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元结是我国八世纪的重要诗人之一。 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中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这里显然指出元结的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体现了“复见比兴体制”的现实主义精神。此后千余年来,评价元诗大多都从反映社会的现实性着眼,很少有人触接他的山水诗。直至现在,才偶见一、二人提及,但也只三言两语,未作详细剖析。我们从元结的全部诗篇看,他的山水诗占有相当的比重,如果对此不加重视,元结诗的真正价值就不可能为读者所知。  相似文献   

2.
杜甫对元结的《春陵行》、《贼退示官吏》二诗给予高度评价,他们都强烈地带有儒家理想主义的色彩,所以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元结编撰的《箧中集》是一部有思想有提倡的选集,其作者都是处于社会边缘、文坛边缘的贫穷文人,作品与所谓“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大异其趣。杜甫同其中部分作者认识,并注意从这些草根诗人那里吸收营养,“不薄今人”而且“转益多师”,也是他能够集大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的诗,被称为“沉博绝丽”;又“其《梓州吟》云‘楚雨含情俱有托”,早已自下笺解矣。吾故曰: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杜甫)之深,而变出之者也”。(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序》)又称为“晚唐以李义山为巨  相似文献   

4.
《苏武李陵诗》简称《苏李诗》,是假托苏武、李陵之名而写的一组组诗,有关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对诗歌的评价,历来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观点。关于苏李诗的形成:《苏李诗》是从梁代的《李陵诗》中派生出来的;《李陵诗》并非后人伪作;《李陵诗》是汉末交州避难难民之作。苏李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离别诗具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唐时期的元结两任湖南道州刺史,治绩卓著,为奏课全治第一。期间写下的(《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等诗文反映出浓厚的民本倾向,对继起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以重要的影响。元结雅爱湘南山石名胜,为右溪、朝阳岩、浯溪命名,并作铭刻石。始为世所重。故本文首叙元结湘南诗文原始,溯其源流,拟从一侧面提供元结湘南诗文研究的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6.
杜甫诗歌艺术灿烂夺目,前人称赞倍致.元稹说杜甫“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王安石说杜甫“其词所从出,一莫知穷极.”(《杜工部诗后集序》)宋人王彦辅道:“子美之诗,周情孔思,千汇万状,……非特意语天出,尤工于用字,……历世千百,脍灸人口.”(《增补杜工部诗序》)宋人蔡梦弼在《杜工部草堂诗笺跋》中写道:“自唐讫今余五百年,为诗学之宗师.”今人张元济在《宋本杜工部集跋》中写道:“少陵诗圣……,备藻丽之态,实积众流之长,为千古宗仰而不替.”历来研究杜甫的文章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但每得每新,看来“诗圣”丰碑仍将挺立于中国人,乃至华夏子孙的心目中.因此,用现代科学对杜甫进行研究就是年青一辈人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杜甫有《古柏行》诗,写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孔明庙前的老柏树。其中有两句是: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北宋有名的科学家沈括(存中)在《梦溪笔谈》中提出了异议:“四十围乃是径(直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而《鏖史》《湘素杂记》的作者偏要为杜甫辩护。《鏖史》曰:“今人以两手指合而环之,适周一尺,杜诗四十围,是大四丈。沈存中谓径七尺,不知何法以准之.”《湘素杂记》曰:“存中性机警,善九章算术,独于此为误何也?古制以围三径一,四十围即百二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太子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消息后,一人从郧州奔向灵武.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路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押解到长安。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郝州的妻子。《月夜》一诗就是诗人在特定时代特定时期特定心境下写的一首情感浓郁心境苍凉的思亲之作:  相似文献   

9.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把“怨”列为诗歌的四大作用之一。《诗序》说,“乱世之音怨以怒”,指出了“怨”诗是对乱世而发。《诗序》的首句可信者较多,其中指明风雅为怨刺诗者凡一百二十四篇。这说明《诗序》的作者很重视怨刺诗的作用。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所说的圣贤发愤之作,显然是指《诗经》中的怨刺诗。  相似文献   

10.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诗(《全唐诗》卷222),诗中提到的“剑器”是一种舞名,多少年来,人们就“剑器”舞人是否手中持有道具这一问题,展开过无数次的争论,归纳起来,  相似文献   

11.
《苏武李陵诗》简称《苏李诗》,是假托苏武、李陵之名而写的一组组诗,有关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对诗歌的评价,历来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观点。关于苏李诗的形成:《苏李诗》是从梁代的《李陵诗》中派生出来的;《李陵诗》并非后人伪作;《李陵诗》是汉末交州避难难民之作。苏李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离别诗具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杜甫《遣怀》诗中有“气酣登吹台”句,《全唐诗》夹注云:吹台一作文台。看来,《全唐诗》编者持二说并存的观点,且必有所本。此后杜诗的诸多注本、选本均不加考辨地沿袭了“登吹台”之说,笔者认为,应以“登文台”为是。《遣怀》诗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其时诗人在夔州。诗的首句“昔我  相似文献   

