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对读的训练的重要性的认识,几年来,我对讲读课文教学中读的功能和训练着重进行了研究。实践证明,把读的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促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吸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的做法是:1.整体感知阶段多给自读的机会。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在最初的对课文整体初步感知的阶段,我设计了一个常规性的层次:自读课文。为调动学生自读的兴趣:①对篇幅不长的课文,老师先进行范读,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急于进入课文情境的愿望,然后向学生提出“自读课文”的要求。②对一些具有含蓄凝炼、蕴含较大信息量课题的课文,通过审题激疑,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索欲望,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2.
宋茂红 《小学生》2010,(9):45-45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3.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以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②学会本课6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成语的意思.③结合语言环境,了解课文中引号的用法.④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①学会本课6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成语的意思.②画出并体会课文中令人感动的语句. 教学难点: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②理清课文脉络. 设计思路:本篇课文教学分为三课时,本课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生字词的掌握和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上. 课前准备:①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名人身残志坚、刻苦学习的故事.②多媒体课件(文字、海伦图片).  相似文献   

5.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然而,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零零碎碎  相似文献   

6.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  相似文献   

7.
一篇课文的教学,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这三个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一些老师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其他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  相似文献   

8.
<正>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  相似文献   

9.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教师如果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把握和自身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以得到整合和深化.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学生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在自读感知阶段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0.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以  相似文献   

11.
<正>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品读体会和诵读表达四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品读体会和诵读表达这三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教师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品读体会和诵  相似文献   

12.
正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而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 ,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入手 ,探索出一种“以自学为主”的课堂结构 ,其过程为初读课文整体自学——细读课文分段自学——精读课文重点自学——熟读课文整体自学 ,学生的自学贯穿教学的始终。一、初读课文整体自学初读课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对课文有一个总体感受 ,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1)利用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弄清字音、字义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给课文划分段落 ;(3)划出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如教学《古井》一文 ,拟定下列自学题 ,让学生初读课文 :1从题目中你可了解到什么 ?为什么要以古井为题…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了大量的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对这类体裁课文进行教学,既要遵循从“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要按照学生“感知文字→理解内容→抽象意义”这一阅读心理过程,莫要“因文定法”,根据其体裁特点确定教法.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记叙文的要素、记叙的事件和事件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据此,可以把这种类型的一篇课文的教学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教学;初知事情大意阶段→深入理解事情发展顺序或过程阶段→归纳事情所反映的中心思想阶段.下面以五年制八册28课、六年制十册16课《草船借箭》为例,对此类体裁课文的教学方法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岳宝定 《甘肃教育》2011,(22):79-79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很重要,缺一不可。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精读领悟阶段帮助学生深入感知文章的妙处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诵读表达阶段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整合和深化,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表达和提升。  相似文献   

17.
整体感知,是初读课文阶段的举足轻重的一大教学任务,一般应主要关注如下几个层面: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课文的脉络结构;形成对课文的初步感受。有效的整体感知,是学生初次与文本进行对话之后,在文本内容、文本情感、文本形式等方面获得的初步的、整体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学生继续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基点,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基于初读、钻研文本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课文教学是由许多具体环节构成的,如:介绍时代背景、扫除文字障碍、分析段落大意、总结写作特点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在处理这些具体环节时,如果不从整体着眼,很容易脱离对课文全篇的理解,造成学生见木不见林的弊端。因此,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的整体意识必须十分明确。这种整体意识应如何体现在课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呢?我想结合《海燕》一课的教学谈三点体会:一.起始阶段就要抓住整体。起始阶段,是一节课的“龙头”,起着导向作用。初上讲台时。我常从课文第一自然段入手,使这个“龙头”一下子沉入对某一段文字的具体分析之中。现在悟出:对于一篇新课文,学生总是有一种新异感。充分利用这种新异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课文的整体感知,是很有必要的。我教《海燕》设计了这样的满怀激情的导语: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我认为一篇课文的教学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8课。教学目标:1.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2.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设计:一、整体感知,初步感受人物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