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范文澜是一位为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树了巨大功绩的学术大师。他的学术业绩和治史精神,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思想财富。其治史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发展21世纪史学最有启示意义的有两项:一是树立科学态度和倡导优良学风;二是勇于创新,探索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安作璋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秦汉史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著名史学家,其论著曾受到史学大师郭沫若先生的赞赏,被日本学界誉为"秦汉史之大家"。从20世纪80年代始,安先生践行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治史思想,研究范围逐步拓展到中国通史、地方通史、文化通史、文献学等领域,建树颇丰,独步学林,至今已成为一代史学大家。通过阅读安先生的论著,与安先生面对面访谈,努力探寻他在史学多个领域独辟蹊径,不断前行的内因和规律,希望能够给读者以启迪。同时还邀请陈乃华、张仁玺、高志文三位教授撰写了三篇专题研究论文,与访谈录一同发表,以鄕读者。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史研究在钟文典教授的学术研究体系和学术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对太平天国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太平天国开国史研究、太平天国人物研究、罗尔纲先生研究、组织出版《太平天国史丛书》和对太平天国史研究方法的探索等五个方面.他的成长历程决定了他治史的人民立场,而治史的人民立场成就了他作为广西史学一代宗师、中国当代著名史学家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备受争议的著名学者毛奇龄,以经学研究闻名于世,同时对史学研究也相当重视。他参与《明史》编修,为后世留下丰富的史著;他重视史料的考据与辨伪,体现了史家"求真"的史学精神;此外,他反对宋儒"史断"、批驳道学,有功于清初"弃虚蹈实"的治史之风开启。因而,毛奇龄在清代史学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早在20世纪40年代,安作璋先生即从事秦汉史研究,他先从经济史入手,逐步扩展到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其主要成就,一是论证了秦汉史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提出秦汉是中国封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种制度奠基的时代,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国疆域基本形成的时代,也是有明文记载的较早对外开放的时代,同时还是一个文武并兴、人才辈出的时代。秦汉史是安先生从事历史研究的试验田,由此进一步扩展到中国通史、地方通史、文化通史的研究,努力实践司马迁“通古今之变”与一些前辈史学家的治史思路,主张治史贵在乎通,终于成就为一代史学大家。  相似文献   

6.
早在20世纪40年代,安作璋先生即从事秦汉史研究,他先从经济史入手,逐步扩展到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其主要成就,一是论证了秦汉史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提出秦汉是中国封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种制度奠基的时代,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国疆域基本形成的时代,也是有明文记载的较早对外开放的时代,同时还是一个文武并兴、人才辈出的时代。秦汉史是安先生从事历史研究的试验田,由此进一步扩展到中国通史、地方通史、文化通史的研究,努力实践司马迁"通古今之变"与一些前辈史学家的治史思路,主张治史贵在乎通,终于成就为一代史学大家。  相似文献   

7.
宋健 《九江师专学报》2014,(2):16-19,35
陈寅恪先生早年赴海外求学时期即师从兰曼、吕德斯等西方史学大家,他回国后所撰写的多部著作里面虽很少明确提及西方史学理论,但其中却蕴涵着西方史学理论之精华。文章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评述陈先生治史中西方史学理论方法的运用,同时也力图揭示其史学中的西学渊源与传承。  相似文献   

8.
朱希祖是民同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并与鲁迅、许寿裳、周作人、钱玄同等人共同受业于章太炎。他对章太炎先生十分敬重,章太炎对他也非常赏识。朱希祖治学严谨,学术造诣精深,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太炎先生的史学思想和治史风格,而且不断突破师说,在史学上创造出辉煌的成就,为推动史学的独立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吕思勉的史学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史学大家吕思勉 ,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 ,在中国通史、断代史、专史等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治史范围广博 ,规模宏阔 ,既重史实考证 ,又能融会贯通 ,积极提倡历史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且关心国计民生 ,谋求社会改革 ,是一位醇正朴实、立言行事多为社会着想的真学者  相似文献   

