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请看下面两个现象: 现象一:教室里教师在批改作业,把一名学生喊到面前问:"昨天的作业是谁做的?""我妈妈.""你干什么了?""我因为看电视来不及做,妈妈就帮我做了."学生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相似文献   

2.
刘秀玲 《考试周刊》2012,(10):186-186
一个单纯意外的发现,我们开展了一次成功的生成教育活动。 2011年春末的一天,小朋友在自由游戏时,突然惊叫起来:"蚂蚁!蚂蚁!"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群小朋友围在一起唧唧喳喳议论着:"蚂蚁出来干什么?""蚂蚁的家在土里吧?""蚂蚁也是昆虫?""蚂蚁不是昆虫,因为它没有翅膀。"……应该说,蚂蚁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却谈不上,而此时正值春夏之交,正是蚂蚁出洞的季节,面对孩子如此高涨的探究欲望,我想这不正是主题生成的最好时机吗?于是,我就借题发挥,生成并成功组织了一次《有趣的蚂蚁》的主题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在大众传媒中基本上是一种正面、阳光、崇高的形象,为广大社会成员高度认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蜡烛"等隐喻都在诠释着教师形象的伟大,这种具有"圣化"色彩的教师形象往往使我们对教师产生一种片面的理解,"高""大""全"成为他们的标签。然而,近年来,我们开始怀疑、质问、迷茫,关于教育行业的负面报道逐渐增多:教师强奸学生、校长桃色事件、乱收费、乱摊派、招生黑幕、教师殴打学生……以至于一旦长时间没有这样的报道,我都怀疑新闻工作者们是否有渎职的嫌疑。教师的形象已经从神坛走到了人间。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授人以渔",让学生能对所读的语文材料产生兴趣,提出疑问。那么如何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呢?一、放开"问",解开师生的顾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的意义的解释,它侧重于教师要"传""授""解"。  相似文献   

5.
一阵清脆的铃声过后,电话那边总有一位教师急切的话语响起:"是《新教育》吗?你们的杂志是省级专业教育期刊吧?我有教学论文发表会被认定吗?""听说职称评审条件要有变化,发表论文会加分吗……"一段时间以来,编辑部不断接到来电,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咨询的教师中,不仅仅是待评者,其中不乏已受聘于高级职务的教师:我省教师资格评聘办法会不会有调整?  相似文献   

6.
范崇嬿 《下一代》2013,(12):28-33
叮铃铃!陶陶爸爸的手机响了:"喂!我是老陶,有什么事?""好!我马上去,别着急。""爸爸!是谁的电话?"陶陶问。"是妈妈的电话,一只母狐狸要做妈妈啦,但是它生不下小狐狸,需要帮助,快帮爸爸把药箱拿来。""我也去。  相似文献   

7.
习语all right等于"完全正确"吗?不!现对all right的用法做一归纳。1.用于赞同别人意见或建议,译为"好,行,可以"等,这是all right的主要用法。例如:"Dolphin language?Tell us more.""All right."answered Mike."海豚语言吗?给我们多讲点。""行,"迈克回答道。"Suppose we phone him up?""All right!""我们给他打个电话好不好?""好!"2.表示人"身体健康的,健全的",并可用在问句中表示"Are you well?"的意思。例如:"How are you,Jack?""Oh,quite all right,thank you.How about you?""Jack,你好吗?""啊,很好,谢谢。你呢?"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高效而合理地开发学生这一重要教育资源,是当今教育工作者迫切思考的问题。但现在的课堂上,却仍存在忽视对课堂生成资源中各种信息的激活与利用,造成生成的"即时资源"流失与浪费,以致一个个十分可贵的课程资源"开发点"在有意无意间"稍纵即逝"。那么,面对"活"起来的课堂,语文教师们该怎样把握原生态课堂教学资源,使自己成为课堂资源生成的"激发者""重组者""推进者",让精彩不断生成呢?  相似文献   

9.
朱永新提出教师专业发展"三专"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1]的确,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读书应成为教师生活的必需,但教师并非都能体悟读书之内蕴,我们需要追问读书的几个问题:教师在坚持读书吗?教师怎样才会坚持读书?教师在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该读什么书?  相似文献   

