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婚姻和爱情贯穿了文学的始终并成为其基本主题。在众多作家、作品中,王海鸰的婚恋题材小说广受好评。王海鸰紧紧抓住当代人的婚恋状态,通过其独具特色的创作模式,对婚姻和爱情进行了理性的现实主义思考。这种成功的写作模式,值得关注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婚姻和爱情贯穿了文学的始终并成为其基本主题。在众多作家、作品中,王海令鸟的婚恋题材小说广受好评。王海令鸟紧紧抓住当代人的婚恋状态,通过其独具特色的创作模式,对婚姻和爱情进行了理性的现实主义思考。这种成功的写作模式,值得关注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婚姻和爱情贯穿了文学的始终并成为其基本主题.在众多作家、作品中,王海鸰的婚恋题材小说广受好评.王海鸰紧紧抓住当代人的婚恋状态,通过其独具特色的创作模式,对婚姻和爱情进行了理性的现实主义思考.这种成功的写作模式,值得关注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才子佳人小说婚姻模式的特征和成因──兼评其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纪德君明末清初产生了一大批以描写才子佳人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的小说,它们大都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仕途得意和爱情、婚姻的幸福、美满;其情节结构也大体一致,即人们常说的“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老舍的小说中出现的爱情和婚姻的描写,作家对他们自身存在的不正常的爱情和婚姻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展示了他对爱情和婚姻的深刻思考,显示了他探索“两性问题”的深刻性,并透露出作家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6.
才子佳人小说是以“才子”、“佳人”的遏合遭际为主要内容的、表现作者爱情婚姻理想和人生价值现的小说流派。这种婚姻理想体现在三个方面:选择婚姻对象的标准不是门当户对,而是情投意合;婚姻的决定权不在父母之命,而是自主自择;婚姻理想的实现不仅是功名的追求,更是情感的延伸,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明清才子佳人小说是对当时淫情小说的反动,以其浪漫主义色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奥斯丁一生创作了6部小说,这些小说的主题仅有一个,即婚姻与爱情.在她看来,婚姻与爱情紧密相联,惟有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婚姻才是牢固的、永恒的.无论是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女权主义批评还是用社会历史批评都可以对其小说进行解读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池莉对婚姻爱情悲剧性的描写还表现在她对婚姻爱情悲剧原因的探讨上。造成婚姻爱情的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情“阴谋”的参与,婚姻爱情当事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掉进婚姻爱情的阴谋陷阱,难以自抛二是各种文化观念的冲突,特别是乡村文化观念和都市文化观念的冲突、雅文化观念与俗文化观念的冲突、新文化观念和旧文化观念的冲突等是构成池莉小说中婚姻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三是东方式的“宿命”观与西方式的“原型”理论构成池莉婚姻爱情悲剧小说的更为抽象的哲学原因。  相似文献   

9.
高乃毅 《考试周刊》2013,(41):13-14
本文以池莉小说中的婚恋世界为视角,探讨池莉所描写的爱情婚姻的艺术多样性。在池莉笔下,爱情、婚姻成了"失落的伊甸园",她要还给读者一个真实的婚姻世界。小说中有关婚姻、爱情的平民意识,即是对有缺陷、很现实也很温馨的世俗婚姻的认同。池莉对各色理想爱情进行消解,并从认同和逃离两方面重构了不同形态的世俗婚姻,形成了新时期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从理想走向现实的物质至上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0.
王小波小说对两性关系的命名和处理,有着深刻的主体建构的意蕴。他逆转了中国文学“男强(主)女弱(次)”的常规设置,构建了“女强男弱”的两性关系模式,在“医/患”、“师/生”、“警/犯”、“帮教/被帮教”等有着鲜明上下格局的二元(二人)对立关系中,占据“在上者”位置的总是女性。在这种两性位格发生特殊变化的关系中,作家剖析了“婚姻”和“爱情”的虚伪性,由名实裂解的表相揭示其主奴关系的实质,并藉对“婚姻”和“爱情”的否定,从两性关系的角度阐明了主体自由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哈代爱情与婚姻题材短篇小说的结构分析 ,找出了哈代此类小说的一种恒定结构模式 ,正是借助这种结构模式 ,哈代实现了对于英国爱情与婚姻小说的浪漫传统的颠覆。  相似文献   

