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康熙朝大力表彰程朱理学,清初学界一时大有"由王返朱"之势。李光地作为理学大臣,其《读孟子劄记》却反映出"朱陆兼采"的思想趋向,并成为他此期学术的重点与特色。从李光地对孟子"工夫论"的阐释可见他试图用程朱所强调的"工夫论"来弥补陆王"空疏"的缺陷,以实现治学思想上的"本"、"末"两全。榕村之论带有调和朱陆或称"朱陆兼采"的色彩,强调为学工夫。当时,"弃虚蹈实"已成学术共识,李光地的"朱陆兼采"学风正是顺应了学术思潮在"虚"与"实"之间的转换,代表着清初学风必将弃"尊德性"之"虚"而走上"实而又实"的"道问学"路径,从而开启乾隆年间考据学风的先河。  相似文献   

2.
古之学者淡化名利,今之学者有追逐名利的崇名之风;古之学者治学"文无定法",今之学者以论文为主(专著实际上是扩大了的论文);古之学者治学突出"简易"二字,今之学者治学倾向是"增"而不是"删";古之学者治学具有通俗化的特点,今之学者的思想却日益学究化;古之学者治学既重文字也重口语,今之学者的治学活动重书写语言轻口述语言.  相似文献   

3.
名家治学之道古今中外名家的治学方法,可供不同个性的人在治学时借鉴参考。1、春秋时大教育家孔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战国时思想家孟朽:“尽信书不如无书。”3、东汉哲学家王充:“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鲁。”4、晋代医药家葛...  相似文献   

4.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它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校领导治校、教师治学及学生的学习风气。有人曾把学风形象地说成:“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因此,可以说学风建设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还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社会声誉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清代学术概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清代古文经学派的褒扬和对今文经学派的批评,却不能因此来解释文本同时透露出对今、古文两派实则各毁誉参半的态度:一面谴责今文经学派的狂妄,一面又赞扬其创新的勇气;一面褒扬古文经学家治学的脚踏实地,一面又讥讽汉学正宗惠栋的迂腐。这其实是重“论”大于重“史”的梁启超借以表达“解放思想”与“经世致用”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6.
作为遗民子弟,刘献廷极力表彰忠烈豪侠,鄙视降清的变节者。刘献廷治学涉猎广泛,对农政、水利、历法、算学、地理、音韵等方面皆有研究;眼界开阔,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利济天下后世。他鄙视腐儒章句.批评士人大多知古而不知今。其声韵学,总结了满语、蒙语以及梵语、拉丁语等多种语言的发音规律。其治学志趣高远,超越时人,惜著述大多不传,学术后继无人,这不仅反映了经世致用学风在清初政治社会生态中的境遇,而且他“会通中西”的治学视野也反映了当时西学东渐对传统学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徐忠平 《留学生》2012,(12):38-39
“一代盛一代,故吉有不尽之情,今无不写之景,然则古何必享,今何必卑哉”(袁宏道语) 铁军道兄应今时代大运而生,可谓有“天惊地怪见落笔”之奇才,近两年来.在当代山水画坛如异军突起,其诸多寻丈八尺大泼墨山水大作,拔天插地.令人惊心炫目.凌跨群雄,亦可谓一起直入佛地耳。观铁军兄诸多大作,其率性、苍茫、沉着、古意令人无不动容,真之得天地造化之玄机也铁军兄俨然已成为一派独家大气象也!  相似文献   

8.
朱熹(晦庵)、陆九渊(象山)、吕祖谦(东莱)为南宋理学、心学、吕学三大学派巨子。朱、陆之间思想异同之辨曾为历史的一大公案。吕氏则折衷朱、陆的“理”本、“心”本之论。又兼采永嘉事功之学。东莱与象山个人交往上有“道合志同”之情谊。学术思想上则共商讨、相融合、互补充。然而他们的思想亦同中有异,不论在为人治学的风格和探讨社会政治、哲学等问题的见解上亦各具特色。他们打破传统的经学独断论,强调主体精神的力量。主张经、史合一,经史并重,开一代风气,在学术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由云龙先生的《定庵诗话》及续编,其内容一是采撷海内知好诗作,以及泛论古今诗派沿革变迁之故;二是搜采云南时贤诗作并对其品评。阐述了“诗文同道,时势然也”,“作诗自以品格为第一”,在艺术上“兼采众长.不名一家”等观点。  相似文献   

