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艳芳  衡世果 《寻根》2012,(2):42-48
农历三月是春回大地的月份,也是节日众多的月份,“寒食节”“清明节”是其中的重头戏。踏青插柳、扫墓上坟、祭祀先祖,做秋千之戏,几乎每天都有活动。而初三又是整个三月里非常重要的一天,是古代的“上巳日”,也曾与清明重合,又逐渐消失,只保留了延续至今的清明节。在很多民俗文献资料中,  相似文献   

2.
清明节在中国传统节日里有它独特的地方,除了节庆内容有特色,还有两点与他节不同:一是与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重合,二是与另一节日“寒食”合一,这自然有一个历史生演过程。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祭祖,其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朗气清,草木披绿,适宜户外活动,故伴随扫墓而有踏青、郊游、文体活动,还有戴柳避邪的民俗,使清明节在追念祖亲的肃穆氛围中增添了欢乐吉庆的成分。  相似文献   

3.
《寻根》2016,(2)
正潮汕人过清明节,常见的民俗活动有扫墓祭祖、食薄饼、蒸朴籽粿、踏青郊游等。然而在潮汕的个别地方,流传着一些与清明节相关且独具特色的奇特风俗。农历二月十七日过清明清明节虽没有确切的日期,但一般是在农历三月初,而在揭阳炮台新明村,固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七日过清明节,该村叫作"家门兴,二月十七过清明"。相传,新明村先民谢老大,为人忠厚老实,对待兄弟情深。在分家时,谢老大把良田、豪宅、肥猪等上好家产让给三个弟弟,自己只留下两亩水田。分家之后,恰逢三年大旱,谢老大的田园  相似文献   

4.
梁涛 《华夏文化》2003,(3):23-26
一《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是孔子陈述自己心路历程的重要言论 ,而其中“知天命”、“耳顺”等向来是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问题。对于“知天命” ,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宗教的 ,认为天命即天之意志和命令 ,如有学者说 :“我们可以说‘知天命’也就是知天的意志与定则而尊行之 ,这自然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的知识 ,亦为行为的起点。故‘知天命’即应‘畏天命’ ,‘畏天命’就是随时谨慎小心 ,在行为上多作检讨。”①但如果这里的天是指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天 ,那么 ,它显然不符合孔子的原义 ,因为此一内容的天命是《诗》、…  相似文献   

5.
采诗 《寻根》2005,(4):116-117
台湾李敖先生的代表作《独自下的传统》,在谈到中国妇女何时才有自己的名字时说:“汉朝才开始有女人私人的名字,有的还是没有,只叫做什么什么‘氏’而已。”这里所说的“女人私人的名字”,就是姓名学中妇女的大名,不是字,也不是小名,更不是称谓。  相似文献   

6.
曾德雄 《东方文化》2000,(5):120-121
邓晓芒教授在一篇章中,提出了一个概念:“要字句”。他说:“所谓‘要字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的句式,有时不一定包含‘我们’,常常连‘要’字也省掉了,但意思每个中国人都懂。”“《论语》是中国传统官样章中泛滥成灾的‘要字句’的始作俑。”“在‘要字句’中,‘为什么要’是不能问的,一问你就成了异端,……因此是一种权力话语。”“一介儒生,权力从何而来?来自道德上的制高点,而道德制高点又是基于自己情感上的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情感合乎自然情理(天道)。”(邓晓芒:《孔子与苏格拉底言说方式的比较》,《开放时代》2000年3月号。)  相似文献   

7.
附《论语》“学而”、“为政”章今读示例论语─—孔子对话录(共20篇,500章)[记]何谓《论语》,说法不一。据近人赵纪彬“论语新论导言”(见《中国哲学》第10辑,三联书店1983年出版,北京):“‘论’字有‘整理’、‘撰次’等义;‘语’字谓‘二人相等...  相似文献   

8.
《简爱》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评论界的重视,传统的评论是以简为中心,对于隐身于桑菲尔德庄园阴冷黑暗的阁楼上的伯莎评论却很少,这些仅有的评论也往往简单、草率:“要么加以边缘化,让其游离于中心之外,用于铺垫和陪衬中心人物之用,要么加以妖魔化,对其贴上诸如‘恶魔’、‘吸血鬼’、‘疯女人’、‘弃妇’、‘变态者’等一个个十恶不赦的标签。”直到女权主义的兴起,伯莎才从女权主义角度得到重新解读。吉尔伯特和库巴合著的悯楼里的疯女舢一书,为人们洞开了伯莎黑暗阁楼的一扇“天窗”,伯莎以一个女性控诉者的形象由阴暗的阁楼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之内。  相似文献   

9.
刘易斯·卡罗尔在一八七九年声称:“我生活的三分之一时间好象是花在收信上,而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则用于回复信件。”一八八七年他又写道:“生命似乎都耗在书写函件上;我逐渐认为,‘人’的恰当定义应该是‘一种专门写信的动物’。”确实,有一份记录表明:刘易斯·卡罗尔在他活着的最后三十七年  相似文献   

