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材料作文的写作一般要有这样六个步骤:一、引述材料。引述材料即用简洁、概括性强的语言总述所给的材料。引材料,要抓取材料中为文所用、凸现主旨的关键词句,开篇入题,而不是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都是“话题作文”。如,1999年关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2000年的关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2001年关于“诚信”的话题,2002年关于“心灵的选择”的话题。写作这一类作文,既不是让你从材料中引申出一个哲理来加以论述,也不是让你就材料讲的生活故事来谈思想方法等问题,所谓“材料”,其实只是给你一个引  相似文献   

3.
张玉霞 《教育文汇》2003,(11):24-24,4
多年来我们是“教书”,书是教学的依据,而且是唯一的依据,结果教师成了教材的奴隶。现在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可以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了,即用教材为媒介培养发展学生。苏教版教材主编洪宗礼说:教材不是化瓶,也不是展示厅,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引  相似文献   

4.
一、1.C(本题四个选择肢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A项“交通工具”指的应是“蛋白质”,而不是“小型分子团”。命题者设置了“张冠李戴”的“陷阱”。B项“仓库”指的不是“半导体材料”而是“存放半导体材料的地方”。属于偷换概念,即“偷梁换柱”。D项“施工队”是由“其他半导体材料或掺杂剂结合的多肽分子”组成的,而不是“多肽分子”本身,设置的陷阱为“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5.
引证法是一种重要的论证力法。如果运用得当,分析深刻,不仅使行文活泼,文章的中心论点有坚实的根基,还能使读者增长知识,得到哲理的启迪,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高中学生的议论文差不多都能引用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言论来证明论点。但是,他们往往不善于阐明这些言论的深刻含义,往往是浅尝辄止,有的学生还只是简单地靠引用的话压人,缺乏说服力,教师有必要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怎样才是正确运用引证法呢?这要从其概念和议论文的写作本身来考虑。引证,顾名思义,一是“引”,引用;一是“证”,用它证明论点。写作时既要善“引”,更要善“证”。“引”的问题解决了(这一点易为学生掌握)就要“证”,“引”而不“证”不是好的议论文,那只是“观点加引文”。找到引用的理论依据,这是必需的。但是依据本身只是一种材料而已,它不能代替论  相似文献   

6.
孙艳春 《文教资料》2009,(36):94-95
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挑战.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本文作者在上《谈礼貌》这堂课时,认识到要“定”好“目标”、“设”好“问题”、“悟”好“教材”、“引”好“文情”、“创”好“语言”、“用”好“仪态”。  相似文献   

7.
引用的艺术     
对于“引用”,很多修辞学家给它下过定义。刘勰在《心雕龙》中说,所谓“引用”,即“明理引乎成词,征义举乎人事”。这一说法即从“引乎成词”和“举乎人事”两个途径来说明“引用”所应达到的两个目的——“明理”和“征义”。王希杰先生在他的《汉语修辞学》一书中也说过:“引用,就是在自己的话语中插入现成话或故事等,以达到提高表达效果的目的。”然而定义仅仅是定义,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引用”这种修辞手法远不是简单地“引”而“用”之,其艺术效果也不是把别人的东西搬过来就会自然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要引出“一桶水”王荣韬传统教学认为“教师具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而当今教学则是“教师用一杯水引出学生一桶水。”一个是“给”,一个是“引”,给的结果是使学生死记硬背、照抄照搬,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创造性、灵活性。而引的效果是使学生思维敏捷、学...  相似文献   

9.
李姿琼 《贵州教育》2010,(19):40-41
教材是为达到特定的数学目标而使用的材料,但不是必须遵循、不可变更也无可选择的教学依据。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要把教材用好并不简单,尤其是苏教版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审视和探究的眼光对待教材,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认同或标新立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比如细节上的精雕细琢,不同领域内容的巧妙融合,不同学科的融会贯通……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竖式除法”时是如何“打扮”数学的。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观念的转变,强调教材的教具作用地理专业人士指出:地理教材是“学”的材料,而不是“教”的材料;地理教材不是教学的依据,更不是考试的依据。如何正确领会这种观点,准确把握“学”的材料和“教”的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处理教材非教学依据与学生依据教材学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本利用新出土的献材料,从引《老》、用《老》的角度,论证古本《子》当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今本《子》与《淮南子》的关系,可以用“两次抄袭”的模型来解释。一方面是《子》在引《老》、用《老》,另一方面《老子》本在流传的过程中,也因为《子》的影响而发生着改变。  相似文献   

12.
科学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需要指出的是,“用教材教”并不是脱离教材的施教,而是为更好地使用教材,达到用活教材之效果。因此,科学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13.
李密《陈情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课本中将“婴”译为缠绕,由此引中为疾病所纠缠。而“婴”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的义项是“初生儿”,“婴”既然不是通假字为何会有词义相差如此之大的义项?  相似文献   

14.
一、地理教材的概念1.地理教材是“学”的材料,而不是“教”的材料教材本不应该姓“教”而应该姓“学”,教材是为学生的学而编的。因此,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他们学习的需要出发,使地理教材编得富有  相似文献   

15.
“把字句”中“把”的介引成分不是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的,它原本就在“把”后,介词“把”的介引成分不宜理解分析为动词的宾语提前;在语法研究中作具体分析时,把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结合起来分析,“把”的介引成分一般来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己知的人或事物。  相似文献   

16.
“循环系统”是中学《生理卫生》一大重点,而“输血和血型”是其中难点之一。难学难教,且无教具可用。我设计的“ABO血型磁性演示模型”能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说明“输血和血型”一节中的主要问题。一、配件1.“红细胞”一个。用纸浆或胶泥、石膏、塑料等各种材料制作均可。双凹圆饼状,直径18厘米,外周厚7厘米。如果材料不是红色的,可涂上红油漆。制作时在上方竖向嵌入两  相似文献   

17.
《吕氏春秋·察今篇》有这么一句话:“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其中,“引婴儿”之“引”是怎样一种动作?旧注本原无解释。中华书局出版的王范之《吕氏春秋选注》释此“引”为“牵”,而中学语文课本选入此文时,亦把此“引”字注为“牵引”。  相似文献   

18.
要充分发挥读的功效,真正起到“以读代讲”的作用。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所能奏效的,要靠教师的得法引导。教师要认真研究、正确而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阅读中“引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当前,“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普遍接受。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是依据教材的知识框架,对教学活动或情境材料加以更新或替换,而对于教材知识却不敢越雷池半步,在知识内容的取舍、重难点知识的确定、知识结构的重建等方面,还很茫然。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教师应当在以教材为主要依据的基础上,学会“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