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释疑解难 1) 动词前的“见”字不全都表被动 上古汉语“见”字常用做表被动的助词,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形式上带“见”字的不全是被动句,主语是施事者、主动者。如: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不是慈父被背弃,而是慈父去世,背弃李密。又如: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是母兄被骄惯,而是母兄骄惯我。“见”字丧失了表被动作用。现代汉语还保留这种用法,如“请您见谅”等。  相似文献   

2.
2 知识通论释疑解难 1)关于被动句中的“见”字 谓语动词前用“见”字表示被动,“见”是助词,是表被动的标志。中古以后,动词前用“见”字的,有的已不表示被动。如《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便是。 2)关于“其”字的语法功能 代词“其”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是否全是定语,存有不同见解。关键是除经常做定语外,也用做主语,用做分  相似文献   

3.
2 知识通论释疑解难1)关于被动句中的“见”字谓语动词前用“见”字表示被动,“见”是助词,是表被动的标志。中古以后,动词前用“见”字的,有的已不表示被动。如《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便是。2)关于“其”字的语法功能代词“其”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是否全是定语,存有不同见解。关键是除经常做定语外,也用做主语,用做分句主语,或主谓词组主语。例如:(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相似文献   

4.
许海丽老师在《(孔雀东南飞>中“见”字解》(载《语文知识》1996年第9期)一文中,对《孔雀东南飞》中出现的五处“见”字都作了明确解释,但其中把“渐见愁煎逼”的“见”解释为“介词,表被动,译作‘被’”,笔者认为是错误的。略作阐述如下:“见”表被动在古汉语中尤其先秦两汉文章中是最常见的。但“见”表被动有不同于“为”、“被”等表被动的语法特征:(一)表被动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常用介语“被”字去表示。被动句的主语是受事,即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个“被”的宾语是施事。“被”字强调被动性,说明主语受到什么遭遇,并用它表示某种不如意的事,这是汉语里被动句的特点。只不过古汉语里极少用“被”字去明显的表示被动。本文所说的被动表示法是指借助一定的表示被动的字而造成的句法。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表示法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有形式标志和无形式标志两种。具体内容如下: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于……”式: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①是孔丘逐放鲁君,曾不用于世也。——(《盐铁论·利议》)②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于臣。——(《韩非子·喻老》)  相似文献   

6.
《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文有多处错误,其中,有的属于知识错误,有的属于逻辑错误。一、知识错误 1、这些“龙骨”并不是真正的龙骨头,而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当时使用的象形文字。从诸多的资料来看,已发现的殷商时文字有三千五百个左右。从六书上说,有象形字,也有会意字、形声字和假借字等。(见胡裕树编《现代汉语》增订本170页,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167页)单说“象形文字”是不能概括甲骨文的六书情况的,仅从初中语文第四册“后附”《汉字形体的演变》表中所列的甲骨文字便可看出这一点:“刃”是指事字,“武”是会意字,“龚”  相似文献   

7.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种句子叫主动句;另一种是,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这种句子叫被动句。文言被动句常见的形式有四种: 1.用“于”表被动,即在动词谓语后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如:而君幸于赵王。 2.用“见”表被动,即在动词前加“见”。如:欲予秦,秦  相似文献   

8.
<正>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王力《古人汉语》:生孩六月,“大意是:生下来六个月刚懂得笑的时候。孩,小儿笑。”(见修订本第三册第921页)我以为此说值得商榷。“生孩六月”应说成“生下‘我’才六月”。 “生孩六月”本是在相对于“慈父见背”中所表现出的一句具有人事背景意义的话。 作为这人事背景所反映出的“事”,“生孩六月”当不可能为“慈父见背”所处的一种肃穆气  相似文献   

9.
“见 动词”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它通常用来表被动。例如: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蔺列传》)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两个例句中,“见 动词”结构就是用来表被动的,这里的  相似文献   

