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性化阅读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为基本的教学活动.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考启迪,享受其中的乐趣.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理解、体验、感悟文本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笔者认为,提倡个性化阅读,更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偏离文本意义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进行个性化引导。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立足于文本,重视文本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创新文本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实施新课程以来."个性化阅读"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生命活力,"个性化阅读"能让学生在文本中获得独特的体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学生对文本有多种的理解,备执一词,众说纷纭,有时导致了课堂教学滑向失控的边缘.个性化阅读并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胡乱地读"、"胡乱体验",这样会使课堂变得杂乱无毒.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深入文本、超越文本是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两个有效落点.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课程标准>中的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十多年来,对语文个性化阅读有几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魏剑婷 《山东教育》2005,(19):53-5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个性化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通过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大胆发表对文本的感情、体验,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一定会带来阅读教学的繁荣和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点已成为教师的共识,而如何处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少教师缺乏科学的态度,放任自流的多,一味肯定的多,而进行科学引导的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就是要求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走近学生,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真心地与学生交流与沟通,让…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个性化的阅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才会畅所欲言,绽放出生命的光彩.那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语文的生态美,体验到生命的童态之美呢?  相似文献   

12.
阚永梅 《考试周刊》2008,(11):70-71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如何实施小学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呢?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施小学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一定意义上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的内涵,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适当拓展,合理联想,个性阅读,感受阅读魅力。  相似文献   

14.
阅读过程是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冉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是其个性化思维和情感活动的结果,特别是对于文学作品,解读因人而异.如此一来,也会造成一种误解,认为凡是学生的理解都是对的,都要肯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宙特"似乎成了个性化阅读的一个经典.但个性化阅读不是自由化.因此,个性化阅读中情感共鸣的问题,就摆到了教师眼前.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显然,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所大力倡导的阅读取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唤醒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发展他们的个性,让阅读成为个性张扬的舞台,让课堂成为生长个性的土壤.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文本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年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呢?笔者结合有关课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但不可否认在个性化阅读实践中存在不少观念上的误区和偏颇。笔者认为:要真正演绎个性,放飞心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师要为其提供路标,指明方向。一、个性化阅读的根本——尊重文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珍视”学生多元的感受、体验,使课堂生成精彩,对学生游离文本、曲解文本的知识“生成”或不置可否,或大加褒扬,忽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引导,导致文本的失落。尊重文本是个性化阅读的“根”和“本”…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材的文本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