10.
冯少波  王毓红 《寻根》2013,(5):11-17
中国的文字符号,没有哪个比“孝”字更牛。一个孝字就有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论述,而且还是千古流传的经典,这就是十三经中的《孝经》。历代帝王为《孝经》作注的就有9位,为《孝经》释义的历代学者有数百家之多,《隋书·经籍志》所载《孝子传》就有6种,清人茆泮林稽古辑佚,编成《孝子传》9种。清朝咸丰年间,黄小坪编纂《百孝图说诗传》,收集行孝人物123人。中国历史上,行孝之人,年轻男子可以“举孝廉”,以孝获益者不计其数;已故女子可以挂牌匾、立牌坊,以孝赴死者不可胜数。孝字的重要性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人之为人也要用孝字来衡量,人的教育或教化的“‘教’字也是从‘孝’演变而来的。即‘孝’字加一表示使役的偏旁‘攵’,意思是‘使……孝’”(林语堂:《中国人》)。  相似文献   

11.
周士琦 《寻根》2000,(4):106-107
“发烧”和“发烧友”这两个词语时下相当流行。日前在某杂志上曾读到一篇谈“发烧”一词的文章,作者认为“发烧友”中“发烧”之说是“发烧”原义的引申义:“‘发烧’一词原义是体温增高,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也说‘发热’。现在已经出现了引申义  相似文献   

12.
清明与扫墓     
清明与扫墓杨安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描写清明时节的情景,诗中写道:"清明时节,细雨绵绵,看到家家扫墓祭祖的景况,路上行人心头涌起无限惆怅,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清明扫墓祭祖的风俗。中国古代大...  相似文献   

13.
说"碗"     
李佳 《华夏文化》2011,(1):25-26
碗何以得名?我们查阅了以下几种字词典中的释义:《汉语大词典》:“一种口大底小的食器。一般是圆形的。”《辞源》:“圆形敞口的食器。本作‘梳’、‘盘’。”《汉语大字典》:“盛饮食的器具。”读罢这些说解,我们会想,难道是由于碗的口径呈圆形所以我们名之曰“碗”?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 白蒂(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教授,研究中日历史与文化,著有《远东国际舞台上的风云人物:郑成功》等):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南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沦陷多年的台湾。但我们对英雄郑成功在国际领域的作用所知甚少。  相似文献   

15.
写郑成功的历史剧,就数量而言,应该说是相当可观了,在我国大陆,在台湾,在日本,都有以郑成功为主人公的剧种。然而,真正成功的佳作,可谓凤毛群角。许多剧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把这个民族英雄神化了。一个完美的神,他的形象越是高大,人们就越是只好抬起头来仰视他,而在情感上是难以引起共鸣的。福建人艺的历史剧《沧海争流》(周长赋编剧)好就好在写了一个走下神坛的郑成功。他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可是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这些矛盾和痛苦比普通人要强烈一百倍。我要说,他简直就是问世纪中国的哈姆雷特!贯穿全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一、淮阳“泥泥狗”的文化渊源 淮阳,古称陈州,中国历史“三皇五帝”之伏羲氏建都地,也称“太吴之墟”。相传上古伏羲氏在此建立了“画八卦、制图腾、做琴瑟、定官职、教化先民”等6大功绩。据说,埋葬伏羲氏头骨的陵园在城北,史称“太昊陵”,又叫“人祖庙”。当地广泛流传伏羲和女娲结为夫妇,捏土做人,繁衍人类的传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太吴陵隆重举行“人祖庙会”并有传统娱乐活动和贸易交流。  相似文献   

17.
魔术师     
你在梦中哭醒“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死了?”我说“,你在做梦。我们哪有孩子?”“有的,我们有一个。可是它死了。”你依旧在啜泣,汗水涟涟。“瞧,亲爱的,你叫‘它’这证明我们从未有过孩子。如果真的有,你就会喊‘她’或‘他’。”我轻拂着你的头发。我亲吻着你的面颊。你的体温开始下降。你再次昏昏欲睡它本该有个名字。“男孩儿的名字或女孩儿的名字,可这名字却总在我醒来前消失得无影无踪。”是的,在你入睡之前一切本未发生。■You woke up crying"Why did our baby die?"I said,"You're dreaming.We don't have a baby.""Yes,we do.But i…  相似文献   

18.
对公盨铭“乃自作配鄉民”的考释,当联系西周“天配观”。西周“天配观”由“天立配”与“天所立者必‘配天’、‘配天命’”这互相密切联系的两方面内容构成。在对“自作配”的考释中,混淆了西周“天配观”密切相关而截然有别的两方面内容,是导致考释多歧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问题,引起学界的重视。费老说,“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也许可以说,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一种具体体现。最近,许多文章中提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包括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光明日报》2000年11月7日)  相似文献   

20.
苍生     
贾浩义 《寻根》2010,(2):F0004-F0004
书话,一般指有关书事的轻淡的短文,人称是“与‘漫卷诗书’最为相称的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