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品读是导读、精读、研读的关键。品读的过程和目的在于体味形象、体味内涵、体味情感,提升品读“主人”的人格素养与品位。如果失去了“三读”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学习,就会像猪八戒吞了人参果——“品”不出什么。  相似文献   

2.
语文新课程在阅读领域提出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具体要求,通过具体的分析、感悟、吸收语言这个过程,实现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品味语言的方法之一是品读。品读就是品评阅读,它比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要求更高,是一项融感知、领悟、消化、吸收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品读就是品与读的结合。在读中品,在品中读,方能渐人佳境,  相似文献   

3.
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何谓品读?品读即是品评阅读,它比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要求更高,是一项融感知、领悟、消化、吸收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品读是品与读的结合。在读中品,在品中读,方能渐入佳境,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语言的构成有具体的情境,唯有品读语境,才能理解词语的具体、明确的含义,体味出词语  相似文献   

4.
品读,即品评阅读,它比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要求更高,是一项融感知、领悟、消化、吸收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品读是品与读的结合。在读中品,在品中读,方能渐入佳境,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语言的构成有具体的情境,唯有品读语境,才能理解词语的具体、明确的含义,体味出词语的表达效果;唯有品读语境,才能领略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5.
蓝花 《广西教育》2010,(31):48-48
文章有三品,即品词、品句、品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些要求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会品读课文。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中的做法。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意志的外现。诗歌教学应遵循诗歌本身的特点,抓住一个“品”字,尽展诗歌教学的全新境界.“品”又分三个层面:即品读、品义、品味。这三者相辅相成,层层递进。品读是基础,初步感知阶段,品义是深层感知阶段,品味则是高级的感悟升华阶段。品读这个阶段以“读”为中心,除了读准字音、节奏外,更主要的是通过读,初步感知意境、情感。如《周总理,你在哪里?》用独特的构思表达了人民爱戴和思念总  相似文献   

7.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上要充满“语文味”,那执教者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时就必须要注意对文本的细细品读,即“文本品读”。何谓“文本品读”?笔者认为,“文本品读”就是要求执教者引领学生对文本重点之处进行反复推敲,对文本的重要语段进行潜心会读,对文本细节之处进行品词析句。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味’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对关键词句理解后的朗读里,即文本品读里。”那“文本品读”品读什么?又应该如何品读?品读中还应注意什么?笔者就小学高段语文的有关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文本品读”教学策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品,含“辨”、“尝”、“评”之意。所谓品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读让学生辨文章思路,尝文章内涵,评词句运用之巧妙。这种读,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一种重要手段。品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文章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以“如何在看似矛盾的表达中寄托深刻复杂的思想情感”为学习主任务,以“品析人物形象”“品味情感内涵”“品悟写作意义”为学习子任务,通过五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诸多矛盾之处,领悟其背后深刻的思想意义,从而化难为简,搭建起阅读鲁迅散文的支架。  相似文献   

10.
“品读”是洪镇涛先生创导的语文本体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本体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反对离开语言这个本体去架空分析课文的思想性、人文性。 “品”是发现,是欣赏,是咀嚼,是感受。“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加深“品”的收获,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  相似文献   

11.
这里谈的做“情人”、写“情文”和品“文情”分别指的是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感悟生活的有情人,写饱含思想感情的文章以及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下面就这些观点谈谈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所谓妙要列举,就是教师的点拨,学生的领悟,由学生发现课文的“妙处”并加以列举、品析。这是对课文进行整体性多角度赏析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讲得比较少,而学生由“妙要举例”四个字牵引着,在课文中纵横扫描,悉心品读。  相似文献   

13.
金希管 《福建教育》2007,(7):116-117
变脸之一:“游戏人间” “游戏人间”指的是以游戏的方式去品读人间百态,从而培养学生客观看待事物、学会待人处事的能力。在思品课教学中可投学生所好,多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的情绪激昂起来,先“入情”,再“入理”。请看下面的案例——  相似文献   

14.
黄亢美 《广西教育》2010,(10):64-64
宋玉在其《风赋》中说:“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意即风从地生,开始时先在浮萍草头上轻轻飞旋而起,而后还会越过河流山谷,越吹越大。大风是从小风发展而来的,现代人们常用“青萍之末”代指大影响、大思潮从微细处或不易察觉之处源发而起。今天,我们语文老师说课、评课时常说“品词、品句、品读”,  相似文献   

15.
品读教学品的是言语,品的是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字以及背后真挚的情感与高尚的情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比较中品读、想象中品读、体验中品读、练笔中品读、探究中品读、多媒体中品读等方法,锤炼语感,发展语言,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今年 3 4岁的欧庆华 ,是平乐县平乐一小的副校长。她不仅是桂林市B类教师培养对象 ,还是全县唯一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养对象。在从教的十多年时间里 ,她兢兢业业 ,刻苦钻研 ,取得良好的成绩。同时 ,她积极探索 ,写出了数十篇文章在报上发表 ,其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品读”》一文获全区语文教学论文一等奖。“品读”是欧老师近年来在教学上运用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品读” ,她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学习的新境界。  对于刚启蒙的小学生 ,如何引领他们走入美妙的文字世界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欧老师把阅读看成如品茶、品酒、品花、品…  相似文献   

17.
一篇文章必须经过“圈点---评析---玩味---深究”的训练阶梯,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品读的方法和规律,他们就能自如地运用“品”和“读”的双桨泛舟书海了。  相似文献   

18.
注重本意蕴的整体感受,强化形象思维与审美情趣的有机衔接,在品读中鉴赏、玩味蔚为大观的日出景象是这三份案例的共性。透过共性,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三份案例的个性:第一份案例通过正反两个片段的对比分析,力主“自主”与“主导”的有机结合,师生的和谐共生;第二份案例以一个短小的片段为立足点,详细解剖,深入挖掘,以绘画品为主线,在品读中作画、在评画中揣摩、在赏画中背诵、在看图中运用,从预案到实录,完整地展示了教学的全过程;第三份案例则从整体入手,采取图结合的方式,紧扣中的重点词读课、赏画面、品词句、悟情感,在观察、感悟的基础上,去大胆地想象和描述,把“话”变成“画”。[编按]  相似文献   

19.
一篇文章必须经过“圈点——评析——玩味——深究”的训练阶梯,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品读的方法和规律,他们就能自如地运用“品”和“读”的双桨泛舟书海了。  相似文献   

20.
覃瑞艳 《广西教育》2010,(25):49-49
所谓品读,就是品味性地读,具体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作者用心斟酌的字词句段进行反复咀嚼、玩味、品析、吟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倡导品读是返璞归真、还原阅读教学语文味的体现。随着课改的深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阅读教学中的“品读”,本人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与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