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请家长的“四戒”78中姚佳宏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中,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是这个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而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直接体现。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往往是通过家访或请家长到校谈问题等方式进行的。据笔者所知,目前在请家长配合学校做...  相似文献   

2.
踏实     
到校后先写第一份通知-- 通知 各位家长: 今天上午学生回校活动至9:30结束,请各位家长准时到校接学生回家.  相似文献   

3.
踏实     
到校后先写第一份通知——通知各位家长:今天上午学生回校活动至9∶30结束,请各位家长准时到校接学生回家。莫城中心小学2008.8.1再写第二份通知——通知各位老师:今天上午师生回校活动安排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教育好学生,学校和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诸如通信、电话、家访、座谈、请家长到校、请家长在联系信或成绩通知书上签字等,以加强学校同家长的联系,是完全必要的。实践证明:这些方法能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心,能解决教师单独不易解决的一些问题。然而,如果把家长签字、到校之类的手段使用的过多过滥,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属于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属于教师教学业务方面的工作,家长是无能为力的。如学生成绩不好,教师就需要从自己主观上找找原因,看看教材是否吃透了,教学艺术是否高明,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  相似文献   

5.
家长学校合作委员会行政框架图表家庭学校合作委员会主任家庭学校合作委员会教师委员家长委员贝(委任产生)(选举产生)家长教师会的宗旨1.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促进家长与教师及家长彼此间的感情。2.支援学校,共同推展教育。3.筹集经费,改善学生福利和学校设施。教师与家长面谈的途径和技巧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会约见家长,以求寻出台立方法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所以,如何有效地处理面谈,以获得家长的合作,实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以下是老师约见家长时应注意之点:一、家长被约见时常见的。C态:1.紧张颤抖2.自咎羞愧3.自…  相似文献   

6.
儿童时期,家长和教师都应该通过游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既要注意因性施教,又要注意不能因性有别,要多开展男女生合作的游戏,鼓励学生跨性别交流.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在北京市健康教育课题组指导下,将研究主题定为"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性别角色形成的研究",请家长走进学校,和教师、学生一起分享交流,充分尊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让家长成为"局内人",消除了学校与家庭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的分歧,加强了家校共育意识.  相似文献   

7.
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方法,这已成为学校教育,特别是班主任经常运用的教育方法。‘家、校联系’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教师到学生家庭走访;一是把家长请进学校,了解学生情况,参与教育工作。教师家访是一种传统的德育方法,早已被广大德育工作者所经常运用,并起着很好的教育效果。而家长到校参与教育工作则是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产物,并逐渐被广大德育工作者所重视,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德育方法,也能起着很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后进生怕请家长心理的分析与思考怀宁县黄龙中学毕道成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延伸。要有效地发挥学校德育功能,必须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对于后进生的教育问题,有必要走访家长,或请家长到校,相互交换意见,力争步调一致地实施转化措施...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和家长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教育资源和驱动力,在中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要善于寻找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机会,要鼓励家长采用多种形式与教师沟通,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要表示喜爱他的孩子,约见家长时要从父母的角度谈学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请家长"是备受争议的一件事,但也是当今班主任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它不仅可以使家长能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可以促使家长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但现在许多学生个性强,叛逆思想重,对于家长与教师的见面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当出现问题后,学生不会把真实情况告知家长,而家长也往往轻信孩子,心疼孩子,护着孩子,最终与教师产生误会,甚至矛盾。在实际操作中,"请家长"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会事与愿违。班主任在"请家长"时一定要掌握分寸,维护家长的尊严,与家长真诚交流,从而  相似文献   

