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是方豪撰写的一部人物传记集 ,也是他研究天主教史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以中国天主教史上有关人物作为叙述中心 ,以人为经 ,以事为纬 ,史以人类 ,人以史传 ,基本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从人物的活动中可以窥见当时教会的活动情形 ,实为一部中国天主教史。首先 ,方著虽为列传 ,实重“史”字。无论是从书名、选材到整部书的结构安排 ,无不体现这一特点。在序言中 ,方豪对其书名有一解释 :“我之所以取名《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 ,而不取名《中国天主教人物传》 ,可见我重在‘史’字。”从全书来看 ,书中所列人物 ,以记其成就…  相似文献   

2.
北宋司马光《古孝经指解》所据经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古孝经》,南宋以来凡谈《古孝经》都依本于此。清鲍廷博还将“指解本”经提出来,冠以“宋本古孝经”之名刻入《知不足斋丛书》之中,《四库全书》也照样收录。今人还用传世“指解本”与日本传《古孝经》相比较,认为“日本传本比‘指解本’时代更早、内容也更可靠”。本通过考察传世“指解本”《孝经》和大足石刻范祖禹书《古孝经》,发现今传《古孝经指解》并非司马光的原本,而是经过后人改编,将其与范祖禹《古孝经说》、唐玄宗《今孝经注》相合并,在经上已有很大改动,已不再是司马光作《指解》时的原本了。后人根据传本《指解》经来考察《孝经》的今古问题是非常靠不住的。本认为,为了恢复司马光原书的旧貌,应以大足石刻本“古”对传世《指解》进行重新整理和校正.  相似文献   

3.
传统孝道的现代境遇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群忠 《寻根》2006,(4):16-21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的确,孝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孝经》是儒家的十三经之一,按《孝经》的说法,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化与文明得以产生的基础。实际上,在传统中国,最重要的道德就是孝与忠,它们比“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还要重要。  相似文献   

4.
说"碗"     
李佳 《华夏文化》2011,(1):25-26
碗何以得名?我们查阅了以下几种字词典中的释义:《汉语大词典》:“一种口大底小的食器。一般是圆形的。”《辞源》:“圆形敞口的食器。本作‘梳’、‘盘’。”《汉语大字典》:“盛饮食的器具。”读罢这些说解,我们会想,难道是由于碗的口径呈圆形所以我们名之曰“碗”?  相似文献   

5.
附《论语》“学而”、“为政”章今读示例论语─—孔子对话录(共20篇,500章)[记]何谓《论语》,说法不一。据近人赵纪彬“论语新论导言”(见《中国哲学》第10辑,三联书店1983年出版,北京):“‘论’字有‘整理’、‘撰次’等义;‘语’字谓‘二人相等...  相似文献   

6.
顾关元 《寻根》2002,(5):108-109
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它的发明是古代的一件大事,对推动社会进步有重大意义。《说》日:“车,舆轮之总名也。”段注:“车,以人所居,故《考工记》日:‘舆人为车。’‘车,舍也,行所处若屋舍也。”传说,车最初为黄帝所造,少吴时用牛来牵引,至禹时才开始由奚仲改用马来牵引。《吕氏春秋》及《山海经》等古籍又有车是由夏代的奚仲父子发明之说,其实奚仲父子只是对原来的车作了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7.
董姓源流     
董小康 《寻根》2010,(3):126-127
董姓起源“董”字在《说文解字》里作“蕫”,从拜童声。汉代通儒杜林在《仓颉训诂》中说:“董为藕。 ”“蕫”正式变为“董”字来使用应始于东汉。据王钧《说文解字句读》里讲: 至董卓时,童谣云:‘千里草,何青青。’知之为董,自东汉始矣。从释字来看,  相似文献   

8.
曾德雄 《东方文化》2000,(5):120-121
邓晓芒教授在一篇章中,提出了一个概念:“要字句”。他说:“所谓‘要字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的句式,有时不一定包含‘我们’,常常连‘要’字也省掉了,但意思每个中国人都懂。”“《论语》是中国传统官样章中泛滥成灾的‘要字句’的始作俑。”“在‘要字句’中,‘为什么要’是不能问的,一问你就成了异端,……因此是一种权力话语。”“一介儒生,权力从何而来?来自道德上的制高点,而道德制高点又是基于自己情感上的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情感合乎自然情理(天道)。”(邓晓芒:《孔子与苏格拉底言说方式的比较》,《开放时代》2000年3月号。)  相似文献   

9.
王宇信 《寻根》2008,(4):125-129
前不久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页地名“宁”字条下说:“宁,商周地名。春秋为晋邑,即今河南获嘉县。《左传》:文公五年(前622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杜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韩诗外传》卷三,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因名修武,秦置修武县于此。”  相似文献   

10.
移孝为忠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东汉以前,儒学多主孝而从忠,认为孝优于忠,孝重于忠。提出居家若孝悌,在朝必公忠。《孝经》把孝提升为先王的至德要道,提升为天经地义的做人准则。其言“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故以孝事君则忠,  相似文献   

11.
李正宇 《寻根》2001,(6):56-60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邪邪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吃人”二字,入木三分地概括了历代统治的血腥历史,尖锐而凝炼地表述了这漫长历史的本质内涵。它成了我国现代学语言中一个常用的比喻词语。但从历史角度考察一下,“吃人”又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确实发生过、存在过的事实,甚至在明时代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余风未绝。  相似文献   

