的。而孙中山唯物主义的知行学说,就是他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治本为先”与“学问为立国根本”孙中山从唯物主义的知行学说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哲学史上,孙中山是第一个为实现自己的革命纲领寻找思想武器,而专门研究知行问题的哲学家。孙中山的知行学说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回声,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认识论的最高成就。一、知行学说的提出中国是带着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耻辱进入近代的。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中国资产阶级推上了政治舞台。但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是由封建地主商人转化而来的,他们一方面有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与封建制度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封建的哲学、思想、文化等社会意识也严重地束缚了资产阶级的手脚,因此资产阶级在进行革命时,总是带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先进代表,但由  相似文献   

10.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比以至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情况,“观”指观点看法。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指导革命的思想和斗争策略,不是凭空得来,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认识形成的。孙中山如何看待中国的国情,在思想认识上有什么变化?下面谈点个人意见,以供讨论。一个人如何认识当时的国情,亦要看这个时期和他本人所经历的主客观条件。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到1905年同盟会成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辞中提出“三民主义”,并明确主张用武装斗争手段推翻清朝的统治,这标志着他民主革命思想的成熟。这段期间孙中山思想…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