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劳动教育的地位、作用归根到底是由劳动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归根到底是由劳动和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地位作用决定的。劳动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性质、功能、目标、任务等基本问题密切联系,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内容,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稳定重心所在。劳动教育的地位作用并不会因为现代科技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显而让位于“休闲教育”,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无论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劳动世界角度看,都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程序所建立的对劳动者由于年老、疾病、生育、伤残、死亡或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工作时,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是国家社会政策和劳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制性、社会性、互济性和保障性的基本属性。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问题”,并强调要“积极建立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现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平等待遇是欧盟的一项基本政策和法律基本原则,也是欧盟社会政策发展的支柱。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性别平等待遇逐渐引起重视。文章旨在通过介绍欧盟的法律体系、性别平等在欧盟法中的体现,以2006/54/EC 指令为例详细介绍性别平等的有关内容,进一步思考欧盟劳动法律制度值得借鉴的经验,并提出建议以作为我国在进一步完善性别平等相关法律制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平等待遇是欧盟的一项基本政策和法律基本原则,也是欧盟社会政策发展的支柱。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性别平等待遇逐渐引起重视。文章旨在通过介绍欧盟的法律体系、性别平等在欧盟法中的体现,以2006/54/EC指令为例详细介绍性别平等的有关内容,进一步思考欧盟劳动法律制度值得借鉴的经验,并提出建议以作为我国在进一步完善性别平等相关法律制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讨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仅就如何正确区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渐进性制度转换、探索性制度置换、建构性制度微调等三个阶段。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可以发现,政府决策和社会市场需求等宏观性因素影响着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学习效应、协调效应、适应效应及高昂的运行成本等阻碍性因素使劳动教育政策变迁产生路径依赖。劳动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动力来源于政府、市场、学校三方的权力博弈。如何抓住制度创新的重要契机,不断突破路径依赖,是我国劳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劳动争议出现了新特点,这给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提出了挑战,而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弊端在运行过程中日益暴露出来。新形势下我国建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实效性原则、弱化司法最终审查权原则。根据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我国的国情以及国际惯例,在立法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在对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进行重新设计:一是实行裁审分离制度;二是设立专门的劳动法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从注重体能教育—技能教育—素质教育的变迁历程。运用历史制度主义范式来考察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可以发现其生成、持续、变革隐藏着一些固化的、稳态的逻辑。具体来说,制度背景是推动劳动教育政策生成的深层结构,路径依赖是制约劳动教育政策持续发展的惯性结构,关键节点则是促成制度变革的机会结构。这三者共同勾勒了一幅独具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图景,描绘了我国劳动教育政策鲜明的时代特征,并给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发展带来一些系列挑战与机遇。未来需要进一步理顺劳动教育与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改革劳动教育政策,不断优化劳动教育政策的逻辑结构,推动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变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编辑修养是优化编辑主体行为的一个实践性课题,它是关系到高等学校学术期刊质量提高的重要问题。笔者首先从讨论编辑、编辑劳动和编辑学的基本涵义出发,阐明了编辑劳动在人类文化活动中的应有作用、地位和编辑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进而探讨了一个合格编辑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修养问题;最后讨论了提高编辑素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余祖光在《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25期撰文认为,实行劳动预备制度既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办法,又是提高新生劳动力素质和改善人力资源整体结构的重要措施。劳动预备制度的贯彻落实,需要发达的职业教育来支撑。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具有承担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巨大潜力和明显优势,因此,政府应尽快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使职业教育在劳动预备制培训中充分发挥作用。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劳动预备制度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根据毕节地区人力资本累积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大、转移就业缓慢的事实,认为劳动力市场技术门槛是制约农民转移就业的根源.提出在开发扶贫实践中实施扶贫贷款倾斜优先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实行两年农业职业义务教育的制度创新,健全和完善劳务输出机构及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民工技术培训.走扶贫先扶技术的道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以探索教劳结合为中心的政策萌芽起步阶段、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政策发展初期阶段、偏向政治化的政策偏执发展阶段、促进经济建设的政策转变阶段、体现个体价值的政策发展阶段。呈现出以社会需求为主要推手的劳动教育政策形成机制、以兼顾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为导向的劳动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过程保障、以经济学话语为主导的政策话语规则。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策形成机制、以育人为主继续倡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共存的政策价值取向、加强资源开发与师资建设的政策过程保障、民众参与的政策话语规则,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工会是教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组织,是教职工群众的家,全心全意为教职工群众服务是高等学校工会的基本职能.工会只有全心全意为教职工群众服务,工会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本文就高等学校工会的服务职能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高等学校工会工作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高校工会,要贯彻落实十六大这一精神,就必须突出服务职能,真正做到权为职工所用,情为职工所系,利为职工所谋,全心全意为广大教职工服务.  相似文献   

14.
发展特色经济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区域外的现代部门转移存在诸多困难,需通过在本地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来增强本地区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要与全省的特色产业发展相呼应,以取得更好的政策支持和获得外部效应;要以工业化的思路发展特色经济,才能将特色经济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5.
应试教育的经济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是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够通过教育向更高的社会阶层流动。在当前的劳动用人体制和教育评价体制这两大“约束条件”下,家长对教育的重视转化成了对考试成绩的追求。改革应试教育,就要改革促使应试教育得以形成的“约束条件”——劳动用人体制和教育评价体制。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审视过去十余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党的教育方针并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还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不充分和割裂等问题。必须深入探究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论渊源,明晰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涵与高职特点,厘清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关系,进而系统构建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体系,重点从通识课程体系构建、课堂体系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工匠精神培育等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教育有着深刻的联系,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继续转移仍然面临种种教育问题与障碍,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应当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政策导向与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8.
当代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的本质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在新形势下我们应结合国情,与时俱进,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多样化的特点 ,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必须进行产业化调整。成人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应为发展经济服务 ,把成人教育办成像企业一样 ,按照市场营销规律去运行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外生比较优势到内生比较优势:女性就业竞争力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竞争条件下女性就业渠道趋于狭窄,越来越回归到传统的具有较强女性禀赋特征的职业领域,这种状况在促进女性就业的同时,加深了“职业性别隔离”,扩大了职业性别分工的不平等。本文提出,不应让发挥外生比较优势成为女性就业的一种“刻板模式”,强调培育内生比较优势对促进女性就业的重要意义,主张强化公共政策对培育女性内生比较优势的作用,对劳动力市场实施更为积极主动的干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