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7400万人民关注的省“两会”胜利结束了。作为“两会”报道组,我们在短短的9天中,共采写见报稿件130多篇,拍摄照片见报80多幅,顺利完成了报道任务,做到了省领导满意、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满意、广大读者满意的“三赢”效果。  相似文献   

2.
2010年3月,北京召开全国两会,老詹是全国政协委员,理当按时报到.刚到宾馆,接一电话,是人民网博客频道编辑打来的.编辑说,詹委员,我们给您开了一微博,两会期间,给我们写一点吧. "好的好的",老詹是一好说话之人,将此事痛快答应下来.进了房间,就开始编织"围脖".这玩艺儿挺方便的,还挺好玩,刚刚写好,轻轻一按,就已向全世界发表.但是,有一致命弱点,文字太短,只一百四十个字,多一个字,也不通融,上不了网,发不出去.  相似文献   

3.
从“华南虎照”到几起“PS照片参评获奖”,再到“艳照门”,2007年颇有“照片质疑年”的意味,延至两会也成为热点之一,有代表呼吁业界亮出良知底片,不要再让读者雾里看花。  相似文献   

4.
杨涛 《新闻三昧》2008,(5):42-42
3月1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V书记汪洋在“两会”广东代表团驻地说:“这次两会我印象最深刻的报道,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广东团里留下的照片,那种‘仰天长笑’的味道,非常人性化地展示了共和固首席大法官的喜怒哀乐。”“我们的报纸敢发这样的照片,就是思想解放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朱胜  秦薇 《视听纵横》2006,(2):111-111
今年,绍兴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频率在“两会”期间开设“两会热线”栏目,把代表委员和领导参与、关心的“两会”变为领导、代表委员与市民共同关心参与的“两会”、变单向传输为双向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广播“两会”报道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04,(1):75-75
《市日报》消息:今日清晨一32岁女士出门上班时,在狗尾巴胡同被一狗追咬,经路人相救,得以脱险。后有人拨打110两位民警及时赶到,将该女士送至就近医院,民警忙前忙后,并且为该女士支付了大部分医药费用。该女士感激地说:“多亏民警同志及时赶到,要不然肯定受伤更严重了。社会主义就是好。”《交通报》消息:今日一市民在狗尾巴胡同里被一只狼狗咬伤,并因此造成交通堵塞1小时35分钟,这反映了该地区在交通硬件上投入严重不足。记者随后就此事件采访了本市交通局陈副局长,他表示,今后将加大在狗尾巴胡同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省广电集团两会报道组,是在福建代表团驻地——西直门宾馆里,搭起了演播室。演播室不大,由一间校会议室改造成,大约40平米,从左到右,就是编辑区、主持台和配音区。在这里,可以实现北京和福州的实时连线。两会期间,省委书记尤权也来来到演播室看望两会报道记者,他说,"两会期间是各路媒体,各个省,从中央到地方,大家都在这个平台上去比拼,所以又要政治性又要艺术性,做好确实不容易"。  相似文献   

8.
报纸是办给人们看的。一张报纸,读者拿在手里,如果眼光停不下来,一翻而过,甚至根本不想多看,那还有什么效果?夜班编辑贯彻落实编委会的编辑思想,采用什么稿件,选用什么照片,放在什么位置,是要反复掂量的。所以,在夜班的岗位上,想得最多的是:在我们编辑的这张报纸上,国家大事要事、国际重要新闻、编辑部的重要言论,安排是否突出、得当;在所编辑的版面上,什么消息最“抓人”,什么照片最有吸引力,“亮点”在哪里?时刻不忘服务大局3月份的一个报道重点是“两会”,这是一场竞争激烈的战役性报道。“两会”期间,既充分报道…  相似文献   

9.
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和政协省九届三次会议分别在1月28日和30日圆满落幕。在“两会”召开期间,河南日报的“两会”报道组深入贯彻编委会倡导的“创新”理念,做深做活了“两会”新闻,受到了省领导、代表、委员和普通群众的一致好评一  相似文献   

10.
2006年“两会”期间.重庆晚报一共推出了40余个“‘两会’特别报道”专版。围绕“两会”议程.组织了一系列准确精彩的报道.在广大市民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间.引起了广泛的好评。充分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气氛.充分报道了“两会”民主、求实、团结、奋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年年此时,年年此会,年年一番新感受。人大政协两会刚刚结束,新闻界便将会前会中那明里暗里的竞争效应,以赫赫黑字落于白纸之上。很快的,新闻出版报的一篇文章中,中国青年报的图片报道被当作佳例评点,尤以“宏伟蓝图”(如图)、“两会长镜头”等栏目颇得溢辞。照片明明亮亮摆在版面上,谁优谁劣?自有公论。而更值得一提  相似文献   

12.
解读《南方日报》两会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新闻实践》2005,(4):17-18
《南方日报》对今年全国两会报道高度重视,派出8名记者赴京,是历史上规模最大、阵容最整齐的一次。8人中有做时政新闻的,有做文化新闻的,有做经济新闻的,还有摄影记者和评论员; 每天都从不同角度大篇幅地报道两会,还配发相关评论。《南方日报》在两会期间共发稿300多条,50多个版,采访代表、委员141人次,使整个两会报道气势恢弘、富有特色。1、注重媒体和受众的互动《南方日报》此次的两会报道注意加强了与受众的互动,在每天的两会特别报道里都刊登本  相似文献   

