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生学习数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很难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数学概念形象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作业操作化来帮助学生跨越数学与生活的鸿沟,让他们找到数学与生活的衔接点。  相似文献   

2.
实践证明,数学教学设计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数学的教学设计要重视以下几方面。一、重视“在新旧知识衔接点上”进行教学设计。数学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为此,必须要在新旧知识衔接点上进行教学设计,把新旧知识联接起来,以实现旧知识的正迁移。  相似文献   

3.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在于找到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数学与生活     
数学的本质是从生活中来,而它本身又存在生活之中,更要作用于生活,要为我们的平常生活指导服务。据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到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衔接点",尽可能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观点出发学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激发本真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张招娣 《考试周刊》2013,(76):76-77
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入门学科,引导七年级新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教法,是每一位数学教师肩负的重要责任.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解决教学方法衔接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和思维习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6.
数学与生活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口号是"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教学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积极探索和构建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中去。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助于学生从枯燥的数学问题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学习数学与个人的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切体会数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数学可以给大家提供更多方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更充满着数学,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概念、原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教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在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善于选择适合的数学问题来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实验和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与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原形。教师如果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可操作的学习内容,那样既可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不能只是为教书而教书,把知识生硬地抛给学生;不能只是为了完成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常识与生活背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力图把生活问题引入我们的教学教学中使数学更加生活化,在这些实际生活例子中找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和学习过程中渗透出的趣味,把一些很难懂的数学问题简易化、通俗化.使学生从生活的细节中熟悉身边的事物,从而达到不断学习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学习有用的数学”,旨在说明要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让课堂充盈生活气息,是新理念下转变小学数学教学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因此,教师要把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并以它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让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把“生活中的数学”带进课堂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5.
黄晓峰 《考试周刊》2014,(61):67-68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调用、摄取已有的生活原型,激活、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让富有生活气息的知识走进数学课堂,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激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把数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连接点,并以它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探究数学、运用数学,产生数学有趣、数学有用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7.
郭定富 《新疆教育》2012,(23):99-99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调用、摄取已有的生活原型,激活、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的现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让富有生活气息的知识走进数学课堂,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抽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键靠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具体化,这就需要教师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积极创设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9.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发展思维能力,体验教学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必须开放课堂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一、让课堂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习有用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画高的过程中,由于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很多学生画的高都是竖直的,即垂直于自己假想中的地面。受地心引力的启发,找到画高与生活的衔接点,即借助"地心引力下"的高类比三角形的高,实现了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统一,破除了学生的思维定式,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解决了学生画高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