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4 毫秒
1.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对2003-2013年我国发表的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认为目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要从保护与传承研究、区域性研究、个案研究、传承人、法律保护、校园传承、传媒研究、社会学研究以及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借助媒介传播方式来提升公众自觉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学校的教育中来深化保护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引入到体育旅游开发,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个案分析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周口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表明:周口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在政府和民众认知态度、传承模式、传承队伍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传承机制、规范传承人认定机制、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产业化、坚持原生态传承与弘扬创新相结合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与措施,旨在为周口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保护,但是在传承人的选拔方面存在很大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武术传播学角度分析总结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必备的素质,提出了武术传承人的选拔与考核制度,以期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做出有益的建议.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念.介绍传统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缺少总体性、前瞻性、长远定位与规划;传统武术的传承主体缺位;传统武术代表性传承人遴选不够严谨;传统武术动态传承方式不足;传统武术保护传承效果缺少评估、反馈机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传统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嫩江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传承人的现状和影响传承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武穴岳家拳为个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荆楚民俗体育传承特性、传承危机及保护现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武穴岳家拳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武术价值、健身价值。制约发展的因素: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现代竞技体育冲击;传承人青黄不接;理论研究偏窄等。建议:建立体育非遗资源库;加强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把握时代机遇,注重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以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为研究对象,对传承人的基本情况、保护措施、发展困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全面展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资金补助、政策倾斜等措施为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了保障。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危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边缘化、民族传统节日淡化、传承人收入低等是当前传承人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8.
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民族文化复兴的迫切要求,石锁运动2011年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流传于华东和华中地区,江苏省民间石锁活动尤为活跃。通过与民间石锁传承人共同研究,践行高校文化教育和传承的职能,运用现代管理学的pdca循环模式进行教学管理使石锁运动技术在高校中得到较为完整的传承,并从文化保护、研究与创新及社会普及与推广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生产和发展是最好的传承,运用质量管理方法是其在校园中进行可持续传承的有效方法,利用高校的文化桥梁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充分发挥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功能,中华民族优秀的古老体育文化必将历久弥新,普惠社会。  相似文献   

9.
论土家摆手舞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虽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土家摆手舞的文化生态保护上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因此,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挖掘、抢救、保护的力度,使土家摆手舞文化生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为土家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等方法,以"一带一路"为研究背景,结合文化生态学相关理论,对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进行研究。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与传承意识不够、参与度不高、传承人老龄化、传习人群流失、代际传承萎缩、传承路径过窄、传承目录缺失、传承环境恶化等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的构建原则、实现路径。其实现路径主要是:构建以政府联动机构为主的保护与传承组织机构,采用共建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数据库建设为主的保护手段,开展以民间文化活动和学校教育传承为主的传承方式,实施以整体保护性利用和适度开发资源为主的规划布局。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田野调查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龙舞"的起源、社会文化特征以及传承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龙舞"具有鲜明的民俗体育文化特征,同时具有中原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和武术文化的特征;其传承方式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传承,主要包括群体传承、社会传承和学校传承等;新形势下,民俗体育旅游开发为"人龙舞"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民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着尴尬的困境。幸运的是,国家已经加大对民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在这个进程中,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已经唤醒了人们对其的热爱和追寻。本文以"山西挠羊赛"为视角,通过追溯其发展历史及目前的保护现状,然后分析民间体育非物质文化在法律保护上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积极探寻解决其法律保护不足的对策建议。本文旨在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性,希望对我国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峨眉地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进行了分析。峨眉地域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内涵,为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与视野提供了基础和可能。峨眉武术技术传承的特殊性与身体技术的文化传承方式,彰显了非物质文化要素的特点。峨眉地域武术的发展更多是一种文化层面的保护与发展,因此,在文化语境中去推动峨眉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到利益与实效有机结合,是今后峨眉地域武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4.
易黎 《四川体育科学》2011,(3):29-31,35
中华铜梁龙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的文明,民族的智慧。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中华铜梁龙的起源、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健康的产业经济市场、学校体育促发展等措施和建议。为帮助中华铜梁龙加快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巨大挑战。文章旨在通过对传统武术"扬弃"的探讨,来实现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更好的发展,提升传统武术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创造力与核心价值,更好地对传统武术进行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丰城岳家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西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狮舞,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文章通过对丰城岳家狮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文化价值的探讨,旨在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丰城岳家狮,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活态文化,具有较强的经验性、难言性、稀缺性,因此在"文化环保"运动兴起的今天将之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予以发展具有现实价值。文章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如下路径:科学划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整体性保护;秉承公共性、公益性;适度商业开发;传承人遴选与认定的团体性、民间化,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分析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文化的分类、目前保护的现状与措施等,结果认为:成立专门的申遗机构,与学校体育联合,保护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重新思考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与归属问题,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等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体育非物质文化进行分析,从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概括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以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性、活态性、复杂性、整体性等特点。并从校园、农村、媒体、法律等方面提出了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