12.
池莉小说中的“阴谋与爱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池莉在自己的诸多小说中描写了“爱情与阴谋”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女主角往往是爱情“阴谋”的实施者,她们以种种手段谋取“爱情”,谋杀婚姻,从而制造了一幕幕爱情和婚姻的悲剧。在对传统的“阴谋与爱情”故事的重新演绎中,池莉无疑超越了中西方文学史关于阴谋与爱情的书写,表现了其女性主义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欧阳子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台湾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欧阳子的小说触及爱情、婚姻背后的性心理与潜意识、恋母情结及乱伦之爱等领域。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依托,从“利比多”、潜意识、变态心理、“俄狄浦斯情结”、“白日梦”理论等方面对欧阳子的小说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安妮宝贝的小说以描写爱情为主,但其早期小说中的爱情大多不指向婚姻,而是指向失败和死亡,随着生活的变化,她笔下的爱情开始指向婚姻,开始承担社会责任,这和她的生活变化有关。这种以个人际遇为文学写作推动力的写作,带有明显的青春期写作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流行文论对难题求婚原型的关注,更多的局限于“才子佳人”爱情—婚姻模式.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中,我们发现爱情—婚姻模式纷繁交杂,这些模式跟难题求婚原型有某种隐性的关联.本文试图以成人仪式的文化规范为逻辑起点,借助于文学结构主义方法论,考察难题求婚命题的各项功能素之间关系及其组合的变换,进而拓展难题求婚原型的文化生成、演化及其文学转换形式等诸多内在规律,从一个独特角度对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婚姻模式作结.  相似文献   

16.
结婚俗称“成家”,是成年的一种标志,婚姻也是完整生活与人生的表征,相反如不能实现则意味着家的残缺、生活的残缺和人生的残缺.“难题婚姻”是难题求婚型民间故事及书面文学中爱情主题的一种变形,是艰难生活困境的反映,是人生残缺的直接表现,是认同缺失的隐喻,造成了人物巨大的精神困顿.“难题婚姻”虽然与文学普遍的爱情、婚姻模式不太一致,但作为人生的基本问题其实存在于现实中许多人的情感历程中,尤其在传统社会.因其难,才会婚姻在先;或许也是因其在现实人生中的普泛性,反而文学表现却少了.  相似文献   

17.
冯秀红 《文教资料》2009,(33):10-12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最受欢迎的爱情小说。小说的男主人公达西代表着“傲慢”,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代表着“偏见”。本文首先阐述了小说中的四桩婚姻,接着分析了简·奥斯丁的婚姻观:爱情是美满婚姻的基础,金钱是幸福婚姻的保障,性格决定婚姻.完美的婚姻应该是在获得爱情的同时又获得财富。完关的爱情是通过行动和理性的思维获得的。最后总结了简·奥斯丁婚姻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封锁”不单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一个单纯而又繁富意象。张爱玲构筑这样一个因战争灾难而意外营造的短暂而封闭“封锁”时空,是为了更集中展示人的更本真层面:好人与真人的对立。《封锁》状写尘世与纯情、好人与真人、婚姻与爱情之矛盾,表现文明对人性的束缚,现实对情感”的挤压,揭示了现代人普遍的精神困境。《封锁》的最大贡献是把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盛行的好人与坏人对立模式改造为好人与真人对照模式。显示了现代小说内容的深化,显示了中国文学现代化道路上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史上,自从以小说戏剧为主的俗文学成为文学的主流,爱情婚姻就成为很大一部分作品着力表现的对象,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侧重于不同内容。恩格斯说:“每一种新的进步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种神圣事物的亵读”。那么元明清文学中所体现出来的爱情婚姻观的进步,也可以说是表现为对神圣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并且由于这种冲击的程度、范围不同,而呈现出不同意义。我认为从元经明到清爱情婚姻题材的发展演变中透露出来的悲剧化趋势是愈来愈浓烈的。元代的杂剧艺术家虽然地位低下,饱受外族野蛮统治的屈辱之痛,对客观世界中的恶势力怒…  相似文献   

20.
《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前期小说的代表作,它以对农民问题、知识分子问题、辛亥革命问题、女性问题及婚姻爱情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表明了鲁迅“为人生”的小说创作主张的真正实现,显示了这两部小说在思想上的现代开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