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超量恢复理论是指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由负荷后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恢复到负荷前水平的过程中,能源物质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的现象.“爆胎”训练理论描述负荷刺激超过运动员机体极限承受能力时机体能力突然为零的现象.把爆胎训练理论与超量恢复理论进行组合,必将弥补超量恢复理论的不足,并且填补了训练学一理论空缺,使机体机能能力的动态发展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对应,实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在训练中之所以必须进行恢复训练,这是因为经过紧张激烈的训练,机体中的能量储备必然消耗,产生疲劳,机能水平下降。根据恢复和超量恢复原理,运动结束后,机体能量物质必须要得到恢复和超量恢复,方能使机体功能水平得到提高,为提高运动成绩创造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3.
马振国 《健身科学》2008,(11):12-13
(三)及时恢复原则恢复是从运动锻炼中获得健身效果的根本保障,没有恢复就没有健身。恢复过程是人体机能提高的过程,也是保持运动锻炼能够连续持久的前提。人体进行有负荷的运动后,身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发生暂时的一定程度的下降和减少,运动结束后,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称为运  相似文献   

4.
对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现象与超量恢复原理的审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运动训练的超量恢复现象的分析认为,机体承受已适应的运动负荷刺激对物质的消耗,至机体机能恢复到原有水平所出现的波动现象,是机体机能的消耗与恢复达到充分平衡后的后效应,不会对机体机能能力产生直接的提高与降低。其原理,是机体在适度刺激条件下适应外环境的变化过程中,机体内环境偏离平衡态后所出现的过量恢复和恢复后在一定值的范围内波动。根据运动训练中机体承受运动负荷的特点,认为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原理是指机体承受超过原有运动负荷刺激后,所达到的适应性恢复水平与原有恢复水平之差。  相似文献   

5.
超量恢复     
著名的爱沙尼亚生理学家指出,超量恢复不仅是指糖原储备,而且还包括占较大比重的蛋白质代谢.在负荷后的恢复阶段,应力求使机体:——尽快恢复至正常的机能水平,达到内环境的平衡;——能量储备重新得到补充(这是指短时间的超量恢复);——细胞组织和酶系统得以修复.在负荷结束后数分钟或在承受了强度特别大的负荷后几小时,机体就可恢复至正常的机能水平,达到内环境的平衡,人们称这种恢复为“快速恢复”.而能量储备的重新  相似文献   

6.
朱煜 《中华武术》2006,(11):54-55
在中长跑等项目的训练中,经常会采用有氧训练来调节训练负荷,达到提高心肺功能以及增强血液携氧能力等目的。运动训练学指出,运动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充分利用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过程具有阶段性这一特点,重视训练中和训练后的恢复,即可达到通过训练增强运动员个人运动水平和竞技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训练实践证明,合理的周计划结构模式,能解决训练水平积累与人体机能提高间的矛盾.周计划结构模式,能反映训练过程各要素的组合规律,描述训练的进展程度,同时,必须遵循训练过程的特点及原则,如能量恢复的异时性和超量性、训练内容手段的特异性和对立性,大强度训练的痕迹性和劣时性,机体承受负荷的应激性和有限性,人体神经机能对适宜负荷的适应性和机能器官适应的不同时性,以及训练过程中的整体性、综合性、平衡性、系统性、层次性、顺序性等.  相似文献   

8.
运动恢复是指使用合理的恢复手段及方法加快运动员体力和精神疲劳的消除。修复运动创伤、恢复和提高机体的活力,为运动成绩的继续提高打下基础.如何快速消除运动疲劳,恢复身体的机能状态,一直是运动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运动训练产生的疲劳.需要通过合理的恢复休息.机体机能才可恢复至超过训练前的水平,这一过程称之为“超量恢复,训练结束后,身体必须得到恢复和超量恢复.使机体水平得到巩固提高,为下次运动训练创造物质基础。科学研究证明。运动训练没有恢复就没有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恢复必须提到与负荷同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在体育运动训练后重视整理活动,是加速代谢产物的消除,加快体力恢复的重要措施。整理活动的基本目的,就是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使身体放松和心理愉快。运动训练结束之后,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机能变化,才能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这一段时间的机能变化叫做恢复过程。运动后的恢复和  相似文献   

10.
在训练教学中,主动引入超量恢复理论,即用超量恢复理论指导训练,会使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运动成绩较快提高。本文将就在超量恢复理论指导下的短跑训练问题作如下探讨。一、超量恢复在运动后的休息期,体内被消耗减少的能源物质得到恢复,不但能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会超过原来水平,这一过程称为超  相似文献   

11.
恢复过程是运动结束后的必然生理过程。它主要的作用是消除疲劳,恢复人体的工作能力。因此,研究恢复过程的规律,对于科学地安排体育教学和训练具有重要意义。但笔者认为,《运动生理学》教材(1984年版体育系通用教材)中关于“恢复过程”的论述内容有欠妥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 1、定义的内容提法不当教材为恢复过程下的定义是:“在体育运动结束之后,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这一段时间的机能变化,叫做恢复过程。”定义中“在体育运动结束之后,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的提  相似文献   