13.
缘起对于全国两会这场气势宏大的春季新闻战役,南方日报社领导特别突出了“创新”二字,“全国两会·京粤博客”也是在这种创新的冲动气氛下诞生的。以往的采访经验告诉我们,全国两会期间会涌现海量的时政、经济、国计民生信息。这种信息有大话题,“大件事”的,也有比较“琐碎”的,它们可能只是一句入木三分的犀利点评,一个很小而值得发掘的“口子”,一个意味深长的花絮,一种“不起眼”的零星现象……这些信息不能或者没有必要“做大”,但又确确实实是两会的一部分,而且一系列类似的细节花絮,整体反映的,本身就是一个大趋势,大现象。其实,历…  相似文献   

14.
曲涛 《青年记者》2007,(6):20-20
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大众网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线,本着聚焦热点、贴近民生的报道原则,组织精兵强将,精心制作了全国“两会”的新闻专题。共编发“两会”新闻、评论、图片、资料等相关章500余篇,对“两会”的重要新闻均在网站首页重要位置刊发;对“两会”开幕式、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李肇星外长答记问等多场重要会议和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在大众论坛开设专题,组织引导网民对两会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共刊发网民“两会评论”200余篇。所有这些,都极好地烘托了“两会”氛围、宣传了“两会”精神,吸引了网民的关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郭建良 《军事记者》2006,(12):44-45
(图一)“以黎战争”期间,各国摄影记者拍摄发表了大量的新闻照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各样的“假新闻”开始“浮出水面”。包括路透社和美联社这样的传统大牌新闻机构在内,都刊发了一些假照片。本文就“以黎战争”期间出现的假照片现象做一些分析与探讨。1、“摆拍”作假。“摆拍”,在各种各样的照片造假中,属于最为原始的一种,在近几年的西方媒体有关战争报道的图片中,已经越来越少见了。但是,在“以黎战争”的图片报道中,“摆拍”作假却频繁出现。2006年7月30日,以色列轰炸了黎巴嫩南部加纳村,造成至少54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37名儿童。…  相似文献   

16.
《河北广播》2004,(1):26-27
我台“两会”报道按照省“两会”新闻中心确定的新闻报道方案和杨兴盛台长提出的有声势、有亮点、有特色、效果好的要求,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基础上,力求发挥广播的音响优势,高扬评论的旗帜,在内容上有深度、有角度,在形式上有创新、有突破,把“两会”报道往深里做、往实里做。“两会”期间河北电台共播发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有关稿件近八十多篇,为动员和激励全省人民满怀信心地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好题材为什么拍不出好照片?同一个题材的照片,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问题的关键,在于作者对题材表现技巧的把握和运用。那么,如何运用拍摄技巧,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方法之一:要善于抓住瞬间性的情节。摄影是一种瞬间的定格。也就是说,新闻照片中的情节直接浓缩在瞬间中,是一种瞬间性的情节,而不是连续的过程,所以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只能选取最能打动人的瞬间性的情节。《青年时报》一位摄影记者今年在全国“两会”期间抓拍的新闻照片《浙江代表喜盈盈》,是抓住瞬间性情节的成功例子。据记者介绍,他在拍摄前首先思考的是,在今年的“两会”上,如何拍出出彩的照片?在代表讨  相似文献   

18.
教辅的江湖     
走进一个房间,询问一位老板:您这里有什么好书?他的回答可能让你吓一大跳:“您要什么书?我们都有!”长沙民营书市4月1号报到,教辅图书安排在长城宾馆。 4月2号上午,长城宾馆人声鼎沸,300多个房间,个个爆满;走道上有的人举着彩单,有的人拿着书目,有的人在张望和询问  相似文献   

19.
缪毅容 《新闻记者》2006,(11):22-25
“话题新闻”近来在媒体上频频出现。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表现形式.“话题新闻”增强了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实现了“大”(党和国家的大局)与“小”(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间的良好沟通。标志着媒体对新闻事件、新闻现象的关注,从传统、单一典型宣传.开始转向更宽广领域,使社会深处涌现出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成为广泛报道的对象。一年一度的全国人代会、政协全会(以下简称“两会”),审议、讨论和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以及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决定着国家一个时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走向,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未来的生活。来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会上的建言献策,大量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和社会关注热点。同样。上海市的“两会”在地方上发挥着类似全国“两会”的重大作用。因此,“两会”新闻报道,作为时政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极大关注度。而“两会”中的热点话题,又为话题新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研究“两会”话题新闻报道。不断提高“两会”新闻报道质量,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手段和表现形式,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提高党报等主流媒体影响力和辐射力,也能使党报等主流媒体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观察近年两会,突出的感受是各方面越来越重视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一位同事讲到,在代表委员下榻的宾馆里,《参考消息》往往是最先被抢光的报纸,每天放300份都不够,而一个宾馆里只住了400人.他们越来越关注国际话题,很多议案提案里都融入了国际因素.就媒体而言,也更注重内外宣统筹,用国际视野观察两会,同时,面对上千名海外同行同台竞争,中国记者也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责任,因为两会是全球观察中国走向的窗口.在此背景下,今年两会有一些热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