10.
《马氏文通·受动字四之二》:“‘可’‘足’两宁后动字,概有受动之意。”王泗原先生对马氏之说又有所发明,他说:“古语文,助动词可字但用于动词之被动式,主语为受动者。”又说:“古语文助动词可,表被动。主语为受动者……动词非被动不得用可。”既云“但用”,又谓“非……不得用”,所论非常肯定。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者又进一步认定“可”为表被动的助动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句,课本注:“可使报秦者,可叫他回复秦国的。可,是表被动的助动词,与‘可以’的用法不同。”“可”是不是但表被动,是不是表被动的助动词,很值得商榷,特别是当这种观点已经被引进中学课本的时候,尤其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汉语动词被动化理论对“被”字句的生成进行新的探索,认为汉语的“被”字句不是通过移位生成,而是通过“纯粹合并”生成。汉语动词被动化的基本结构可以表述为“……被VP……”。长、短“被”字句具有不同的生成模式,短“被”字句是汉语“被”字句中的基本式,长式“被”字句中“被”字后面的名词是动词功能“再造”的结果,不能随意省略。汉语“被”字句中的其他典型结构可以解释为,以初级收敛为前提,由动词进行功能“再造”后而产生的VP重新参与被动化。  相似文献   

12.
主语不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这种句式叫做被动句。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多用“被”字,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则复杂得多。请看《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一段文字:(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兵挫地削,为天下笑。前两句是用介词“于”表示被动,第四句是用介词“为”表示被动。  相似文献   

13.
本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汉语被动句的认知语义基础,主要探讨了“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变化对汉语被动句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制约作用。研究发现,在汉语被动句的打造过程中,“被”字的语义状态化表现为“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由离散性和时间性衰减为非离散性和非时间性;“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衰减是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结构“N2 被(N1)V”语法化为“S. 被(O)P”语法结构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最常用的汉字是什么?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秦牧曾说:“实际上,我们经常用得上,富有生命力的汉字不过是四五千个罢了。”(见《语林采英》第2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于1988年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常用字2500字,次常用字1000字。那么,最常用的究竟是哪些字?有人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进行统计后发现,书中出现最多的不是宝玉、宝钗的“宝”,亦非宝玉、黛玉的“玉”而是“了”字,共出现20545次,其次超1万字的还有  相似文献   

15.
我教被动句     
一说到被动句的教学,常见的方法是,向学生摆出古汉语中的被动格:“被”“为”“见”“受”“于(乎)”“见……于……”“为……所…”等。但如: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2、屋子已经打扫干净。  相似文献   

16.
何鑫 《现代语文》2006,(9):127-128
零主语"被"字句简称"零被句",是近代汉语中一类较为特殊的句子.俞光中在《零主语被字句》(1989)一文中,将其定义为:"被"前没有被动受体,句子没有主语(不是省略)的两种被字句.这两种"被"字句分别是:R1(被一人抱住刘知远);R2(正在途中,被鲁智深要行便行,要歇便歇,那里敢扭他).俞氏还指出,R1"被"表动词被动,因此是被动句;R2"被"不表示动词被动,因此是被字句但不是被动句.换言之,"零被句"从语义角度可分为表被动关系的被动句和不表被动关系的"被"字句两种.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先来看两组例句: Ⅰ组中的两个“有”都是动词:一个表领有;一个表存在。这是大家所公认的。问题是Ⅱ组中的“有”,分歧就大了。有的说是动词表比较(如吕叔湘先生等),有的说是介词表比较(如宋玉柱《介词“有”应该肯定》,见《汉语学习》一九八七年第二期)。  相似文献   

18.
杨蕾  唐功杰 《读写月报》2022,(10):32-33
<正>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下册,将《陈情表》一文中的“所见明知”注释为:“明明白白知道的。见,表被动。”这个解释有些牵强附会,令人莫名其妙。将此处的“见”字视为表示被动的看法并不恰当。不揣浅陋,笔者试释于下。首先,“明明白白知道的”根本就没有丝毫的被动意味,并且与“见,表被动”一致不起来。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语被动句出现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吃”,它多用在“元人戏曲和明人小说里”。产生于元明之际的《水浒全传》(以下简称《全传》)中,“吃”字式便是占第二位的被动句式。“吃”,原本是一个及物动词,“吃”的宾语自然是“吃”这个动作的受事者。如果这种受事宾语成了叙述的对象即作了句子的主语,这个动词“吃”便会引申出“承受”、“遭受”、“感受”、“捱”等义项。例如:  相似文献   

20.
<正> (48)骄:从马,乔声=从马,从乔,乔亦声 《说文》:“马高六尺为骄。”即与“乔”义中的“高”义通,“乔”的“高而曲也”(《说文》)义,这在前文已作了说明。 另:乔乔,指挺立而高的样子。如扬雄《法言·修身》:“田圃田者莠乔乔,思远人者心忉切.”骄骄,状草高而盛貌。如《诗·齐风·甫田》:“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正因为此,所以“骄骄”也可直接作“乔乔”,如上例“维莠骄骄”,《韩诗》即作“维莠乔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