12.
超量恢复区间理论在四川省女子水球队的应用及科技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量恢复规律名存实难应用。为将可供实践之用的超量恢复区间理论服务于国家女子水球队2008奥运攻关课题,本课题组在已创建的糖酵解供能超量恢复区间理论的基础上,运用(1-5)×36h超量恢复区间呈正叠加过程(真超量恢复区间)的研究成果,连续一周对四川省女子水球队进行大负荷训练的应用研究。结果:经过一周大负荷训练,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糖酵解供能能力明显上升,血睾酮5×36h恢复组(81.47±12.57ng/dl)明显高于安静对照组(52.25±13.15ng/dl)等。结论:应用超量恢复区间理论连续一周大运动量训练,能有效提高运动能力、竞技状态和糖酵解供能能力,为第7、8、9天的比赛提供超量体能储备;为小周期训练和赛前体能调整探索了新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运动训练中运用超量恢复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熊茂湘 《体育科学》2002,22(2):59-62
根据运动训练中机体承受运动负荷的特点,研究认为: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是指机体承受超过原有运动负荷刺激后,所达到的适应性恢复水平与原有恢复水平之差。对目前国内流行的超量恢复训练理论再思考后,提出:在运动实践中运用超量恢复规律的关键是合理安排休息间歇,具体要求是综合运用诸训练原则,目标是不断出现相对更大的适应性恢复水平。  相似文献   

14.
浅析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动性疲劳足运动能力和身体机能暂时下降的现象,是运动进行到一定阶段必须出现的生理变化,是训练效果的具体表现。人体只有经过一定程度的疲劳,才能获得超量恢复,机能得到提高。研究消除疲劳的方法有利于运动后尽快地恢复体力。  相似文献   

15.
所谓训练,从运动训练学和生物化学基本原理上讲,就是采用一定负荷对人体反复刺激,使机体各器官和机能系统经过负荷、恢复和超量恢复而逐步适应。简言之,训练过程就是一个运动负荷和休息(积极地活动性地休息)不断交替又不断更新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均有着不同于儿童和成人的特点,他们在身体素质、专项能力、训练手段和训练条件诸方面都受到一定限制。为了不失时机地发现和培养运动人材,最大可能地造就攀登运动高峰的后备力量,科学地、系统地抓好青少年的全面身体训练,是获得事半功倍成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李明 《中华武术》2009,(5):53-55
所谓恢复是使用合理的恢复方法与手段,加速消除运动员体能与精神上的疲劳,使机体运动能力得到恢复和提高。机体的恢复并不是在运动结束以后才开始的,而是在运动时,随着能量物质分解后再合成,恢复就已经开始了。恢复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运动中恢复阶段、运动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阶段和运动后超量恢复阶段。但是在运动时,能源物质的消耗占优势,恢复过程虽也进行,但是消耗大于恢复,所以总的表现是能源物质逐步减少。而只有当运动结束后,剧烈的消耗停止了,合成过程超过分解过程,人体机能才逐步得到完全恢复。而恢复的快慢与所采用的方法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能在竞技场上战胜对手,夺得好成绩,有些运动员在比赛前便采用大运动量训练,这样做其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事与愿违,使自己原有的技术水平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为什么大运动量训练后成绩反而欠佳呢?这是因为机体的运动能力都受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的限制和制约。大运动量训练后影响比赛成绩的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由于大运动量训练而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暂时降低,而且短期内不能马上达到恢复或超量恢复水平,如果大运动量训练后马上参加比赛,这样就会影响血液携带氧的能力。运动时人体的摄氧量远远满足不了机体激烈运动的需要。由于摄氧量的减少,必然导致肌肉工作能力的下降,严重的还  相似文献   

18.
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营养与补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连世 《游泳》2000,(4):6-9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 ,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是 ,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 ,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 ,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 ,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 ,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因此 ,高原训练作为一种特殊条件下的强化训练手段 ,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对机体的刺激深刻 ,可望得到超量恢复 ,提高机体的机能储备。通过高原训练 ,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机体抗缺氧和耐酸潜能及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高原训练也可以对人体产生一些不利的影…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中长跑等项目的训练中,经常会采取有氧训练的方式,调节训练负荷,达到提高心肺功能以及血液携带氧气能力等目的。运动训练学指出,运动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充分利用人体  相似文献   

20.
运动后机体能源物质的恢复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体运动离不开能量,运动的全过程是一个不断消耗能量,又不断补充和恢复能量的过程,其中包括磷酸盐(ATP—CP)糖元,蛋白质和脂肪等能量物质的消耗与恢复。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和掌握各种能源物质恢复过程和代谢产物(乳酸等)的消除问题,这无疑在运动训练中对提高人体机能水平和运动成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