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位哲人说过: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决定语言的是思维.要想有经典的语言,就要有超人的思维. 写新闻报道,就得运用语言,要想写出新闻精品,就要有超人的思维,善于运用好新闻语言.运用语言是一门艺术.报道一件事或一个人,词语丰富的人,写出来的新闻就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相反,语汇贫乏的人,写出的报道就干巴、枯燥,令人厌读.  相似文献   

2.
海涅说过:“语言可以把死人从墓中叫出来,也能把活人埋入地下;语言可以使侏儒变为巨人,也能将巨人彻底打倒。”语言的魅力本来就有这样大,通过报刊放大流行于世后,其威力更是难以估量。 写新闻当然不反对运用流行的语言。语言是社交的工具,当代的人进行社交,理所当然要用当代活的语言。特别是在一个变动很快的社会中,新闻语言一定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不能总用上辈子的语言,给人一种老态龙钟的感觉。 但是,任何事情都过犹不及。现在很值得注意的一个倾向是,新闻语言吸收流行语言有点过了头,有那么一种流俗的苗头在滋生。 词汇…  相似文献   

3.
甘社会 《新闻世界》2009,(12):38-39
我们常说,新闻是一种写作。是写作。就要讲究语言的运用。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评价新闻作品的质量高低.在事实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语言表达的“精准”程度显得十分重要。记者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  相似文献   

4.
易于逊 《视听界》2004,(2):87-87
准确是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从模糊评议的概念上理解,模糊评议似乎与新闻评议格格不入,而事实上新闻要求语言的准确性并不排斥模糊语言。因为语言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许多客观事物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因而反映这些客观事物的语言必然是外延含糊的。新闻既然是客观事实的报道,而客观事物存在着模糊状态,我们的新闻语言就很难回避模糊语言,在众多新闻传媒中广播的一些特质决定了广播更应注意模糊语言的运用。以下仅就模糊语言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作一个浅析。一、使用模糊语言增强概括性中央电台获2001年度广播短消息一等奖的消息《浙江省率先为贫困农民筑起最低生活保障线》中一段“经过  相似文献   

5.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那么新闻语言就要有其独特的要求,在多年的学习和新闻采编实践中.笔者认为新闻的语言要求不外乎四点:  相似文献   

6.
周静 《新闻窗》2009,(2):38-39
如今,新闻界的同仁们一直在尝试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而且已经形成一种打破常规公式和一定新闻格式的写作风气。突破了那些不合理的束缚之后,那一套令人生厌的新闻语言也渐渐随之改变了。一篇篇角度新颖、语言生动的“散文笔法”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就散文式新闻而言,  相似文献   

7.
新闻语言指“新闻作品的语言”。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但要选好主题、体裁,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和充实的内容,正确地运用或使用语言文字,尤其是新闻语言更是至关重要。判断新闻作品使用语言文字是否正确,是否恰当,主要看文字的运用是否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经过长期新闻写作的实践,新闻作品所使用的语言,  相似文献   

8.
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它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是构筑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新闻以再现事实为主,但有很多新闻作品又离不开说理,因此新闻语言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理性色彩。言论、时评、随笔等体裁,语言要以理取胜,以理服人,以其严密的思维和逻辑性,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同样,消息、通讯也常在新闻事实中融入记的见懈,尽显其哲理。  相似文献   

9.
消息,是新闻写作的一种体裁,比较容易写,但真正写好确实比较难。关于消息的写作,笔者有如下几个想法,与大家谈谈,以期抛砖引玉。语言风格及修辞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马克思曾经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新闻写作离不开语言文字。一些新闻写作教科书对新闻语言也都进行了规范界定。消息与一般文章比,在语言上有共同的要求,也有它独自的特色。消息的语言要求准确、精练、生动、得体。它选用的  相似文献   

10.
杨卓光 《新闻窗》2006,(1):54-54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新闻报道中的人物语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和思想境界,是最具感情色彩的东西。新闻作品的语言运用好了,读者就喜欢看,反之,则不会吸引人。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具有独特语言特色的地区进行新闻采访报道时,如果能汲取一些独特的语言对话,并将之准确地反映和把握,无疑会让其新闻作品添色生香。因此,在新闻写作中提高驾驭语言的本领,是写好新闻的一个关键。笔者在长期的新闻采编实践中,经过推敲归纳后发现,准确把握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运用,会大大增强新闻作品的魅力,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辛红 《记者摇篮》2012,(8):25-26
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就要在新闻写作上下功夫。新闻语言不仅要准确,符合事实原貌,又要使语言鲜活生动,有所创新,具有时代感。新闻语言要突破定式。诚然,新闻语言要遵守语言的基本规范,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新闻语言也要随之变化。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我们更要有所突破,否则我们就很容易犯"假、大、空"的弊病,尤其是在正面宣传典型的报道中,新闻语言的把握和创新就显得至关重要。有些记者经常把先进人物写成是不管家庭,不顾身  相似文献   

