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记者:我提的问题是如何增加报道的信息量。 教授:那么,首先让我们讨论一下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量,然后再说如何增加信息量的问题,好吗? 记者:那么,在科学的信息理论里,“信息”到底指什么呢? 教授:传播学的权威人物,美国人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在他们合著的《传播学概论》中说:“凡是在一定情况下能够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信息。”  相似文献   

2.
友人在美国教中文,告诉我一桩趣事。一日,在课堂上教授“爱”字,友人照例告诉学生繁体字和简体字两种写法。孰料看到“愛”和“爱”两字后,一洋学生忽惊呼:“老师,为什么简体的‘爱’没有了‘心’?”友人定睛细看,果如学生所说,繁体字中间的“心”字不见了。友人一时发懵,不知如  相似文献   

3.
如今说到教授,这个“高等学校中职称最高的教师”的社会声望,是个沉重的话题.腾讯网有一项针对“北大教授‘粗口门”的网络调查,投票总数为1364.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是否认为教授的素质在严重下滑?”调查结果显示,选“是”的有939人,占68.84%.①是不是教授真的如接受调查者所认为的那样,素质严重下滑了呢?  相似文献   

4.
谢冕教授上来就说:“我是不是邵景文?”“你是不是蓝教授?”《桃李》是一部很容易令人对号入座的校园小说,是灰色知识分子的真实表达  相似文献   

5.
“点子大王”何阳,昔日何等风光?“点遍中国”,慷慨激昂。不知他有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把自己“点”进牢房。2001年3月28日,宁夏自治区银川市城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何阳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5万元。新华社为此所发电讯,引题为“诈骗公司巨款用于个人享乐”,主题是“‘点子大王’何阳被判刑12年”。中央和地方机关报采用此则电讯时,多半重新拟制了标题。若将这些重拟标题粗略加以划分,大体可以分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南京师大附中600名学生参加的关于青春期性问题的讲座上,老师被学生们提出的一个个“尖锐问题”问得面红耳赤、瞠目结舌。“生米煮成熟饭怎么办?”“性和爱可以分离吗?”“最好的避孕方式是什么?”“处女到底怎么定义?”这些问题就连主持讲座的专家  相似文献   

7.
《中华工商时报》文章说,某大学教授因几篇文章受到质疑,该教授不服气,反问道:“经济学家一定要替百姓说话吗?”继而又说:“我不知道百姓是谁!”据说,这一下子犯了众怒。本文不介入这一争论,孰是孰  相似文献   

8.
先读一段有趣的文字: 一个秋天的傍晚,爱因斯坦教授来到柏林哈顿街,给工人讲解科学知识。有人问他:“爱因斯坦教授,听说您的相对论,全世界只有十几个人能懂,真的吗?”“真的。”科学学回答说,不过,您是十几个人中间的一个。”“别开玩笑了,教授!”“我没有开玩笑。假如您同一个漂亮的姑娘在一起,您会觉得时间跑得太慢;可是,如果让您光屁股坐在火炉上,只一秒钟,您就会埋怨时间太长。这个道理懂吗?”“当然懂。”“瞧,这就是相对论。”读了这段文字,我们不禁为大科学家的幽默哑然失笑,也被作者行文的机智和笔下所流露的轻松  相似文献   

9.
文成于思     
记得我在读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深夜,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来到他的实验室,发现他的学生还没有休息,便问他在干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卢瑟福又问:“白天呢?”学生还是回答:“在工作。”卢瑟福说;“那么你早晨也是在工作了?”学生点  相似文献   

10.
仁人 《新闻三昧》2003,(4):25-25
有媒体说:“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推出‘终身教授’制度,首批共有62名教授获得此项荣誉,这是国内高校由制度创新而产生的终身教授。”但据说,在牛津大学,每个系只设一名教授。至于说终身教授,更是“校宝”,只有像霍金这样世界级名教授可以享受。我们某些高校这种职称“大跃进”,岂不是在使“终身教授”泛滥、职称贬值么?媒体拼命宣传,何意? 又有媒体透露:目前我国在读博士生人数达12万多,列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上,一位美国记者问我国著名环境专家曲格平教授:“中国有没有环境记者?”曲格平告诉他这样一组数字: 近10年来,中国共有5万名环境记者参与“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建议和督促解决突出环境问题2万个。这位美国记者感到十分惊讶。  相似文献   