11.
学生在学校接受学校教育十分重要,同样接受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然而有一些家长往往忙于工作或因自身能力不足,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往往漠不关心或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而班主任身为教师,就要给予学生关怀和指导,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明方向,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建立桥梁,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将简单介绍一下班主任对家庭教育的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好的家庭教育不在于家庭的“富裕与贫穷”,而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得法。一些富裕的家庭,因教育子女失败而蒙上阴影;一些贫穷的家庭,因教育子女成功而大放异彩。成功的家长并不能保证有成功的孩子。孩子的成功才是家庭最大的幸福。“问题学生”往往都有“问题家长”。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学生难教,个性张扬或压抑,外显或封闭,老师和学生有时交流不畅。一些传统的家校联系如家访或请家长到校都已经不太方便也不太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所以探讨新型的家校联系就至关重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的需求,探索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情况对孩子的影响。本文结合实例说明在高科技社会的当下家校联系的更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好的家庭教育不在于家庭的“富裕与贫穷”,而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得法。一些富裕的家庭,因教育子女失败而蒙上阴影;一些贫穷的家庭,因教育子女成功而大放异彩。成功的家长并不能保证有成功的孩子。孩子的成功才是家庭最大的幸福。“问题学生”往往都有“问题家长”。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15.
干什么事情都有明确的目的,要达到目的就要注意方式方法,好的方式方法就能取得好的实际效果。学校教师请家长也不例外,众所周知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包括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做为学校教师请家长的目的就是互通情况,相互商量,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方法,这也是学校教师争取家长配合的一种方式。优秀的学生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的表现,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经常主动找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听取老师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教师和学生家长共同担负了教育孩子的责任 ,教师要教育好学生 ,必须全面了解学生 ,而在学生生活中 ,很多方面完全是由家长指导、调节和监督的。而学生有不少的时间则是生活在学校 ,家长也应该关心和了解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曾有一个学生在上课期间常去电子游戏室、色情录像室 ,赌博最后发展到吸毒、抢劫而走上了犯罪道路。在这个学生的发展过程中 ,家长认为学生到校上课了 ,而教师则被学生所编造的很多不上课的理由蒙混过去。像这种教师和家长缺乏联系而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思想品德变坏 ,甚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事例很多。因此…  相似文献   

17.
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交流问题一直是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 大多数家长都经历过被老师"提溜"的尴尬情景。有些家长一接 到"请家长"的通知或开家长会都提心吊胆地准备挨训。老师们 也因学生的调皮和成绩滑坡等原因希望与家长一起寻求学校教育 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最佳方式。目的一样、各人的方式不同,便 出现了一些家长与教师之间沟通上的困难,有的甚至成为矛盾的 对立面。如何化矛盾为统一,本期请来几位老师和家长谈谈自己 的经验体会或看法,希望能为您带来启发与帮助。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因教师不当的体罚而给学生造成伤害的事情屡屡发生;学生或家长因对教师不满而采取极端做法的例子也不再鲜见.是什么让我们本该融洽的师生关系变成这样?--是经济的发展?是一孩化的普及?是教育制度的使然?--或许都有.那么在现行教育制度下的我们,我们该怎样在这大教育背景下,努力实现既培养人才,又使师生关系和谐呢?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应该放下师长的架子,从内心深处关爱学生;要求学生时要做到宽严有度,批评学生时要注意言辞得当.  相似文献   

19.
谈“请家长”和家访七十八中学姚佳宏请家长是老师的一个“法宝”.许多双差生都怕它。请家长究竟好不好?这要看老师请家长的目的、动机和效果了。目前,一些学生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厌学情绪比较严重,不少教师的劳动强度、精神压力相对增强,“清家长”以配合教育...  相似文献   

20.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才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家长会可以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增强家长的责任感,增进家长、学校、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信心,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传统形式的家长会无论对家长、学生、教师都成了一种负担。学生因为学习或纪律不好,害怕家长了解情况后惩罚自己,因此害怕开家长会,有的干脆不通知家长;家长因孩子学习或纪律不好,害怕丢面子而不愿参加;教师害怕家长不来,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和感情。每次家长会都有许多家长不来,有时甚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