10.
龚江玲 《教师》2012,(13):13-13
"凌子老师,我能跟您聊一会儿吗?"一位眼眶红红的年轻女教师来到我面前。"叶子媚。"我微笑地望着跟我女儿一般大小的女孩。她是2010年招聘教师时,以优异成绩过五关斩六将,才留在我们学校做数学教师的。她可能是遇到什么难题了:"有心事吗?""我想改行。  相似文献   

11.
邓娟 《教师》2013,(6):41-41
那是一堂极为普通的语文课,突然有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木兰要‘当窗理云鬓’,阿姐要‘当户理红妆’呢?"我一时大意,随口说:"你平时上学路上有没有注意过路边的玻璃门窗,是不是可以隐约照出自己的身影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应快的学生立马叫起来了,"不对吧,那时是南北朝时期,没有玻璃吧?""那时的窗户应该是镂空的或纸糊的吧?""对着窗户是因为光线更亮些吧?"……  相似文献   

12.
做了就知道     
垃圾桶里的一只沙包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只有巴掌大小,穿一件鲜艳的花衣裳,湿淋淋的,满腹委屈的样子。我不由问旁边的孩子们:"谁把沙包扔到垃圾桶里了?"他们七嘴八舌地告诉我沙包是徐文豪的。徐文豪正满头大汗地站在饮水机前喝水,我过去问他:"蛮好看的一只沙包,你怎么扔了?""刚才玩的时候,被我一不小心扔到水池里去了。""晒一晒不就干了吗?"他却满不在乎地回答:"不要了,回家叫我妈妈重做一个呗。"我拾起垃圾桶里的沙包,沉思起来……  相似文献   

13.
在家长群,我的备注是"高心老师"(高中心理教师的简称),很多家长都称我为"心老师"。不知在这个心理教师挺"囧"的年代,"高数教师""高英教师"是不是也会有被人称为"数老师"和"英老师"这样的囧事发生呢?  相似文献   

14.
《家教世界》2014,(5):9-9
十几年前的一个午后,父亲饶有兴趣地问我:"儿子,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当科学家、宇航员、律师、医生,还有……"我歪着脑袋想了很多。父亲笑着问:"是不是太多了?""怎么会多呢?我想干的事多,才能证明我是一个有理想的好孩子!"我骄傲地说。  相似文献   

15.
刘丽屏 《教师》2011,(4):23-23
问题探讨:学生对"鲜花有多少盆"没有兴趣。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统计》,课本提供的学习情境是学生熟悉的"鲜花"。当教师提出:你能一眼看清楚每种花有几盆吗?许多学生张口就是"我知道""红花  相似文献   

16.
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能列出很多。然而,归根到底,无外"德"才"二字。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才为师之本,德为师之魂。高尚的师德师风,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好教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师德风范、精湛的教育艺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近年来,重庆市深入开展"树优良师德师风、做人民满意教师"活动,精心组织"感动重庆十佳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师德标兵"等评选表彰活动,对山村教育倾注满腔热忱的曹瑾、让山里娃放飞梦想的刘红廷等一大批  相似文献   

17.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小结有时有"走过场"之嫌。具体表现在:其一,教师留给学生课堂小结的时间太少,有时甚至是在下课铃响之后;其二,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的提示语多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吗?""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样的问话,更多的是指向所学习的知识点,学生只好简单地回答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有疑问的学生,也不愿多说,  相似文献   

18.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相似文献   

19.
画鬼最易     
春秋时期有一个很高明的画家,这天被请来为齐王画像。画像过程中,齐王问画家:"比较起来,什么东西最难画呢?"画家回答说:"活动的狗与马,都是最难画的,我也画得不怎么好。"齐王又问道:"那什么东西最容易画呢?"画家说:"画鬼最容易。""为什么呢?""因为狗与马这些东西人们都熟悉,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只要画错哪怕一点点,都...  相似文献   

20.
唐子惠 《教育》2011,(4):26-27
从孩子五六岁起,有关性的问题就多了起来。"我是怎么来的?""那条狗狗为什么骑在另一条狗上?""那个大肚子阿姨肚子里装的什么?"……各种有关性的问题,让人措手不及。孩子从电视、报纸、广告那里模模糊糊地接触到很多和性有关的东西,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告诉孩子什么是性慢慢变得重要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