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论者认为西晋人崔豹《古今注》所言为乐府民歌《陌上桑》母体,《秋胡行》乃为《陌上桑》的本来面目。笔者则认为,《陌上桑》源于上古人类的桑植崇拜,随着文明的进步与礼制的发达,仲春之际的男女桑林欢会的古俗日渐消失了原有的特征,作为生殖圣地的桑林蜕尽了神话的色彩,发生在桑林圣地的男女生命本能的欢爱活动变成了无行男子对采桑女的纠缠。太守调戏采桑女罗敷,正是古俗中男女欢合的内容,正是这种古俗的遗风  相似文献   

2.
乐府诗《陌上桑》“为人洁白析,鬑鬑颇有须”句,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释为:“此二句言夫婿白面微须,外貌俊伟”.这似乎已属定论.但我认为,这种解释是失之偏颇的.因为照那样理解,罗敷极言赞美的夫婿,只不过是个才貌出众地位显赫的人.这既不符合罗敷的性格特点,又悖于古代女性择偶以“德、才、貌”为准,尤其重视“德”的习俗,也有碍于作品对“五马太守”评击的深度.  相似文献   

3.
《陌上桑》在乐府诗中属于艳歌,前有艳,后有趋,充分体现了乐府诗的音乐特征。女主人公罗敷把与四十专城居的夫婿年龄相仿的老太守作为戏弄教育对象,与当时社会宣扬贞烈之风的需要密切相关,也是汉乐府表现现实的基本要求,显示出汉乐府的讽谏与娱乐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指要》(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一书在对《陌上桑》进行的层次结构剖析中说:“如果仅仅从叙事的角度来说,这一段(指第二段——笔者注)可以不要。没有这一段,并不影响全诗故事情节的完整。但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讲,这一段则必不可少,它进一步刻划了罗敷的性格,刻划出了她不同寻常的聪明机智,使女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  相似文献   

5.
《汉乐府》不仅反映了汉代的诗歌艺术成就,也是汉代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上至贵族下到平民的生活均有反映,这为研究汉代的物质文化提供宝贵的资料,诗中丰富的服饰词语反映了当时丝织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服饰工艺的高超程度,具有汉代特定的文化内涵。《陌上桑》是《汉乐府》中女性题材作品的一个重要代表。通过对《陌上桑》中涉及到的汉代女子服饰词的考释,可以了解东汉女性服饰原料、形制、礼制等古代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6.
《文史知识》载陈学文《〈橘颂〉当为屈原晚年所作》一文 ,认为《橘颂》是“屈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回顾生平自我总结和自我勉励之作。”笔者认为就《橘颂》文本和现存文献来看 ,赵逵夫先生《橘颂》为诗人行冠礼后明志之作的观点最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疑案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水浒传》的文学性质疑案,本文认为《水浒传》属于民间文学,是说书艺人的口头创作。史有一个由艺人创作到文人整理、加工、补充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书名上有反映。《水浒传》是最后定稿时由文人起的书名。关于《水浒传》的作者疑案,本文认为,《水浒传》曾署名“施耐庵的本”。此话应解释为“施耐庵说话的原本”。既然必是施耐庵说话的本子,那作者就不一定是施耐庵本人。它有可能是书商为了招揽雇客而这样署名的  相似文献   

8.
奴隶反抗的呼声不能抹杀——《伐檀》思想倾向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诗经》的研究上,有些同志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这些看法主要是对以《伐檀》为代表的“变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人曾引《伐檀》一诗来说明“暴富小人”(按:指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剥削形式,认为此诗“站在井田制立场来攻击新兴的封建制剥削”①,也有人认为“其作者显然非劳动人民”,而是“士一类的中小奴隶主”②。有的甚至说:《伐檀》不仅不是奴隶反抗的呼声,反而是“奴隶主贵族借隶农口气而杜撰出来的反动诗歌”,是“奴隶主贵族士大夫在向新兴地主阶级进行阶级斗争时炮制出来的反对革新、力主倒退复辟的毒草”③。总之,这些同志都认为《伐檀》的思想倾向代表了奴隶主,有的则明确提出是攻击新兴地主阶级的,因之也就将它的创作权归之于奴隶主。我们认为,这些同志的意见是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和历史的真实的。  相似文献   

9.
《水浒》与忠义王珏在《水浒》研究中,关于《水浒》与忠义的关系问题,分歧最大。有人说《水浒》是“有志图王”的罗贯中为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新政权而制造革命舆论的一本书,“忠义”二字是别人“盗加”的。有人则认为,《水浒》原名是《忠义传》,忠义是《水浒》的主题思...  相似文献   