13.
殷璠说岑参的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他的边塞诗突出地显示了“好奇”的特点,善于写西北边地为内地罕见的雄奇壮丽风光。如《热海行》写热海奇景:“侧间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火山云歌》写火山的奇观:“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写西北险恶的风沙和奇寒。风沙之大:“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寒气之烈:“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唐代就被誉为“诗史”。晚唐孟修的体事诗·高速》称:“社连禄山之难,流离陇蜀,华陈于诗,推见至德,殆无道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说杜甫是“诗史”,自然而然,他的诗歌除了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还应当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因此,研究杜甫的诗歌还须坚杜甫于诗人之外,从史学角度去探求之,这样才能探驻得珠,真正发掘其诗歌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实质。一、十分娴熟地运用了多种史传笔法在表现形式上,杜甫的诗歌不仅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文学手法,而且十分们熟地运用了多种文传笔法。宋代黄彻《碧溪诗话》…  相似文献   

15.
杜甫的诗歌创作因其对现实的关怀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则被誉为“诗史”。对此,清人仇兆鳘《杜诗详注·序》有一总结:“宋人之论诗者,称杜为诗史,谓得其诗可以论世知人也。明人之论诗者,推杜为诗圣,谓其立言忠厚,可以垂教万世也。”仇氏之论指出,宋人以“诗史”誉杜甫,是“知人论世”之文学接受方法;而明人之以“诗圣”誉杜甫,则是“以意逆志”的结果。然无论何种方法,对杜甫的赞誉则一:他们都是心折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平民情与入世心,即对现实社会之强烈关怀。  相似文献   

16.
用诗歌的形式来写自传,最早可以上溯到屈原的《离骚》。《离骚》既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与理想主义精神的抒情长诗,又是屈原用血泪谱写的一曲生命之歌。它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斗争、向往与追求,塑造了爱国诗人光辉的自我形象。但是,由于屈原采取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将黑暗的社会现实与迷离惝恍的神仙境界交织在一起,使自传体这一性质未受到后人重视。到了东汉,女诗人蔡琰的《悲愤诗》,回忆了她被掳入胡、迫从单于、赎身归汉、再嫁董祀这段悲辛的往事,感人至深,也可当作自传来读,但它只是作者一生中的一个片段,显得不够完整。杜甫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广阔的社会为背景,总结自己走过的道路,写出了一些自传式的诗歌。它们与杜诗中的其它篇章一样,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思想与品格,是我们了解、研究诗人的重要依据。一前人在论及杜甫的自传诗时,多指其在夔州创作的《壮游》而言。如浦起龙就曾说过,《壮游》一诗,“可续《八哀》,乃公自为列传也。”(《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61年版)  相似文献   

17.
公元七五年四月,杜甫从长安间道逃到凤翔,任左拾遗之职,因上疏援救房琯,触许肃宗,幸得张镐营救,方得免罪,但肃宗见他总不顺眼,于是命他离开凤翔放回鄜州探家。这一年国八月,杜甫回到鄜州,到家后写了著名的长诗《北征》。诗题下原有小注:“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征,即是旅行之意。因鄜州在凤翔东北,所以借用东汉班彪的《北征赋》的题目,题名为《北征》。叶燮《原诗·外篇(上)》说:“如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篇举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怀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  相似文献   

18.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我国“诗圣”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时的一首“感时抚事”之作。诗人因看到了李十二娘舞剑器,唤起了对公孙氏年轻时的美貌及精湛舞技的回忆,引起了对自己身世、国事的联想。该诗反映了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全诗气势雄浑,浏漓顿挫,豪荡感激,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之杰作。  相似文献   

19.
杜甫与鲁迅是古今文坛创作谨严的名人。杜甫的诗作在唐、宋时代,即被作为创作典范为人称道。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篇。至于贯穿古今,(尔见)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王安石在《杜工部诗后集序》中写道:“予考古之诗,尤爱杜甫氏作者。……每一篇出,自然人知非人所能为,而为之者惟其甫也。”以诗人论诗人更见杜诗之高妙。杜甫是个天才而又勤学苦练的诗人。他由于“读书破万卷”于是才“下笔如有神”,才臻于“诗兴不无神”的境界。他的诗歌皆是他反复吟咏,精心琢磨的结果:“赋诗新句稳,不觉自长吟。”(《长吟》)  相似文献   

20.
【教学依据】《口技》是林嗣环为其《秋声诗》写的序言的一部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写口技,而是为其诗集写的前言,他在写完《口技》后说:“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话以为《秋声》序。”显然,作者是借口技人“善画声”说明《秋声》“善画声”.即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姑且不论他的《秋声》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