12.
郭镇之 《新闻界》2001,(2):32-33
受访者:方汉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内10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导师之一。)时间:2001年1月28日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林园·方教授寓所采访者:郭镇之(方先生的博士生)郭:方先生,您身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虽已超龄,仍未退休。现在除了做研究,还给学生讲课吗?方:很少讲课了。有时作作讲座,给硕士生班讲一点课,例如“中外资产阶级新闻学比较研究”,我讲中国部分。郭:那真可惜。当年本科生和一些培训班的同学都很庆幸能听您讲的课。您带多少研究生?博士生和硕士生各是多…  相似文献   

13.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各媒体从业者迅速总结应对紧急事件的经验并成书, 《媒体应对紧急事件手册》一书已于近日出版发行。据悉,很多高校新闻专业教授已将此书列为新闻专业学生的必读教材,这里摘译的仅是其中几篇的片段。阅读全书,除了能让我们感受到美国媒体“新闻产品”的生产流程特色,还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进行新闻教育?把这些处于操作层面的“经验总结”当作新闻学教科书,美国的新闻教育是在“生产职业新闻人”。反观我国,为什么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后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逐渐进入角色?为什么我们常常会有“新闻无学”的感叹?陈旧的新闻学教育思想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14.
李菲 《文化遗产》2008,(3):154-156
2008年4月4日至7日,“中国高校首届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重庆文理学院红河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宋俊华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李军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徐艺乙教授、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和重庆文理学院牟延林教授等学者共同发起,由“中国高校文化遗产论坛”与重庆市文化与广播电视局、重庆文理学院联合主办,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国家教育部、文化部以及重庆市政府等各级相关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本次会议是中国“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历程中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节点,在本领域若干前沿性重大问题上均取得了较大的推进。一、“文化遗产学时代”:走进?回归?中央美术学院李军教授在大会首场主题报告《走进文化遗产学时代——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对象与方法》中指出,文化遗产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具有以多样化选择对抗全球化单一面貌的特殊价值。“走进文化遗产学时代”的提出旨在呼吁学者们立足于跨学科交叉平台之上,建构中国的“文学遗产学”学科。根据会议的整体筹划,李军教授的开场引言以某种具有煽动性的表述方式准确传达出当前中国高校“文学遗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从...  相似文献   

15.
一小学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第一节地理课时总要提问:“我们祖国领土面积有多大?”“960万平方公里(144亿亩),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居世界第三位。”学生总是带着几分自豪感地回答。“那么谁知道我国每人平均占有几亩耕地呢?”学生们又往往是不约而同地摇头。虽然这后一个问题的答案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  相似文献   

16.
1、什么是“兼职馆员”?与“专职馆员”相对,“兼职馆员”是指在本职工作以外兼做图书馆工作的一切人员。他们可以是大学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以至学生,也可以是工程师、技术员以至工人。在职人员也行,离职人员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专业学生为何缺失新闻敏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3年12月16日,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在给学生开设的新闻学课堂上,让学生把某大报上刊登的领导讲话和长篇会议报道改写成“一句话新闻”。结果全班同学由于没有在素材中找到最有价值的新闻,全班得了零分,惟一及格的是两位旁听生。李希光说,“看来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真是越读越糊涂”,竟然赶不上那些从来没有读过新闻与传播学的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为什么失去了新闻敏感?为什么找不到新闻?为什么越学越糊涂?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人们开始思考:党史研究如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党史研究如何与时俱进,在新的条件下取得新突破?在党史研究中如何加强对“三大规律”的总结与认识?近日,拜读了著名党史专家张静如教授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通史(插图本)》(三卷本,共六册,224万字),对上述一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部全景展示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的力作,集党史研究创新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白净 《青年记者》2016,(22):64-65
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我所在的汕头大学,每年会从毕业生中选择一位同学,授予“汕大奖章”.进入最后面试的8位同学,都是各个学院的尖子生.面试的时候,评委会问一个问题:“你今后打算做什么?”今年,工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工程师!”理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科学工作者.”医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医生.”文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后,轮到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回答,她说:“我要做一名传播学者.”  相似文献   

20.
记得有一年,上级有关部门曾考虑要取消编辑系列的职称,理由之一似于是说“编辑无学”。当时,许多“编辑系列”的人愤愤不平,认为是有关部门“看不起自己”云云。经过据理力争,编辑系列总算得以保留,但编辑系列的职称至今仍处于一种“妾身未分明”的状况,并未取得社会公众的广泛承认。不信,请到路边随便找一个人问:“教授是干什么的?”多半都能答得出来,而若问:“编审是干什么的?”肯定多半不知是何物。连出版系统内部有时提到编审都要加括号日“相当于教授”云云,可见,编辑要为社会所知乃至熟悉,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