10.
《诗经.大雅》中的《生民》等五篇作品在学术界一向被认为是汉民族的史诗。其实,它们决非严格意义上的史诗,而且对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也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相反,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是《诗经》中的“诗史”精神。“诗史”一词虽然最初是用来评价杜甫的诗歌创作,但自《诗经》起,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就已形成了“诗史”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陈寅恪在40年代初提出“关中本位政策”,并明确认为这一政策在武则天之前仍保持并推行着。经过对《周书》和《隋书》等传主籍贯的分析,对陈氏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关中本位政策”在隋朝炀帝时就开始发生变化,到初唐特别是唐太宗时已不复存在。其根本原因,与山东地区在隋唐之际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把明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中的点评与《李贽文集》尤其是《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进行思想内容和行文风格等方面的比较,认为容与堂刻本《水浒传》中的点评不是叶昼托名李赞所为,而是李贽自己的评点。他的《焚书》、《藏书》等著述与对《水浒传》的评点都有共同点,即都着眼于朝廷国家的理治,“与圣教有益无害”。“忠义”思想是李贽评点《水浒传》的思想维度。“童心”说是李贽对《水浒传》进行艺术性评点的指导思想。其中,“真”、“趣”是李贽评点《水浒传》两个重要的艺术维度。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章学诚撰写《朱陆》《浙东学术》是为了建构戴震学术统系及章氏自身的学脉,并以之与戴震抗衡。但事实上,其本旨在于提倡学问当切于人事,《朱陆》《浙东学术》实为“六经皆史说”之两翼,是章学诚注重人事、实践的学术体系的体现。易言之,《朱陆》《浙东学术》体现了章学诚由“六经皆史”而“史皆事也”的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4.
论《水浒传》成书过程的史地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水浒传》是苏北人施彦端,以张士诚起义为故事原型,以兴化湖为地理原型的“兴化说”提出了异议,认为《水浒传》的地理背景是山东东平。本文讨论了《水浒传》成书的历史背景、成书条件和成书过程,论证了元代东平元杂剧作家群在《水浒传》成书过程中所作的特殊贡献,提出了《水浒传》成书“东平说”  相似文献   

15.
认为《离骚》虽然诗情饱满十足,但它缺乏严谨的熔裁、结构,或者说:《离骚》是“心灵的想象之流或意识之流”,全篇“很难作出逻辑划分”。  相似文献   

16.
郭象字子玄,生于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卒于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是西晋时期重要的玄学家之一。他的《庄子注》,相传是在向秀注的基础上“述而广之”而成的,代表了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曾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晋书·向秀传》上说,郭象《庄子注》一出,“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但对郭象《庄子注》中的独化论哲学思想如何评价,研究者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同当时的裴頠一样,都是唯物主义的“崇有”论者;有的则认为,他的思想同王弼、何晏相似,都是唯心主义的“贵无”论者。笔者认为:郭象的独化论哲学思想,既不是“崇有”论,也不是“贵无”论,而是对“有”、“无”两派基  相似文献   

17.
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于1927年9月——1928年6月陆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当时就引起了强烈反响。评论家们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部作品,“不自觉地有一种力量命令我的眼睛一行一行的看下去……觉得有些地方仿佛是自己曾经亲历其境的,至少限度也应该认识其中的几位~。有人认为作品虽“染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但却“只看到人生悲惨的一面,只顾有意地堆砌了一些失败的事实”,指责作品“在革命势力中散布了大量的毒气”。有人指责作品不过是对1927年前后历史的“侧面观”,指责作者“终于离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阵营”,质问作者“究竟为哪个阶级所有”?有人  相似文献   

18.
阐释《管子》一书中《内业》、《白心》、《心术上》和《心术下》四篇文章的思想内容。这四篇文章向来被认为是道家黄老学派的经典文献。结合《老子》、《庄子》、《韩非子》等文献对四篇文章中“道”、“守一”、“名实”、“因应”四个基本概念进行论证和分析。通过对这四篇文章的分疏和解释 ,指明黄老道家与庄子道家的根本差异 ,揭示黄老道家理论的主要思想倾向和特征  相似文献   

19.
《吕氏春秋》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心理思想。《吕氏春秋》认为 ,管理者必须重视人欲并根据人欲来用人。掌握“令人得欲之道”关键在于“知人”。“八观”、“六验”法是知人的两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恓惶”一词只能训释为“悲伤”、“可怜”,而绝无“恐惧”、“惊慌”之意,《辞源》、《辞海》等辞书析字为训,将该词训释为“悲伤恐惧”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