12.
充分展现新闻语言的独特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红 《军事记者》2002,(11):24-26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应具备深刻的主题思想、典型的新闻事实外,还应具备完美的表达形式,比如:体裁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表现手法的采用等等。其中新闻语言运用得如何,在新闻表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语言是指与文学语言、外交语言、科学语言等行业语言相区别的,专门用于表达新闻事实的特殊语言。它既有普通语言的共性,又有新闻语言自身的个性。因此,运用新闻语言表达新闻事实,既要尊重一般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也要符合新闻语言表达的特殊规律,使其在新闻事实的表述中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统一。摆脱新闻语言的俗套日常生…  相似文献   

13.
能否准确无误地向读者传播新闻事实,恰当地运用新闻语言是个关键。新闻语言是新闻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运用得体,会使新闻增“值”,反之会使新闻贬“值”,以至使其不成新闻。要恰当地运用新闻语言,须了解新闻的特点。写科学论文,用抽象概念语言;写文学作品,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文学语言,去塑造艺术形象。如果用写科学论文、文学作品的语言来写新闻,人们就会摇头,会说尽玩虚的! 新闻语言要准确、具体、鲜明地反映新闻事件,就要用精确的新闻语言,不能靠用华丽的词  相似文献   

14.
冯悦 《新闻前哨》2005,(1):50-50
长期以来,广播语言必须讲求规整性,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然而,有的人认为,要让广播新闻好听,就要像说话一样,不但说错了没关系,就连普通话也可以不必那么标准,能听懂就得了,如果还要讲求播音的"规整性",就会使播音呆板,影响传播效果。笔者认为,播  相似文献   

15.
让新闻语言充满情趣,是摆脱呆板、枯燥、公式化语言的有效办法。说到情趣,其实也不是高不可攀,只要写得流利通畅,朴素生动,叫人读了感到干净舒服,别有风味,就可以了,倒不在于文字花哨。一、多用短句短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简洁有力,字少意多,意思又一目了然。毛泽东同志写的新闻《辽西大捷全歼敌二十个师》,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干什么得琢磨什么。干新闻工作就得首先琢磨怎么把新闻写好。怎样写好消息?笔者受祖国传统医学学习方法启示,总结了八句话,编成“顺口溜”,把它奉献给初学着:开篇导语要抢眼,讲究时效事新鲜。背景交代不可少,再把事情说完全。语言简洁求生动,议论抒情莫充篇。要使报道有深度.“为什么”上找根源。下面咱们分别解说一下这八句话。一、开篇导语要抢眼,讲究时效  相似文献   

17.
新闻要及时、准确、生动地传递国内外最新消息,反映新观点、新事物,必然要不断使用流行语,这就产生了新闻语言的流行语(在特定时期内,在新闻语流中普遍使用的流行话语形式,我们称之为新闻语言中的流行语)。作为一种流行的语言时尚,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语言结构层面中,通过不同的语言单位传递着流行理念,传播着新闻信息。其表现形式有词、短语、特定的格式。  相似文献   

18.
短,是新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胡乔木同志1946年提出“短些,再短些”,这一号召时,要求新闻五分之四是五百字左右的,目前各家报纸也一直大力提倡写短新闻,那么,怎样才能将新闻写短,写好呢?笔认为,采写一篇好的短消息,当然在认识事物,提炼主题,取舍,结构谋篇等方面都是很有考究的,但语言的运用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本便从这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语言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模糊性,这就形成了语言本身的局限性。新闻语言的运用要求真实具体,使用时要注意降低语言上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宋颖 《新闻前哨》2003,(10):27-28
议理是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新闻评论的主要任务是理性信息的传播,所要传播的道理是无形的,抽象的。要大量运用抽象思维。平民化亦称大众化和通俗化。新闻评论平民化可简述为:以平民为本位,以占社会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所能接受的形式,评写工人、农民、一般知识分子等平民的社会生活。新闻评论平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