10.
隶书、楷书是两种不同时代不同体制的“正体”,两者不能混而为一,统称为“今文字时期”之字体。隶书为“一代之文”,承上启下,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其形成是一个完整的变化发展阶段,应在汉字发展史上“断代”出一个“近文字时期”。隶书是“近文字”。  相似文献   

11.
王船山的史学思想是充满矛盾的,既有新时代的曙光,同时又摆脱不了旧传统的羁绊。一、历史进化论与历史循环论王船山用进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但同时却又用治乱离合、天命循环来认识历史,这就构成他史学思想的一对矛盾。王船山看到了社会的变化,他说:“拨乱反治之天下,必无不损不益之理,其损非所损,益非所益者,乱世也”。因为社会在变、所以统治方式也得变,治理国家的办法。措施、制度都得变。“以古之制,治古之天下,而未可概之今日者,君子不以立事;以今之宜,治今之天  相似文献   

12.
陈启源作为清初著名的学者,在《诗经》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坚守《诗序》,一以《序》《传》《笺》为准的"稽古"思想,是陈启源弃宋返汉,转向考据学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复兴古学,解放人们思想,挽救当时颓废的学风有重要意义。他摒弃清初经世致用之学,以形音义结合、利用方音等手段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从事具体而深入的考证研究,力图探究经籍的本来面目,这种实证、求是的精神对宋明理学空谈义理的学风有极大地冲击,将《诗》学研究引上考据的轨道。他好学深思的稽疑精神和多闻阙疑的治学态度都表现出清初考据学者的特色,体现了清初《诗经》考据学的基本精神,对乾嘉学风的转向和考据学的繁荣有启示之功。  相似文献   

13.
周武王起兵灭商,在牧野决战时声讨了商纣王的罪状,誓曰: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泯弃厥肆祀,弗答;泯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令予发,惟恭行天下之罚。”(《今文尚书·牧誓》)  相似文献   

14.
钱澄之治《诗》不主一家,而是以“从其是者”为选择标准来兼采诸家所言。他既不盲目信古,也不囿于己见,而是立足客观、注重实据,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来作实事求是的解析,反对毫无依据的主观臆断,体现出与宋代以来诗学研究主流不同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5.
钱澄之治《诗》不主一家,而是以“从其是者”为选择标准来兼采诸家所言。他既不盲目信古,也不囿于己见,而是立足客观、注重实据,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来作实事求是的解析,反对毫无依据的主观臆断,体现出与宋代以来诗学研究主流不同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6.
话说徐庶收到那封号称是他母亲写的亲笔信之后,并未慌张,只是想:母亲生性刚烈,岂会如此不顾大局,命我弃玄德公而去,反入孟德之陷阱?此中必有诈也!于是,徐庶仍待在新野,日夜与刘备操练兵马,谈论天下时政。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中叶,由于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模拟“史汉”之风渐盛,学风日趋空疏。杨慎针对此种弊病,提倡求实、博学的治学风格。他通过考究汉代名物、辨析汉代史实、补充汉史文本注释之所未及,驳正后人改窜之讹谬及考辨汉代史学著作记载之误,借以倡导务实之学风。  相似文献   

18.
廖平“六变”学术体系从起轫到大成的更革层进与宏广境域,其学术六变可分前三变的“人学”和后三变的“天学”两大阶段。“人学”含“平分今古”、“尊今抑古”、“小统大统”学术时期,天学含“天人之学”、“天人大小”、“天人合圆”时期。凸现其“考辨今古翻译经典、以经证经寻求大义”,思创变新的学识学力、治学方式与研经特色;展示其汇纳中西彼此互师、开启地球新义、共球一统舍发的治学深意、学问思想和理念主张;显现其承扬张大中华文统文明、振兴国家民族的志向雄心、奋斗目标和崇高理想。从而得出:在新的时代,应以新思想新科学,努力揭示阐扬廖平学术的现实功能、价值作用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廖平“六变”学术体系从起轫到大成的更革层进与宏广境域,其学术六变可分前三变的“人学”和后三变的“天学”两大阶段。“人学”含“平分今古”、“尊今抑古”、“小统大统”学术时期,天学含“天人之学”、“天人大小”、“天人合圆”时期。凸现其“考辨今古翻译经典、以经证经寻求大义”,思创变新的学识学力、治学方式与研经特色;展示其汇纳中西彼此互师、开启地球新义、共球一统舍发的治学深意、学问思想和理念主张;显现其承扬张大中华文统文明、振兴国家民族的志向雄心、奋斗目标和崇高理想。从而得出:在新的时代,应以新思想新科学,努力揭示阐扬廖平学术的现实功能、价值作用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