12.
衷氏源流考     
衷鑫恣 《寻根》2020,(1):116-119
“衷”姓是我国比较罕见的姓氏,原本为“哀”。现在主要聚居于福建武夷山市(旧崇安县),江西南昌县、万安县、赣州市,湖北监利县及台湾地区,他处也有零星分布。关于哀氏的概述,郑樵《通志》卷二八载:“哀氏,谥也,未详何王公之谥与。汉有哀章,事王莽。金陵有哀仲,种(梨)。《述异记》宋有哀道训,望出南康东阳。今建州多哀族。”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六云:“哀,《后汉书·更始传》:‘王莽使国将哀章守洛阳。’(唐章怀太子)注曰:‘《风俗通》,哀姓出自鲁哀公之后,因谥以为姓’。  相似文献   

13.
释"如"     
吉霞 《寻根》2007,(6):54-55
如,甲骨文写作 《说文》:“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认为,“如”是“女”字的后出分化字。“女”,甲骨文写作“孝”,《说文》:“女,妇人也,象形。”此说流传甚广。《甲骨文字典》对女字的解释为:“象屈膝交手之人形。妇女活动多在室内,屈膝交手为其于内居处之常见姿态,故取以为女性之特征,以别于力田之为男性特征也。”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忠孝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孝”意即忠君孝亲 ,它本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论语·八佾》谓“臣事君以忠” ,要求臣下对国君效忠。《孝经》说 :“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孝的初始含义是孝敬父母 ,这是子女在家庭中必须履行的义务 ,推而广之 ,每个社会成员对于社会也应承担“尽孝”的责任。这样 ,儒家就以忠孝为纽带 ,把个人、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 ,给每个社会成员规定了立身行事、居家做人的基本准则。孙中山自幼飘泊海外 ,深受西洋文化熏陶 ,儒学根底并不扎实 ,用他自己的话说 ,《四书》、《五经》还是从洋文中学到的。他曾竭尽全力宣传西洋文化…  相似文献   

15.
鲁西奇  罗杜芳 《寻根》2002,(2):24-27
在阅读和生活中,时常见到异地同名的现象。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到先秦时有三个丘舆、两个鄢陵、两个械林、两个重丘、两个姑蔑、五个盂、两个州国、两个楚丘、五个昌黎,并指出:“汉时,县有同名,大抵加东、西、南、北、上、下字以为别,盖本于《春秋》之法。燕国有二,则一称北燕;邾国有二,则一称小邾,是其例也。若郡县同名而不同地,则于县必加一‘小’字。沛郡不治沛,治相,故书沛县为‘小沛’;广阳国不治广阳,治蓟,故书广阳县为‘小广阳’;丹阳郡不治丹阳,治宛陵,故书丹阳县为‘小丹阳’。后人作史多混书之,而无别矣。”  相似文献   

16.
高培华 《寻根》2012,(5):26-29
孔子据鲁国史记编纂《春秋》,不仅是编修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简略记述了春秋时期242年的历史,还常常以一字寓褒贬,借以表达其王道政治观点,以谨严的措词惩恶扬善,所谓“微言大义”。故《孟子·滕文公下》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有文献明确记载,“《春秋》三传”之《公羊传》《谷梁传》都传自子夏;至于《左传》,近现代学界有谓“子夏作”,有谓成书于“子夏门下一再传弟子”,可见子夏是《春秋》最主要的传人。  相似文献   

17.
说“婴”     
修订本《辞源·女部》“婴”字条的第一个义项是:“初生的女孩。《玉篇》引《仓颉篇》:‘男曰儿,女曰婴。’”也就是说《辞源》的编者认为“婴”的最早义项是“初生的女孩”,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此释义有误。古多称初生儿为嫛婗,《释名·释长幼》:“人始生曰婴儿??或曰嫛婗。”唐·张谔《三日岐王宅》诗:“玉女贵妃生,嫛婗始发声。”  相似文献   

18.
巴字趣谈     
巴字趣谈赵进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巴字说:“巴,蛇也。或曰食象蛇。象形。”近代学者章炳麟在《文始》中肯定许慎的解释:“《山海经》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则巴蛇为本义。”现代《汉语大字典》,因袭巴字的传统解释,将其第一义(本义)定为:“古代传...  相似文献   

19.
王宏波 《华夏文化》2003,(4):64-64,F003
《书法》2 0 0 1年第 12期刊登了李永炎、李昌和的文章《退思斋藏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新识》(以下简称《新识》) ,文章为分辨《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拓本的朝代 ,以董其昌的话开篇立论 :“碑文以‘何以’、‘纷纠’、‘出’五字未损者为唐拓” ,继以明确为北宋拓本的翁跋本、墨皇本为参照 ,通过列表、图例对比的方式 ,把退思斋藏本中的“何以”、“纷纠”、“民智重以苦”等字的存在状态与北宋翁跋本、墨皇本中相应的字进行了一一对比 ,指出退思斋藏本之“何以”、“纷纠”四字完整 ,“民智重以苦”五字清晰无损 ,均胜过参照的两北宋拓…  相似文献   

20.
邱志红 《寻根》2008,(5):35-40
黄兴涛先生曾以“晚清英文语法概念和知识的最早传播”为题,对英语在华传播史上最早出现的几本鲜为人知但却极具重要意义的英语文法书进行了系统考订(详见《文史知识》2006年第3、第4、第5期),指出《英国文语凡例传》是我国“第一部中英文对照的英语文法书”,《文学书官话》是“以中文‘讲明’英语文法学的最早著作”,而《文法初阶》则是“中国人独立汉译的首部完整的英语文法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