10.
钱大昕是中国史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考史大家。他在吸收和借鉴前人考论结合的治学特点和严谨考订的实学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治史理论和方法。他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总纲和“开导”、“嘉惠”后学的考史目的,以及“叶年代”、“揆时势”、“察苦心”的治史态度,不仅使钱氏本人在考据学上贡献卓著,而且作为方法论对于史学研究和学术批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白寿彝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建设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张,强调不要照搬、照抄外国的理论,而要重视民族的史学遗产,要切合中国的历史实际。在他所主编的《中国通史·导论卷》中,他提出了诸多适合中国情况的理论创见,并尝试运用史学文献的资料阐述理论问题,这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中国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茅家琦教授的人生道路历经坎坷与磨难,学术生涯也不平坦。但他从容面对困难和曲折,坚持史学研究与教学,涉及诸多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成为一代史学名家。其治史道路、史学理念和风格以及主要学术贡献,凸显了茅家琦先生追求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和谐统一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3.
魏野畴既是一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著名的活动家,也是一位治史专家。他留给我们的既有为中国革命不怕牺牲的英勇斗争品质和精神,也有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的历史学遗作。本丈在简单地回顾魏野畴短暂的富有光辉色彩的一生的同时,重点对其遗作《中国近世史》的历史观、史学思想、史学方法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以示对他的缅怀。  相似文献   

14.
刘开军 《巢湖学院学报》2007,9(1):135-136,144
著名史学史专家杨翼骧先生在一次访谈中,说到别人对他从事的史学史学科的疑惑:“中国史学史这五个字中有两个‘史’字,令人难以理解,是‘中国史’的‘学史’呢?还是‘中国史学’的‘史’呢?”①意思是说解放前史学史学科不受重视,解放后仍有人不明白史学史是怎么回事。经过近几  相似文献   

15.
徐文珊是民国时期的一个普通史家,他的经历则是民国史学的一个缩影。他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为圭臬,综合唯物、唯心二家之长,阐释了民生史观的基本内涵与意义,反映了当时史学思想领域的基本格局。他主张以学为用的史学价值观,强调治史当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并以建设民族文化为己任。他倡导历史教育,指出了历史教育的任务、对象、原则、途径与方法,并从理论上做了系统总结。他的治史经历,反映了时代环境对史家治史取向的影响,也反映了民国史家学术性与社会性并重的治史特色。  相似文献   

16.
翦伯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与中国具体的历史实际结合起来,在中国通史、史学理论和史料学等众多的学术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人曾对中国现代几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作过这样的比较:“如果说郭沫若是古代社会研究的开山,吕振羽首次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史前社会,范文澜最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通史框架,侯外庐系统而深入地梳理了中国思想史,那么兹伯赞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特殊贡献,则主要在于他一直致力于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方法论建设”①。的确…  相似文献   

17.
杨生茂先生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美国史学史的研究,并反复强调中国的美国史研究者要通过鉴别吸收的方法,观察、总结美国历史发展的潮流与规律。他以美国史学史中3个重要学者特纳、威廉斯和班克罗夫特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他的历史哲学观点,以及对美国史学史发展脉络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8.
吕思勉先生是梁启超所开创新史学的承继者和实践者,一生著述宏富,尤以两部中国通史和四部断代史奠定其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白话本国史》以其鲜明的进化史观,严密的历史考证和流畅的文字表述开创了通史编纂的新纪元;《吕著中国通史》在继承传统历史编纂遗产的基础上,极富创造性地发明了两大板块的新式体裁,且已显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服膺。其通史编纂思想和编纂经验在《先秦史》、《秦汉史》等四部断代史中明显地得到运用和发展,因而做到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独到深刻的议论赋予历史记载以巨大的震撼力。他对历史编纂的不断新探索,亦折射出其学术思想演进的脉络。  相似文献   

19.
潘虹 《教育与职业》2015,(4):106-107
范文澜早年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曾任蔡元培先生的私人秘书.民主革命时期,他参加五卅运动,积极投身民族救亡运动.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到达延安后,先后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华北大学副校长和北方大学校长等职,并主持编纂了《中国通史简编》.新中国成立后,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史学研究和史学著作编纂工作之中,先后出版了多本史学专著,为我国史学理论研究和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被时人誉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同时,他先后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著名学府任教,积极致力于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传播,为新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史学人才.  相似文献   

20.
"以诗证史"即"以诗入史",就是以诗为史料来证史说史,这是现代史学家颇为推崇的一种治史的途径和方法.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就主张"诗史互证".他认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其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笔者认为,由于诗歌本身具有咏志载史的特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同样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堂,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